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犁川高中35班【韦胜利】

犁川高中母校,学子莘莘。

三五班同学情,永生难忘。

83年暑假过后,我踏进了犁川高中的大门。学校就在改建后的玉皇庙,始于清未,历经民国,时至新中国,一批批有志青年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

我在上犁川学校读书八年,虽和犁川高中在同一个村,但也是第一次踏进犁高这个门。对于犁川高中,无论在地理位置,还是心里上,我都是仰视的,这是我人生的一个里程碑。

刚到学校第一年。文理科不分家,三个高一班,分别是34班,35班,36班,每班约五十人。我在34班,班主任闫老师,兰州大学毕业生,代物理课。讲课干脆利索,很有特色。语文孟老师,讲课抑扬顿挫,记忆犹新。地理王老师,讲课幽默风趣,令人难忘。同学来自七八个乡镇,年少热情,互相帮助,学习气分氛十分融洽。

高中一年级,正赶上团中央要树立农村中学"学习实践活动”十面红旗。全校师生在董校长带领下,积极备战夺红旗。在不耽误上课的前提下,利用课余时间,到农村,到工厂,去向老百姓学习,掌握实践知识,提出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意思是升学高考并不是唯一出路,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还是大有作为的。

经过全校师生努力,夺得了红旗。时任团中央候补书记李克强还亲自到犁川中学考察。他远望犁高,形象比喻“犁川高中象一个小布达拉宫”,寓意深刻。

高二,文理分科,我进了理科三十五班。班主任王老师严格管教,同学们认真学习。特级物理老师郭双开,讲课别具一格,学到不忘。我从小对电学的热爱,经郭老师点拨,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同学们之间情同手足,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留下了一段永生难忘的美好时光。当时学校有几项劳功任务,到几里外学校的自留地去种庄稼,在校内修补校舍、厕所、围墙,到煤矿给学校食堂担煤担土等。同学们在劳动中锻炼了身体,增强了友谊。

我家种几亩责任田,父亲身体不好,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帮我家运肥、锄草、收小麦。至今想来,心底仍怀无限感激之情!

三年高中时光匆匆而过,昔日的同学,走出校门升学、参军、回农村,各自奔向不同的岗位,为社会,为国家在不同的岗位上奉献着、工作着。十年回首再相聚,依然是意气风发,谈笑风生。话离别,展未来,老校长,班主任,白发霜染,师生合影留念,共庆相聚之乐,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如今现代化,网络通世界,微信联友谊,早晚常相见,谈古又论今,话儿道不完,悠悠同窗友,相逢情更深。

三年时光里,年少时那份纯真的友谊,比千金还贵。心底的那份情,像八百里太行山一样,莽莽苍苍,坦坦荡荡。

【作者简介】:韦胜利,晋城市泽州县犁川人,电工,文学爱好者。自己创业,陶醉于历史地理,喜欢到大自然中去。虽文笔拙劣,但热情依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