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人上船,渡己上岸——也谈规则
文 / 悠悠我心
今天的读史,大家肯定知道所为何事。上一篇推文,已经简要地呈现了这一事件,今天有关方面的处理结果也已公之于众。
引起全网刷屏、全民关注的事件,当然不能止步于对个人的处理和对个案的讨论。倘若仅仅将目光聚焦于具体人、具体事、具体错误,而没有深入思想、观念、意识层面的剖析,就难以换来集体性的反思和进步。
所以,今天的话题,围绕规则,以及规则意识展开。
(一)
什么是规则?
人类为了有序的生存,为了和谐的生活,需要行为规范的约束。比如,大家都遵守交通规则,才会有生命的安全,这就是规则;大家都讲文明懂礼貌爱护环境,才会有生命的质量,这也是规则。
一个文明社会,遍布着各种规则。制定这些规则的首要目的,并不是要严加束缚我们的行为,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我们自己。社会的秩序,需要严密的规则来维护,一旦肆意逾越甚至践踏规则,我们的安全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文明就会陷于野蛮的陷阱。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存于世,无论是谁,无论何时,都不是一座“孤岛”,都不能游离于规则之外。
不守交通规则,就会埋下车祸的隐患;不守人与动物相处的规则,则会增加“人入虎口”的风险;不守按秩序排队的规则,则会让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很不愉快……规则,就在每个人身边,是我们时刻都能感知并践行着的现实问题。
《孟子》中有这么一段:“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在这里所说的“不能也”,涉及的是一个事实问题,而“不为也”,则涉及的是一个规范问题。
一件事情,一个人有能力做还是没有能力做,不是这个人所能选择的,也不是别人应该做价值评判的。但一件事情我是“为”还是“不为”,就是在做选择,而你也可以做评价。这里,我做选择和你做评价所依据的,都是某条“规则”。
(二)
何谓规则意识?
是指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比如说遵守校规、遵守法律、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游戏规则的意识。人类社会之所以走到今天,有了现代的文明发展,除了来自于自身强大的智慧和创造力之外,还应该归功于不断完善的规章制度,以及人类需要不断加强的“规则意识”。
网络上有这么一个段子:一青年男子谈了个女朋友,一天他俩散步过街,看见有红灯,男子脚步不停,拉上姑娘就要闯红灯。姑娘想:你红灯居然都敢闯,什么违法乱纪的事情做不出来。两人分手了。不久,男子又谈恋爱耍了一个女朋友,一天上街过公路,男子记住了上次的教训,要等红灯灭绿灯亮。他女朋友说:连红灯都不敢闯,你还能做什么呢?拜拜!
相同的场景,不同的选择。有没有规则意识,一目了然。
传统文化讲究“天圆地方”、“长幼有序”,遵循规则应该成为人的第二天性,正如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规矩”。但因为种种原因,这些优秀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断裂带,在从“熟人社会”走入“陌生人社会”,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文明社会之后,“规则意识缺失”成了最大的痛点。
因为规则意识缺失,个人可以绑架集体,私利可以凌驾于公德,个体失误需要公共安全买单……
(三)
规则是公共的,规则意识是个人的。
社会文明程度不仅体现在政府部门制定了怎样的规则体系,而且体现在社会成员具有怎样的规则意识。
若干年前的深夜,哈佛大学图书馆发生了一场大火,将馆藏的古书绝籍毁于一旦。有意思的是,有一位学生事前违反图书馆规则,将一本哈佛牧师捐赠的古书带出馆外,也使得这本书成为哈佛牧师捐赠的250本书中唯一幸存的珍本。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这位学生走进校长办公室,说明事由后,郑重地将书还给了学校。哈佛校长接下来的举动更令人吃惊:收下书表示感谢,对学生的勇气和诚实予以褒奖,然后又把他开除出校。
哈佛的理念是:让校规看守哈佛,比用其他东西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同理,让规则为人类守夜,比用其他任何东西都更安全有效。
也许有人会说: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活人为什么要被死规则套住?在某些中眼里,规则是人定的,一切都可以改变;法律是人执行的,一切也可以商量。久而久之,规则在某些人眼里,就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
规则一旦成为了摆设,危险也就不请自来。要知道,机器和工具没有长“眼睛”,老虎和大象也没有学会“通融”。
(四)
人是制定规则的主体,规则一旦制定,人也成为了必须受其约束的客体。
这意味着,规则并不是时时处处都符合每个人的利益,也不是时时处处都有人愿意心甘情愿地遵守,它必须要求某些人在一定的时刻做出一点个人的牺牲,而这种牺牲从整体和长远来看,又是必要和必须的。
守规矩才会更自由。孟德斯鸠说:“自由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任意行事的权利”。脑中有规则,手中守规则,才能成为社会秩序的守护者,才能减少不确定性、降低不可预料的风险、给人们带来安全感。
古人云:渡人上船,渡己上岸。
当你维护规则的时候,其实也就是在维护自己利益。规矩不应该是停留在纸上的文字,更应该是我们心中的一把标尺,遵规守矩,敬畏规则,才能更好地保护他人,更好地保护自己,更好地保护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