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舍得》中的困境,戳穿了当代幸福谎言

发布时间:2021-04-30

最近,电视剧《小舍得》频上热搜,感情创伤、教育焦虑、孩子抑郁……每一个拿出来都是重磅话题,时不时地戳一下我们的焦虑神经。

虽然剧中关于三组家庭的设定稍显浮夸,但仍旧描摹出了这个时代下小学教育内卷引发的一系列残酷影像。

  • 生活优越、有家庭产业的唐子悠家庭:妈妈田雨岚是鸡娃家长代表,她逼迫着子悠分秒必争,甚至连子悠最爱的足球课都停掉,只为了考高分,好学位;在她心目中,孩子只有靠自己的能力考上好初中,才可能过上幸福生活。

  • 家境良好、书香门第的夏欢欢家庭:妈妈南俪是佛系家长代表,她认为孩子的快乐是重要的,主张培养孩子的兴趣,践行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观;然而,当欢欢的成绩不如别人时,她依然会焦虑,担心孩子成为“差生”,从而影响未来的幸福。

  • 出身贫寒、外来务工的米桃家庭:米桃爸妈是寒门学子的家长代表,他们对孩子有深深的愧疚,所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来帮助她实现读书改变命运;其他不重要,成绩好才重要,是他们幸福价值观的传达。

三个家庭的表面似乎因为不同的教育理念,走上了不同的教育之路。但仔细思考,却发现背后的隐喻惊人的一致,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在竞争中胜出,将别人比下去,成为人生赢家。

不过想赢的方向不同,穿上了不同的外衣。

不仅仅是父母对孩子,包括我们自己、现代的年轻人,也都在追求成为某个赛道上的胜出者。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优秀的、独一无二的,万万不能泯然于众。

“赢”似乎成为了当代社会幸福的标杆。

可是剧中的这些人物,包括追求“赢”的我们,真的幸福吗?

难道我们必须赢了别人才有价值吗?

难道我们必须比别人优秀才能获得幸福吗?

《小舍得》中的困境,轻而易举地戳穿了这个谎言。

那么,幸福到底是什么?

一 

幸福的定义

提到幸福,不得不提“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以及他的著作《真实的幸福》、《持续的幸福》、《活出乐观的自己》……

他从心理学的角度将精神和物质结合,持续传递着幸福的理念以及获得幸福的方法。其核心观点如下:

  • 真实的幸福源于发现自己的优势和美德,源于提升自己的精神层次。

  • 幸福的内涵应该涵盖所有人们在追求的东西,包括人际关系和成就。

  • 幸福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却随着精神的投入而有着不同的蓬勃程度。

  • 当人生丰盈时,才会充满生机和快乐的情绪。

 

可见,真实的幸福是自己人生的丰盈,与赢过他人无关。

或许你会发出疑问,那为什么当我赢了其他人时,会感到快乐呢?

诚然,当我们比他人优秀时,有助于提升我们的自信,满足了我们的精神肯定需求。

然而,人生并不是一场有限比赛,现在的赢谁都不能保证一直持续下去。

如果我们失败了,是不是就不再自信,不再有价值?

如果我们不能失败,如何保证自己永远一直赢呢?

赢成为一个诱饵,让千千万万人奋不顾身地加入工作内卷、教育内卷的大军,表面看起来奋发向上,实际却陷入无尽的焦虑和恐慌中。

所以,赢了别人只是一时的快乐,真正的自信和幸福建立在自己的精神丰富上。

成为优秀者,可能会提心吊胆,除非能保证自己一直向上;成为自己,却可以收获丰盈的人生,让生命力得到绽放。正如哲学家罗素所言:“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幸福的测量标准

既然幸福源于自身,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心目中对于幸福的定义和想象自然也不同。

  • 有的人梦想成为百万富翁,而有的人却以车为房,四海为家;

  • 有的人渴望轰轰烈烈的爱情,有的人却期待相濡以沫的陪伴;

  • 有的人希望事业有成,官居高位,有的人却追求田园隐退,自由自在;

  • ……

幸福从来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只是在当今这个时代中,幸福的价值观被解构成了比较,于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成为了许多人的座右铭。

马丁·塞利格曼提出:幸福虽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却有一个统一的测量标准,那就是生活满意度。

如果对自己的生活满意度很高,那我们就会感到幸福。

如果自己无法确定,我们还可以通过以下5个元素去做参照:

  • 积极情绪:如果对自己和生活持有积极情绪,我们也就更能获得自我愉悦和幸福感。

  • 要投入:如果我们愿意专注地投入当下生活,会发现生活中充满了乐趣,从而感到幸福。

  • 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亲密关系可以治愈我们甚至帮助我们成长。

  • 做的事情要有意义和目的:意义和目的也是一个相对概念,意义是我们赋予的,比如发呆,散步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和意义,关键是我们能否找到对自己的意义。

  • 要有成就感:当我们把幸福聚焦在自己身上,也就会更容易满足自己,提升自己,从而获得成就感,幸福也随之而来。

正如马丁·塞利格曼所言,当我们的人生因精神的投入变得蓬勃、充满生机的时候,就会感到幸福。

 幸福的公式

基于幸福的衡量标准,马丁·塞利格曼又提出了幸福的公式:

H=S+C+V

其中H是幸福的持久度;

S代表幸福的范围;

C代表生活环境;

V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

也就是说,我们的幸福范围,加上生活环境,再加上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等于我们的幸福持久度。

幸福持久度越高,代表自己越幸福。如何去理解这个公式呢?我们来一一拆解:

  • H=幸福持久度

暂时的幸福很容易通过和别人比较、获得鲜花荣誉而获得,但这种短暂的幸福过去之后,就会迎来空虚。

困难的是如何提升幸福的持久度,这是无法通过增加暂时幸福获得的。

一个人拥有持久幸福的能力,才会感到真正的幸福。

  • S=幸福的范围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我们天生就有一个幸福的范围,而且是不可改变的。

事实证明,这个天生的范围就像恒温仪,即使有高兴的事情让我们的情绪高涨,它也会尽忠职守地把我们的幸福感拉回到平常的设定。

同样的道理,假如有不幸的事发生,这个恒温仪也会把你从低潮中拉出来,让你回到原来设定的地方。

同时,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幸福范围也会受“幸福的跑步机”原理的影响。

即当好事情接连发生后,我们会很快适应,然后认为那是理所当然的,不再心存感激。比如田雨岚对子悠的成绩期待只会越来越高,而子悠也会发现赢得母亲的表扬越来越难,这样循环下去,会发现永远也幸福不起来。

  • C=生活环境

剧中子悠和田雨岚的生活环境已经优于大多数人,然而显而易见,他们并不幸福。

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显示,在生活环境所涉及的因素中,我们普遍追求的与提升幸福感只有一点或几乎没有关系,比如:赚更多的钱、保持健康、尽量去接受教育等等;

有些因素则与提升幸福感有关系,比如:生活在富裕安康的社会而不是战乱贫瘠的社会;社交丰富,朋友多等等;

于是,我们发现改善生活环境的确可以提升幸福感,但遗憾的是,这种改进很昂贵而且不切实际。

  • V=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是马丁·塞利格曼积极心理学最重要的核心。

我们只要把握住可控制的变量,就可以促进自己产生实质性的改变,从而能够生活在自己幸福范围的最高点。

这些可控的因素包括,我们的时间观、即对于过去、现在、未来该如何看待。

如何看待时间,活在创伤还是感恩中,决定了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态度去生活。

所以说,幸福感有一半儿是基因决定的,还有一半儿掌控权在自己手里。

如果我们愿意放下过去,珍惜现在,期待未来,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的幸福程度会大幅提升。

不过,这些改变都需要真正的努力才能实现。

而其中珍惜现在,活在当下,是我们最需要需要学会的功课。

提升幸福的三个方法

如何才能利用自己可控制的因素,提升幸福感呢?

马丁·塞利格曼提出了三个具体方法:

  • 感恩和宽恕练习

我们每个人,对记忆中某些事情的情绪都是不同的,这种情绪可以是满意、满足、骄傲和平静,也可以是怨恨、愤怒,这些情绪完全由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来决定。

《小舍得》中的田雨岚,他对孩子的高要求来自于她内心的骄傲,尤其是当她母亲说到继父对她不错,供她读书,田雨岚对自己过去的信念是“别人的施舍”,于是她对孩子的要求就是靠自己出人头地,她不想让孩子获得的一切被看作是源于父亲。

对过去的执着信念往往是我们得不到平静、满足的罪魁祸首,感恩和宽恕则能改变我们的记忆。

感恩能增加美好记忆的强度,而宽恕则将痛苦记忆的保险丝拆掉,使它不能再引爆,也能让我们更容易专注当下,而不是活在过去的阴影中。

  • 设计情绪练习提升幸福感

马丁·塞利格曼提出的积极心理学并非要我们永远保持积极情绪,而是要我们学会善用自己的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

  • 消极情绪包括恐惧、悲伤和愤怒,它们是我们应对外界威胁的第一道防线,它们使我们进入战斗准备。研究表明,遗传偏向于消极情绪,那些能感受到最强烈消极情绪的祖先,一定是争斗中的最佳幸存者。

  • 积极情绪包括愉悦、狂喜、入迷、温暖、舒适等。积极情绪在进化过程中也有它的目的:它扩展了我们智力的、身体的和社会的资源,增加我们在威胁和机会来临时可动用的储备。

而我们则需要根据进行的工作来选择思维方式,从而选择合适的情绪。

消极情绪和需要批判性思维的工作匹配,比如,我们的考试、学习;任何需要用到创造力、想象力和广泛思考的工作,例如增加生活乐趣、进行创意写作等就需要积极情绪的配合了。

所以,并不是积极就是幸福,而是真实地面对每一个场景,采用合适的情绪去面对它。

  • 突出优势练习提升幸福感

每个人都有优势和劣势,找出自己的优势并发挥它,我们的幸福感会大大提升。

优势包括哪些?

马丁·塞利格曼说,像好奇心、洞察力、判断力、创造力、热爱学习、勇气毅力、仁慈与爱、领导力、幽默、谦虚谨慎等等,这些品质如果发挥得当,都会成为优势,也会成为你获得幸福感的武器。

而我们要做到的就是认识真实的自己,发掘自己的优势。

真正的幸福在于能够愉悦、满意、专注地投入到当下的生活,要学会从工作和家庭生活中去发现幸福并感受幸福。

正如《小舍得》的作者所言:得和失其实是有坐标的,就看你选择什么坐标。倘若你选择跟人比,那永远是不能满足的,但如果把参照拉到这样的空间去,有了这种观照,就算你回头还是必须面对“内卷”的现实,内心也更强大了。

文:叶紫苏苏
责任编辑:殷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