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宏医生丨疑难杂病内外合治

今天

前言:周一公司医疗会议,校长非常兴奋的说,“我要给你们介绍一位非常厉害的全科医师,我第一次见到他,就想挂他的号。”

咦,是什么样的医师,让“阅历丰富”的校长这样激动?

望而知之谓之神

很快,就有了见赵志宏医师的机会。

那天下午,我们甫一走进御源店的诊室,赵老师看着我说,“你是不是颈椎不太舒服,时常有右侧偏头痛吧”?

这都能看出来?没搭脉、没触到筋结点,该不是蒙我的?

征取我的意见后,赵老师轻轻的用双手搭在我的颈后,果然!在触诊下能明显感觉到脖子右侧的肌肉处于僵紧状态,轻轻正骨后,我立刻感觉到右侧头部一下子轻松了,连耳朵里都有一种轻松感。长久的错位和僵紧,让我对不舒适的症状习以为常,突然的调整,有种感受不到“头”存在的错觉。

我们直呼神奇。赵老师谦和的说,这很简单,一侧肌筋膜的紧张,牵拉致身体的力学线失衡,会显现在人的面部、走路姿势,甚至会影响脏腑功能,引发复杂的疾病。望闻问切,有时候患者进入诊室,医生看一眼,就可以看出大概的问题。

却原来是“望而知之”!

学术思想——体、脏互通,证、构分治

因为话题从正骨、经筋打开,赵老师知道我也在学习中医,就延展的为我讲了一些疾病的诊疗思路。赵老师说,在临床上一些久治乏效的疾病,可以考虑“内法不通求外法”。

他遇到过一个患者,16岁的小女孩,因为阑尾炎术后腹痛,导致两年无法做基本的运动,甚至上下楼都要非常小心。在起初发病时,就诊医院根据症状描述和检查,诊断为“阑尾炎”,手术打开腹腔,观察到阑尾只有轻度的红肿,按理不会达到患者的疼痛程度,但还是切除了阑尾。可是患者手术后,腹痛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两年来反复就医,还是时常腹痛,不敢做任何运动。后经介绍,来到赵老师处就诊,经过检查,赵老师发现她的第8肋骨有外翻的情况,用正骨手法,调整了她的胸椎及肋骨,立刻腹痛消失。为了验证疗效,让这个小女孩当场做跳跃运动,一切正常。

还有一次义诊,当地县中医院一位主任特别推介了一位3年不能咀嚼,只能喝菜粥的50岁女患者。这位患者在当地因病怪异而“闻名”。曾在当地、省城、北京某医院就诊,或诊“下颌关节紊乱症”或诊“癔病”或“待查”。查体发现,患者下颌关节张口微颤抖,角度不受限,无弹响,但咀嚼无力,在检查颈部发现,颈3/4横突向右横旋移位,为其做了颈椎复位。患者当即下楼买来当地农家锅巴,咀嚼无妨。

举了两个案例后,赵老师笑说,所以现在再想老祖宗的话“坐有坐相、站有站相”,真的是至理名言,蕴含了医学道理,骨正筋柔,可以减少很多疾病的生成。

蒲辅周先生再传弟子

因为肌筋膜的疾病,治疗起来见效很快,导致有段时间,赵老师很多这类的患者求治,但其实他不仅使用外治方法,对于内科方药亦造诣很高。

赵志宏医师,师从全国著名中医大师蒲辅周老先生的弟子——国医大师薛伯寿和高辉远老师,深得真传,继承了蒲氏医门治疗,热病和杂病的学术思想

因为我目前在学经方,所以向赵老师请教,临床经方、时方的应用区别。赵老师以案教学,他的一个患者,二十多年腹泻,吃冷食即刻腹泻,医院诊断溃疡性结肠炎,虽用激素等治疗,后仍反复发作,形消骨立。赵老师几剂桂枝加葛根汤,让患者排便由每日4~5次,降为每日1次,继用参苓白术散巩固,体重在2个月内增加了8斤。

赵老师说,医疗原则是“补偏救弊”,无论前面讲的力线,还是现在方药的运用,都离不开这个原则。

教学门诊

一晃两个多小时过去,对于学医的我来说,这次的交流受益极大,赵老师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医生,更是一位良师。

赵老师原是北京电力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2003年参加抗击非典,被评为北京市“抗击非典先进工作者”;2016 年被北京中医药大学聘为首届“临床特聘专家”;连续 10 多年参加由统战部组织的“同心·共铸中国心”义诊活动;退休后,赵老师个人以志愿者身份,参加2020年武汉的新冠肺炎抗疫。

决定在行知堂出诊,赵老师说,不仅是为帮助患者,也是为了医术传承,带好年轻的中医学子,才能不负师恩,更有助中医的延续和发展。

医师介绍

赵志宏,主任医师。

学术思想主张“内外合治,调神与调身,辨病与辨证、辨构,药物与手法并重”。提倡辨病为先,辨证论治、辨构论治并举。

临床尤擅长治疗发热类疾病;内、肿瘤、妇、儿、皮科等疑难杂病;与脊柱相关联的各种疾病;颈肩腰腿疼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