迈入中医之门第52篇:厥阴系统与厥阴病

后三期发文预告:厥阴寒热交杂证、厥阴病的启示、六经系统归纳总结。

发文规则:周一、周三、周五发“迈入中医之门”系列文章,周二或周四发散文系列。

本系列文章用通俗易懂的现代科学语言解读中医,帮助读者建立系统的中医思维,不同层次都能有收获及心得。为把道理讲清楚,每篇文字都会较长,适合慢慢品味。


人体三阴系统中“阴气”最大的是太阴系统,我们可以从五行的属性通过自然界来联想,太阴脾系统在五行中属土,土承载万物,储藏了地下水、石油、各种植物动物分泌的各种生态液体,肥沃的土壤具有极强的藏水能力和调节水土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根据《黄帝内经》描述的原理:脾主运化,脾统血等概念,联想到人体,人体的肌肉是脾来管理,肌肉就如同大自然中的土壤,有营养的肌肉可以存储能量物质,肌肉内藏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水分和能量对肌肉进行滋养,这样的肌肉系统才能实现较好的运动功能和生理功能。生活和病例中常见的消瘦、肌肉无力,肌肉瘫痪,中风等很多疾病,都可以通过增强脾胃的运化和调节功能来实现。

少阴系统主水和藏精,如同自然界的湖泊和海洋。虽然地球地表中大部分面积被水覆盖,但地球的主体结构还是由石头和土壤构成,土壤中储存和运化的液体量更大,少阴所管的阴液的量次于太阴。

厥阴肝系统是主藏血的,血是人体津液中最精华的部分,所以厥阴所管理阴气最少。太阴、少阴、厥阴,是根据五脏中它主管阴液的量的多少来划分的。厥阴系统主藏血,在五行中属木,如同自然界的植物和森林。我们可以观察到,自然界中水土最富饶的地方就是森林最茂密的地方,自然界中的森林储藏了自然界最精华的水液,也是生物链中代谢最为旺盛的地方,森林对自然界的水液有很强的生态净化作用,这如同人体的肝脏,肝系统对人体血液和水液的新陈代谢和净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五行的属性来看,厥阴肝系统在五行中属木,木对应春天温暖生长生发的特点,所以厥阴系统的特点是“阴中含阳”,阳气负责鼓舞厥阴系统阴血的运动和输布,就如同春天的植物当中蕴藏着“生长生发之火”,厥阴系统中的“生长能量”被称作“龙雷之火”,朱丹溪把它们叫相火,因为心火叫君火,当厥阴系统的生长之气被寒邪作用抑制的时候,相火郁结而不能条达,相火就会郁极而发,出现热证。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很多“肝火”都是肝气因虚寒而化郁化火,并非真正的“肝火旺”。治疗上要以温暖的方法疏肝解郁,必要时候需要暖下清上,不能简单用清热泻火的方法,这样的方法会让肝气更加虚寒。

所谓的“厥”有极点和尽头的意思,所以厥阴又是一个变化的开始,如同春天,实际一年的寒冷到温暖气候的一个转折点,古人说:“阴之极也,阳之始也。”疾病发展到了极盛的时候,阴寒之邪的总体势力发展到了一定的极限,盛极必衰,这时候衰的阳气往恢复的方面发展,阴寒到盛之极就会变衰,阳气到衰的程度就慢慢恢复。厥阴属于肝,厥阴的阴气极盛了,有一个小阳之气在里孕育着,厥阴与少阳为表里,就是在最阴寒的极点里已经伏藏着少阳,少阳就是小阳,很幼稚的小阳,按一年四季来讲,冬天寒冷,等到冬至以后,阳气始生谓之少阳,也是先从少阳之气开始的。

厥阴病是个寒至极点的病,厥阴病有阴阳转化、寒热错杂、或寒或热的一系列的发病情况,这是厥阴病的特点。厥阴病和少阴病不一样,少阴系统本身就有水火,阴虚的有火,阳虚的有寒。到了厥阴,就变成两极转化,由寒能变热,由热能变寒。阳气的恢复也不一样,有强有弱,阳气恢复太过,就变成热证,叫复而太过。也有阴寒旺盛,阳气太弱的情况,当然也有阴阳平和,病不治而自愈的情况。阴寒和阳气互相影响,此消彼长,此长彼消,如影随形,正因为这样的一个特点,厥阴病呈现出寒热错杂的特点。

厥阴病以寒和热、阴和阳同时出现,这是由厥阴系统的特点决定的。厥阴系统的寒热和少阴病阴盛格阳不一样,经常要寒热并用来用药,从厥阴病本身的角度来说,寒病偏多,如下利、手足逆冷等情况,也有由于阳气恢复太过出现的热证。厥阴肝系统的生理作用是疏泄和条达,肝有病,人体疏泄通达的功能就不利,对于六腑就不利,所以厥阴篇里有呕、吐、哕、下利等很多肠胃病。

导致厥阴系统的疾病有两种来源,一种是从其他系统经络传递而来,另一种是厥阴经脉直接受邪导致,归纳下来有几类:

第一种是厥阴经寒脏寒证。当厥阴系统直接感受了外寒,厥阴系统主管藏血,当肝血亏虚,厥阴系统的经络和脏器受寒的时候,出现所谓“手足厥寒,脉细欲绝”的症状,对治用以当归四逆汤为框架的暖经补血的方式温补厥阴的经脉和脏器。组方由当归、桂枝、芍药、细辛、木通、炙甘草和大枣组成,其中当归有温暖和补益肝血的作用,桂枝、芍药、炙甘草的组合是桂枝汤的组方,有助肝木“运动”生发的作用,大枣的用量特别大,原方用到25枚,有峻补肝血和补充人体津液水液的作用,细辛用来散祛陈旧之寒,木通起到“通利”的作用,以辅助实现肝系统的通达和条畅。当寒邪特别严重时,加吴茱萸和生姜来加强祛寒的力量。

当寒邪伤厥阴之脏的时候,出现“干呕,吐涎沫,头痛”,用吴茱萸汤来治疗,由于肝系统主管左路生发的机制,当肝系统因寒不能生发时,就出现左路不升,右路不降的情况,肠胃功能的升降机制被破坏。吴茱萸汤由吴茱萸,生姜、党参和大枣四味药组成,用吴茱萸辛温燥热之气来祛除肝系统的寒邪,生姜做辅助来祛除寒邪,党参和大枣用来补益津血,弥补吴茱萸的燥性。

第二种是厥阴寒热交杂、上热下寒证。如果“局部阳复太过”,出现了热象,常常是阳复太过以后火热上扰,出现了上热的现象,而阴寒没有完全退却,常常是下寒,这就造成了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的临床表现。

这种情况在老年人或者身体比较弱的人身上是可以经常看到的,患者一方面呈现出头面部经常上火的现象,但肠胃和手脚经常又是冰凉的。

第三种情况是厥阴热证,如果“相火郁结爆发,阳气恢复太过,阳盛则热”,就出现了热证。对于厥阴相火爆发,阳盛则热的这种热证,在厥阴病篇中提到了“阳热上伤阳络”的汗出喉痹证,“阳热下伤阴络”的大便脓血证,“阳热泛溢肌肤”的身发痈脓证。阳气有余可以化做火,可以出现“身热不罢,热不罢,热不止,热不退”的身体表现。这四个证候,或者汗出喉痹,或者大便脓血,或者身发痈脓,或者热不罢,热不止,热不退,这都属于厥阴阳复太过而形成的热证。

第四种情况厥阴热进退证,就是在阳气的恢复过程中,“阳气的时进时退”,阳气进就发热,阳气退就厥冷和下利,于是就出现了发热、厥冷下利交替发生的情况。

第五种情况是厥阴自愈证,当“外寒郁遏厥阴相火”,相火郁结积蓄到一定程度,“郁极乃发,相火爆发,阳气来复”,如果阳复而阴寒邪气退却了,人体出现了阴阳自我调和,病就可以自愈。

根据我们之前的文章讲述,可以简单归纳一下六经病的特点:太阳病主要是表证,阳明病主要是里热、里实证,少阳病主要是少阳经腑受邪,枢机不利的证候,太阴病主要是脏虚寒和湿邪证,而少阴病主要是心肾阴阳俱衰,而又以肾阳虚衰为主的,具有全身性正气衰弱的证候。厥阴病没有典型的特点,常常是寒热交杂,错综复杂的情况。

前五经的证候都有具有特色的治法,太阳病主要采用汗法,阳明病用清法和下法,少阳病用和解法,太阴病用温补法,少阴病的寒化证用温补法,热化证用滋阴清热法,厥阴病,或寒或热,或寒热错杂,或厥热进退,对厥阴病来说,没有特色的证候,也没有特色的治疗方法,而是采取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热错杂者则寒热兼治”的方法,常常是“随证施治,并无定法”。


(1)本人的头条号会系统的介绍中医从基础理论、疾病分析、方剂讲解开始,穿插医案,帮助中医爱好者迈入中医之门,并持续进阶,提升理论与实际运用水平。

(2)如果你想学习自学中医,你需要做好至少一年的长期关注与学习的心理准备,认真学习文章与视频,这样你才能逐步成为自己及自己家庭的健康管理师,有效的应对日常常见疾病、防治慢性病,利己利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