葱鲔读书:小学问
继续葱鲔读书(摘记+评论)。
小学问仍然是奇葩说团队的一本的作品,读的上一本作品是好好说话。
《小学问》这本书,读下来一个感觉,还是比较零碎,虽然是以模块方式呈现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焦虑。但是面对每一种焦虑,处理的方式还是比较简单粗暴。一些理论加上个人化的处理方式。
但是有一点值得肯定,把学问做小必然是一个大的趋势。小到很多学问可以走下神坛,更加接地气。小到连我们普通人都是可以随时拿来用。所以《小学问》还可以当做生活锦囊,从拿来看一点也不重要。
那么接下来,我用扫描笔扫下来一些我觉得还不错的片段,我用这些片段联系自己的生活与工作。
01
摘录:在选择归因方式时,每个人几乎都是双重标准。一件坏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就会倾向于外部归因:但如果发生在别人身上,我们则更喜欢内部归因。别人迟到,是因为他不够上心:我迟到,是因为路上堵车。别人被骗,是因为脑子笨;我被骗,是因为太善良。反过来说,一件好事,如果发生在自己,我们就倾向于内部归因:但如果发生在别人身上,我们则会选择外部归因。别人升职,是因为拍马屁;我升职,是因为努力。别人人缘好,因为巧言令色;我受欢迎,因为善解人意。
评论:这样的双重归因,有时让我们离真相越来越远。一件坏事发生在自己身上,归因于外部,只会让自己下一次继续犯错。一件好事归因到自己,只会让自己迷失在盲目的自信中。所以无论好事坏事,都应学会综合分析。
02
摘录:蚂蚁一直都被看成勤劳的代表,但是北海道大学生物学教授长谷川英佑有不同看法他在2002年做了个实验,将90只蚂蚁分成3组,然后在各自的人工巢穴里安装了微型摄像机,观察它们的日常行为。结果发现,每个小组都有20%的蚂蚁其实是不做,要么躺着不动,要么就是在巢穴周围四处闲逛,教授叫它们“”懒蚂蚁”。 这就奇怪了,这么勤劳的物种,怎能容忍一群白吃白喝不千活的废物?但是稍等,它们的作用只有非常时期才能体现出来。当研究者断绝了这群蚂蚁的食物来源时,那些平常工作起来很勤快的蚂蚁立刻陷入混乱,急得团团转,反倒是那20%的懒蚂蚁站了出来,带领蚁群找到新的食物来源。原来,它们平时的四处游荡、玩耍,其实是为了侦察和研究。也就是说,蚂蚁在亿万年的进化中形成了这样一个群体智慧:种群要保持一部分“闲逛”的自由,在遇到危机时,才更有可能找到新的出路。
评论:懒蚂蚁效应其实给我班级管理有很大的启示,以往的班级管理中,我们特别强调“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这几乎是每一个班主任心中的金科玉律。但是懒蚂蚁效应告诉我们,应该有20%的孩子是处于机动状态的,日常的岗位安排中不应该安排这些孩子参与具体的管理事务。让这20%的孩子可以有空闲去观察班级,思考班情。而在班级管理创新中,这些孩子总能提出不同的想法。
03
当你不满意高频重复工作的时候,要知道两件事:第一,高频重复工作也有自身的合理性,在某个阶段你甚至必须忍受;第二,如果你想从事进阶性的、更有创造性的工作,必须清楚意识到它所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并在现有工作之中,先给自己找到机会,展示出自己的创造性,再谋求进一步的发展。
评论:工作或许从来都是繁琐不堪的,特别让人受不了的是实际工作中带有大量的重复,人们也可能因为重复产生职业倦怠。但是换一种角度来看,我们获得突破的机会,或者我们获得上升的机会,就隐藏在平时重复的工作之中。我们要做的是把一件普通的工作做得不普通,不说非凡,做得与别人有点不一样就行了。比如说,我们老师每天批作业,批改作业绝对是一件重复量很大的工作,但是如果在批改作业中加入一点创意,比如批改符号是各种表情包,比如把一个孩子的作业当做一份问卷(研究的态度)来看,详细统计错例,分析错因,想必肯定比麻木批改有意思,自我的提升也比较快。
04
奥美广告创办者“广告教父”大奥格威( David MacKenzie Ogilvy )提出过一条金律:广告中不要轻易、直也使用否定词,这是很危险的行为。如果你说“我们的盐里不含砷”,一些顾客会忽略否定词“不”,只会觉得你既说了“盐”又说了“砷”,从而产生你是在说“盐里含砷”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