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之又慎,则无灾无难
《礼记》有言:“举大事,必慎其终始。”
人生如棋,落子无悔,我们每走一步,都需慎之又慎。
慎之又慎,则鲜有败绩;一着不慎,必满盘皆输。
有着“关西孔子”之称的东汉大儒杨震,一向把“慎”字作为自己的为人准则。
在他调任东莱太守之时,曾受他举荐的一个官员,在夜晚偷偷给他送去十斤金子作为谢礼,并告诉杨震说:
“您放心吧,此时夜黑风高,您收礼的事不会有别人知道的。”
杨震见状,连忙拒绝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
这位官员听后,不由得羞愧难当,悻悻而退。
正所谓“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君子之所以为君子,正是因为他们表里如一,处处谨慎。
苏东坡有言: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
一个“慎”字,有泰山之重,承载着许多人生智慧。
慎言
深思熟虑,不胡乱说话
常言道:“慎言以养其德,节食以养其体。”
正像人们所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未经思考,就脱口而出的恶语,往往会给自己以及他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故而,在深思熟虑之前,保持沉默,才是君子风范。
佛教宗案《碧岩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百丈禅师是一代高僧,每当他讲经说法的时候,都有大批信徒不远千里而来。其中有一位老者尤其殷勤,每一次都会前来听经。
有一次,百丈禅师说完了法,大家纷纷散去,只有这位老者还在。
禅师好奇问道:“老人家,我看你每次都来听经,肯定很喜欢佛经吧。”
老人听后,面露悲戚之色,缓缓说道:
“大师,说来惭愧,其实我是一只狐狸,500世前我也是个修行人,和你一样,每天也讲经说法。
有一天,我讲经完毕,有一个年轻人问了我一个问题,我未加考虑就草草回答了他。
谁知道这是一个错误答案,我因为没有深思熟虑而误导他人,这一下做了500世的狐狸,成了狐狸精。
如今,我每天听你说法,也是希望得到解脱,来世好做个深思熟虑的慎言之人。”
禅师听罢,不由得心下凛然,从此更加谨慎说法,生怕误人误己。
世界很大,却没有围墙,说出的话可以不经思考,但造成的后果,却都要你自己来承担。
一个人如果想要规避祸患,那么,慎言就是他人生路上的一门必修课。
在三国时期,有个叫做贾诩的谋士,可以称得上是将“慎言”这一门学问研究得十分透彻。
在官渡之战前,贾诩投靠了曹操。由于自己并非曹操的亲信,所以他一直低调谨慎。
在朝堂上,曹操不向他问计,他就绝对不说话;在朝堂外,他也从不主动与人沟通交流。
有一次,曹操想要立嗣,但却在曹丕和曹植两人之间摇摆不定。
按照规矩,曹丕是嫡长子,是合法的继承人;但曹植是自己最喜爱的儿子,而且才华横溢。
于是,他想到了一向慎言却又老谋深算的贾诩。
曹操找来了贾诩,开门见山地问道:“先生,在你看来,谁更适合做世子呢?”
贾诩一听,内心一颤,想道:“这可是个弄不好就要掉脑袋的事啊,所以一定要慎之又慎地回答。”
于是,贾诩沉默了很久,才缓缓说出一句话:“老臣适才正在思考袁绍失败的原因呢!”
曹操一听,不由得大笑起来,后来便立了嫡长子曹丕为继承人。
原来,袁绍的势力之所以被曹操消灭得一干二净,一大部分原因就是袁绍废长立幼、造成内部分裂所致。
贾诩正是凭借着一次次的慎言,逃过了很多不必要的争斗,最终得以安享晚年。
开口出自本能,慎言彰显智慧。
很多时候,失败的人生,不是缺少大显身手的舞台,而是忽略了慎言的重要性。
需知:最好的口才,不是脱口而出,而是深思熟虑。
当我们能做到深思熟虑、话不轻出时,那便离成功不远了。
慎行
自律克己,不放纵出格
白居易在《策林》中说道:“动必三省”。
一个人的行为,往往能够体现出他的品格。“自律克己”不仅是做事的态度,更是做人的规矩。
相反,放纵常常是厄运的开始,因为放纵的背后,都有一个被遮蔽的自我。
人若是看不清自己,便看不清前路;人若是管不住自己,则会误入歧途。
后唐庄宗李存勖正是这样一个:因不懂得自律克己,而迅速堕入深渊的人。
李存勖的前半生算得上是一个英雄豪杰,他时刻记着父亲临终前的嘱托,把父亲留下的三支箭供奉在宗庙中。
每次外出打仗时,他都会去宗庙待上一段时间,以此来告诫自己:不要忘记父亲的嘱托。
正是在这样的高度自律下,李存勖打败了劲敌,大仇得报,坐享江山。
也许是因为胜利来得太容易的原因,坐拥江山的李存勖渐渐变得放纵出格。身为帝王,不知道操劳国事、思虑民生,反而整日沉迷于伶人戏曲之中。
他不仅喜欢听戏,甚至还亲自上台演戏唱曲,并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做“李天下”。
只可惜,这“李天下”终究是因为放纵出格,而失去了天下,最后国家灭亡,自己也死在了他最信任的伶人手中。
《小窗幽记》中说道:“谨慎之人,方能成大功。”
对于世间之事,放纵出格之人只会贪图一时之乐,却造成一世之忧;而自律克己之人却能端谨慎行、有所节制,从而永享喜乐。
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作家刘墉和梁实秋一起用餐:
当熏鱼端上来时,梁实秋说道:“我有糖尿病,不能吃有甜味的鱼”;
当冰糖肘子端上来时,他又说:“不能碰,因为里面有冰糖”;
当炒饭端上来时,梁先生还是说:“不能吃,淀粉会转化成糖的”。
最后端上来一份八宝饭,刘墉便看着梁实秋,笑着说:“那么这个肯定也不能碰,因为又有饭、又有糖”。
不料,此时梁实秋却说道:“这个我要吃,正是因为知道有喜欢吃的八宝饭,所以前面我才会特别克制一下的。”
前面的克制与约束,是为了把今日份的配额,留给后面最大的甜。这才是细水长流的人生,这才是谨慎而行的态度!
慎行无疑是一种境界,有着强大自控力的人,必定志存高远、未来可期。
其实,一个人要想创造自我价值,就不能放纵自己。有所约束的人生,才能活出真正的精彩。
慎众
心有主见,不随波逐流
丰子恺在《不宠无惊过一生》中说道:“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能够拥有如此安然恬淡的心态,究其根本是其心有主见。
很多人在对待自己的时候,可以做到慎言慎行,但面对外界,却很难做到“慎众”。
慎众,慎的是“从众”,是检验一个人面对外界时,自己内心是否坚定的标准。
《战国策》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曾子有事外出,曾子的母亲独自在家。
此时,正巧有一个与曾子同名同姓的人在外面杀了人,遭到了官府的通缉。
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曾子的家乡,于是,一个邻居便跑来给曾母报信说:“不好啦,老夫人,您的儿子在外面杀人啦。”
曾母起初只是一笑置之,觉得他在开玩笑,自己的儿子是谦谦君子,怎么可能会作奸犯科呢?
但过了一会儿,第二个,第三个,越来越多的人都跑来告诉曾母,说曾子在外面杀了人。
如此一来,曾母竟然也动摇了,她渐渐开始害怕起来,甚至还想收拾行李外出躲避。
等到曾子办完事情,慢条斯理地走进家门之时,被吓得魂不守舍的曾母才恍然大悟,并为自己的盲目从众而懊恼。
在我国中医学界,火神派鼻祖郑钦安,面对病症时曾说:“众人都说那些病是火热之邪,我却不敢立即就那样说。”
与多数人相同时,我们便可泰然处之,但遇到与多数人不同的情况时,很多人便如芒在背,内心动摇。
其实,流水不争先后,重在滔滔不绝。
人生亦如流水,只有心有主见、坚定方向,才不会被那些流入沿途沟渠的旁支末流所影响,最终成功入海。
明太祖朱元璋的首席谋士刘伯温,是继诸葛亮之后,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智慧化身”。
纵观刘伯温的一生,不仅有着超凡的谋略,更有着不随波逐流的坚定。
朱元璋在同陈友谅大战之前,众人纷纷以敌人强大为由,劝他暂时避开锋芒,不要硬碰硬。
正所谓“众口一词,可以铄金”,众人的高度一致,竟让朱元璋也生出了退避之心。
就在此时,刘伯温站了出来。他力排众议,坚持主张主动出击,并向朱元璋陈述了陈友谅不足为惧的几点原因。
在刘伯温的劝说下,朱元璋最终决定迎难而上,在鄱阳湖击败了不可一世的陈友谅,为建立明王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人活着,就要活得有主见,活出独立之精神。
如果我们一直活在别人的意见里,或是附庸风雅,或是随波逐流,那岂不失了自己的本心。
生命不该受缚于旁人的言行,人活于世,我们最朴素的需求,应该是心有主见,无愧于心。
《礼记》有言:“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人所不见,我心自慎,人所不闻,我心亦慎。
慎之又慎,才是存于世间的立身之本:
懂得慎言,脱口而出不是痛快,深思熟虑才能妥当;
懂得慎行,放纵出格不是潇洒,克己自律才有余地;
懂得慎众,盲目从众不是主流,心有主见才会从容。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慎”不仅是我们日常举止的规范,更是我们“审视己心”的镜子。
养性必先学慎,处世但当谨慎。
慎之又慎,则无灾无难。
与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