莹莹妈妈后悔自己的“执念”,ADHD孩子该怎么管?
莹莹妈妈是苹果妈妈的同事,她也是一位ADHD孩子的妈妈。在她看来,苹果都不算闹心的孩子,莹莹从幼儿园开始就这位从事教育工作的妈妈慌了神。
第一天在幼儿园,女儿就咬了同桌的小朋友,还抢了后面小朋友的玩具,莹莹在课堂喜欢到处跑动,老师因为和莹莹妈妈是熟人关系,所以也特别关注照顾莹莹,但没想到莹莹虽然是个女孩,比很多男孩还调皮,最后因为家长们告状,莹莹妈妈不得不把女儿先领回家。
莹莹妈妈对孩子的情况非常敏感,及时带孩子去医院确诊了ADHD。因为莹莹爸爸和家人都反对吃药,所以莹莹妈妈打算通过做一些课外训练,来改善女儿的情况,莹莹上了很多课程,有感统训练,有语言训练,还有音乐,舞蹈,绘画等,这些课程一年下来,学费真的很贵,苹果妈妈说她的这位同事对自己特别抠门,但对女儿特别舍得投入。
莹莹上小学后,课堂纪律比幼儿园有些进步,可是成绩却很落后,脾气也越来越坏,对妈妈安排的那些课外班特别反感,有时在家赖着坚决不去,莹莹妈妈觉得投入那么多金钱和精力,女儿稍有不配合,就很恼怒,甚至动手打女儿,母女关系越发紧张。
莹莹妈妈有一点和苹果妈妈是一样的,不愿看到自己女儿不如身边同事们的孩子,因为在她们身边很多同事的孩子都是学霸,就想苹果妈妈说的那样,经常有的人说自己孩子这次没考好,还以为会多差,结果一问数学考了98分,因为人家的目标就是满分,再一想自己那么帮孩子学,也就能考个80分。这样一对比心态就失衡。
莹莹妈妈在小学三年级前都是在紧张焦虑中,一面不断加压让孩子上各种训练课,一面还不断在网上寻求各种经验来给孩子实验,但莹莹似乎就是顽石,根本不听妈妈那一套,母女对峙发展到对骂,对打。
因为一件事情,情况有了转机。莹莹的爸爸也是一位老师,需要到另外一个镇的中学任教一年,莹莹的爷爷奶奶家也正好在这个镇,家里建议莹莹跟着爸爸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这就需要转学,也意外着莹莹参加的各种课外班都要终止,莹莹妈妈当然不同意,她觉得自己对女儿的训练不能停止,可是莹莹在学校的成绩很差,同学人际关系也不好,家里人都劝莹莹妈妈让孩子换一个环境。
后来,莹莹妈妈不情愿妥协了。莹莹爸爸因为属于支教,当地的教育资源很差,莹莹转学到当地的一个乡镇中心小学,各方面条件都不如城里的学校,但莹莹似乎很开心,离开妈妈,她也并不觉得有什么不舍,也许是不用上那么多课外班,这里的学校作业也不多,老师没有城里老师那么严厉,莹莹的情绪开始变得好起来。
莹莹妈妈每周日会去探望,母女关系也缓和下来,莹莹妈妈渐渐发现女儿比从前有进步了,作业的字写得比以前工整,问她现在怎么能写的比以前好,莹莹说,现在每天晚上不用写那么多作业,老师上课也没有惩罚打她手心,最开心的是不用去上课外班,双休日她就和镇上的孩子们到处玩耍,挺开心的。
现在让莹莹妈妈感到左右为难,她内心是觉得女儿在这样的环境,学习质量上不去怎么办?但又看到女儿在情绪和行为上确实比自己那套管理好多了。一年后,莹莹爸爸就要回到城里工作,是让莹莹继续跟随爷爷奶奶在镇上读完小学,还是一起回来。
盈盈妈妈最近和苹果妈妈谈心时,也在反思自己的教育模式,她企图强力改造女儿,自认为那些课外班和经验都是值得女儿去训练的,但效果甚微,还造成女儿的情绪对抗越发严重,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是否因为过于急于求成?对女儿的目标制定有点不切实际?为什么女儿到了在她看来很“糟糕”的环境,却发现女儿有进步的表现?
对于ADHD孩子的管理,家长的目标首先要贴合实际,不要妄图通过使用什么特效药物和手段就可以达到自己希望的目标,其实这还是一个真心接纳的问题,莹莹到了乡镇小学,虽然教学质量达不到城里的高标准,但莹莹却找到归属感,压力小了,情绪自然就好了。
莹莹妈妈在想,如果自己当初不是那么“固执”,顺其自然孩子就会更好吗?自己投入的那么多精力和金钱都不值得吗?这个问题我觉得也不能这样彻底否定,如果莹莹妈妈在这个过程中换一种思路,让莹莹多参与一些活动,是多一些体验感,学会坚持去做一件事,按照一定规矩来做事,那么目的就达到了,但非要觉得一学期花几千元参加一个班注意力就好了,成绩就提高了,性格就变好了,这样快速功利化的期待也许就会让人失落。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教育更多时候需要顺势而为,必要时还需要造势,如果一味按照家长心愿来个泰山压顶般的打造,未必就会如愿。欲速不达,弓满易折的道理需要我们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