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秋:除了月饼,还有这些美食

  • 送月饼的习俗由来已久

        

  •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那时,它也只是像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

  •     中秋节吃月饼到元代已更加“讲究”。元末陶宗仪的《元氏掖庭记》中记述过元武宗海山过己酉(公元1309年)中秋节的情况。中秋之夜,元武宗与诸嫔妃泛舟于皇家的太液池,设宴取乐,所上食物相当丰富:“荐蜻翅之脯,进秋风之鲶,酌元霜之酒,啖华月之羔”。这里的“啖华月之羔”即为“吃月饼”。

  •     到了明代,“吃月饼”已为中秋节固定习俗。中秋节所食之饼除了“月饼”的叫法外,还有“团圆饼”、“团饼”等叫法,正德《建昌府志》中便称,“中秋,登楼玩月,多用西瓜、团饼,亦取月圆之义。”

  •     如今中秋大家都习惯于互相送月饼,这种风俗是怎么形成的?据说这一习俗缘于“走月”活动。所谓“走月”,就是在中秋月圆之际拜亲访友,馈赠糕点、鲜果等食品。相传元代统治者对民间集会控制极严,起义军的首领朱元璋便利用八月十五“走月”送月饼的习俗,将约定起义时间的纸条包在月饼里送出,从而完成了起义总动员,“送月饼”风俗也因此在明代得以广泛流行。因此,在北方地区,有“八月十五杀鞑子”的说法。到了清代,中秋“送月饼”更为流行,并影响到现代人的节日消费行为。

 中秋节吃什么?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月饼。其实不然,中秋节除了月饼以外我们还是要吃很多东西的。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中秋节吃月饼,这是每个中国人都知道的,但除了月饼外,你知道中秋节还有什么饮食习俗吗?其实菱角、栗子、柚子、团圆馍、糍粑……等10种美食也是中秋节的应节食品,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中秋节的饮食习俗吧。

 1、月饼

 提起中秋节的应节食品,大家一定立刻想起月饼。其实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要迟至明朝才盛行。而在此之前的中秋食品,仍以应节的瓜果为主。

 至于月饼的起源,再民间有一项流传甚传说:在元朝末年,汉人想起来反抗蒙古人的统治,却苦于无从传递消息。所以刘伯温便想出一条计策。

 说是今年要有冬瘟,除非家家户户都在中秋节买月饼来吃,才能避免。回到家中,咬开月饼,发觉里面藏张条子,上面写着:“中秋夜,杀鞑子,迎义军!”于是众人纷纷起义反抗统治者,这个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就这样留下来。

 2、菱角

 中秋节吃菱角,据说能让孩子长得聪明伶利。菱角的大多数吃法是将菱角用清水(或盐水)煮熟,然后剥壳当零食吃;也可以将剥了壳的菱角加米煮成咸味的白稀粥,在吃了甜腻的月饼后,喝上一碗菱角粥,胃中的油腻当场去除不少。

 3、栗子

 秋凉乍起,街头就开始飘起了糖炒栗的香气。板栗,原先与芋头、菱角一样,也是中秋必吃的小食。板栗性味甘寒,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的作用。最适合秋天食用,而且栗子富含柔软的膳食纤维,糖尿病患者也可以适量品尝,对老龄体弱者最为适宜。

 4、柚子

 柚子是中秋节的必备品之一,因为“柚”与“佑”谐音,也是希望月亮保佑的意思。吃了甜月饼,再吃点甜酸的柚子,既开胃,又解油腻,让口腔有清爽感。柚子味道酸甜,略带苦味,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及大量其他营养素,是医学界公认的最具食疗效益的水果,有降血糖、降血脂、减肥、美肤养容等功效,经常食用,对糖尿病、血管硬化等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对肥胖者有健体养颜功能。

 5、团圆馍

 陕西西安一带,每到中秋节,当地每家做馍,全家共吃一馍,称“团圆馍”。馍有顶、底两层,中间加芝麻。馍上层用大碗拓一个圆圈,象征中秋之夜,圆中刻“石头”一块,上站一个吃蟠桃的“小猴子”。馍在锅里烙熟后,切成尖牙状,全家每人一牙,家人短期外出,则留下一牙。出嫁的姑娘,娘家则送馍上门,以示全家团圆不忘。

 6、糍粑

 中秋吃糍粑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人们为纪念楚国大将军伍子胥而流传至今的传统习俗。通常人们把过中秋看成仅次于春节的农历节日,素有“小年”之称。中秋节这一天天还未亮,家里的妇女就早早地起床开始忙活了,把清洗干净的糯米倒进木甑里蒸熟。糯米饭蒸好后,由家庭的男主人把木甑抬到院坝里,将香喷喷的糯米饭倒进石碓窝里,由两个人一组开始用粑捶或木杵捣烂它,家里的小孩们则兴高采烈地围着石碓窝观看大人们一拉一杵捣糯米,期待着能吃上香甜的糍粑。

 7、山东麦箭

 说到山东中秋美食,麦箭乃是即墨中秋节吃的一种应节食品。它先用白面摊成煎饼,再加上馅,然后用秫秸卷成筒状蒸熟,吃时加上调料,味道十分鲜美。据说,中秋节当天,青岛人除了要吃好中秋晚宴外,早餐、午餐也作了改善,一般都蒸饽饽、包子,给一家人改善伙食。麦箭就是其中一种。

 8、南瓜

 江南各地过中秋节,有钱人家吃月饼,穷苦人家有吃南瓜的风俗。“八月半吃南瓜”的风俗是怎样来的呢?传说很久以前,南山脚下住着一户穷苦人家,双亲年老,膝下只有一女,名叫黄花。那时连年灾荒,黄花的父母病在床上,八月十五那天,黄花在南山杂草丛中,发现两只扁圆形野瓜。她采了回来,煮给父母吃。两老吃了后食欲大增,病体也好了。黄花姑娘就把瓜子种在地里,第二年果然生根发芽,长出许多圆圆的瓜来,因为这是从南山采来的,就叫南瓜。从此,每年八月十五这一天,江南家家户户流传着八月半吃老南瓜烧糯米饭的风俗。

 9、芋头

 在台湾,也流行在中秋节吃芋头。有俗语说:“吃米粉芋,有好头路”。取芋、路的谐音来祈求祖先保佑自己找到好的工作。中秋食芋头,则寓意辟邪消灾,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清乾隆癸未年的《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剥鬼而食之,大有钟馗驱鬼的气概,可敬。

 10、菜饼

 宜兰地区在中秋节除了吃月饼外,还吃一种菜饼。菜饼以面粉为材料,中间抹上黑糖烘培而成,味道香脆爽口。(部分信息源自凤凰网佛教 > 素食茶禅 )

贾府里的中秋节

  •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这是《红楼梦》第一回中贾雨村趁着酒兴对月寓怀吟出的中秋诗。对于我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红楼梦》中有多处提及,写得最为细致的当数第七十五、七十六两回。曹雪芹用很多笔墨,让我们领略了清代中秋的情景。

  •     七十五回写到中秋节馈赠月饼、西瓜等物品:“次日起来,就有人回:'西瓜、月饼都全了,只待分派送人。’贾珍吩咐佩凤道:'你请奶奶看着送罢,我还有别的事呢。’佩凤答应去了,回了尤氏,一一分派,遣人送去。”这一回还写到了荣国府中秋拜月的风俗。因宁国府贾敬去世,家人守孝三年未满,不宜过节。荣国府是如何拜月的呢?贾母笑道:“此时月亮已上来了,咱们且去上香。”“当下园子正门俱已大开,挂着羊角灯。嘉荫堂前月台上,焚着斗香,秉着烛,陈设着瓜果月饼等物。邢夫人等皆在里面久候。真是月明灯彩,人气香烟,晶艳氤氲,不可名状。地下铺着拜毯锦褥,贾母盥手上香,拜毕,于是大家皆拜过。”字里行间洋溢着中秋节的浓郁气氛。

  •    拜月过后,是夜宴。荣国府的中秋家宴设在凸碧山庄,“凡桌椅形式皆是圆的,特取团圆之意。”能到的家里人都到了,“上面居中,贾母坐下,左边贾赦、贾珍、贾琏、贾蓉,右边贾政、宝玉、贾环、贾兰。”贾母令丫头媳妇也都团团围坐。宴席中行酒作乐的气氛很重要,书中描写的是击鼓传花,贾母“便命折一枝桂花来,叫个媳妇在屏后击鼓传花。若花在手中,饮酒一杯,罚说笑话一个”,十分热闹。

  •    夜宴结束,就是赏月了。接下来七十六回仍写的是这个中秋之夜。“贾母因见月至中天,比先越发精彩可爱,因说:'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因命人将十番上女孩子传来。”所谓“十番”,是当时江南地区流行的民乐。书中描写听音乐时的情景,非常精彩,“猛不防那壁里桂花树下,呜咽悠扬,吹出笛声来。趁着这明月清风,天空地净,真令人烦心顿解、万虑齐除,都肃然危坐,默默相赏。”中秋佳节,林黛玉有寄人篱下之感,心怀忧伤,自去俯栏垂泪。史湘云宽慰她:“你是个明白人,还不自己保养。”林黛玉和史湘云遂在山庄水池旁的两个竹墩上坐下。“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个月影,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宫鲛室之内。微风一过,粼粼然、池面皱碧铺纹,真令人神清气净。”已是深夜,月色格外动人,林黛玉和史湘云这两位才女欣然联起诗来:“三五中秋夕,清游拟上元。撒天箕斗灿,匝地管弦繁……”美则美矣,只是有些凄清。

  •    赏月完毕,中秋是过完了,但似乎兴犹未尽。书中王夫人道:“夜已深了,风露也大,请老太太安歇罢了,明日再赏,十六月色也好。”可见八月十六还在节日的气氛中,只是书中未见详述罢了。

    ( 部分信息源自网络)

       祝福博友们阖家幸福  节日快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