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踝针进针要领
进针角度
使针身与皮肤呈30°角,针尖靠近皮肤,右手拇指、示指和中指快速轻旋针柄,使针尖快速进入真皮下。针尖刺入皮肤的角度很重要。将持针手的小指抵住皮肤表面,恰能使针达到所需角度。为使针刺入真皮下尽可能表浅,针尖刺入皮肤最合适的角度为30°。角度若过小,针尖易刺入皮内,即真皮层,患者会有刺痛感;角度若过大,针尖易刺透肌膜而进入肌层,由于进针太深,患者会有酸胀的感觉。针体平直进针时针体要保持平直,不能用力推针致针体弯曲而影响针尖刺入的角度。腕踝部皮肤坚韧度各人不一,随性别、年龄、胖瘦、腕与踝、内外侧等有别,为使针尖较易刺透皮层,可用左手拇指按在针下方拉紧皮肤,右手拇指端快速轻旋针柄(转动不超过180°),示指和中指保持不动,使针尖刺入皮内摆动幅度不致过大。这样,针尖容易刺过皮层,也可以减少疼痛。针刺进皮下的标志针尖刺过皮层达到皮下的标志有以下3点:①针尖阻力由紧转松;②针尖刺至真皮层患者常有刺痛感,刺过皮层痛感消失;③针尖刺入皮肤后,如果针尖恰在真皮下,放开持针手指,则针体会自然垂倒,并贴近皮肤表面,针尖将皮肤挑起一个小皮丘,此时轻推针,手指不感到有阻力,表示针尖已恰刺在皮下。针尖刺入皮肤后,如果放开持针手指时,针体未贴近皮肤且形成角度,说明针尖刺入太深,已穿过肌膜进入肌层,可用拇指轻压针柄,使针尖缓慢后退,直到针体能平卧于皮肤表面后再刺入。以上三个标志中,③最重要。
针尖刺至皮下放开手指时针体卧倒于皮肤表面(正确)
针尖刺入皮肤过深(错误)皮下推进确认针尖刺过真皮层后,轻捻针柄,使针循着肢体纵轴沿真皮下尽可能表浅缓慢推进,进针时以感到松而没有阻力,且患者无任何酸、麻、胀、重、痛等特殊感觉为宜,进针要缓慢,不必捻转。
针在皮下推进时的手势露出针身的长度针刺进皮下的长度宜至接近针体末端,以露出针身2 mm为宜。其意义有三:①便于调针。针刺进皮下的长度因人而异,并非固定不变,有的患者可能在未刺入至此长度时症状已消失;也有患者症状尚无变化,若将针完全推入,症状可能才会消失。②便于针柄用胶布固定。③预防折针。虽从未发生过,但仍需预防,即便出现,也便于用镊子取出。
针刺入的长度以露出针身2 mm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