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让我欣慰的年味【征文】

让我欣慰的年味

杨国生||上海

还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到舅舅工作的小县城过春节。当地各单位都乘着过年的喜庆,纷纷成立革命委员会。这是喜上加喜,要插红旗、贴标语,办宴席、放鞭炮,搞得红火热烈,以示隆重和庆贺。

舅舅在银行工作,配有手枪,他不是银行革委会成员,也不是造反派,他实干,骑自行车近百公里,从小县城到地区银行办公;凡事只要不违背原则,他都尽力热心办理。于是他收到很多赴宴的请柬。

在此,有必要说明,办席需要钱,赴宴要交钱的,一张餐券,一个人,5毛钱,这在当时,不算便宜。因此,算不上白吃白喝、占公家便宜。应该说,这样的操作还是比较规范的。在今天看来,这应该是派系争斗之间,都怕被对方抓到什么把柄。

舅舅交了餐券钱,却舍不得赴宴,让给了我去。相当于从他嘴里省下来,给我吃,其中的浓浓亲情,难于言表,久久铭记。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大凡国家配给的物资,地方上能弄到的农副土特产,革委会的人各显神通,竟然都能弄到手,凑齐到桌上,满满当当的,丰盛的程度,毫不亚于年夜饭,实在让人大开眼界。

就这样,一个个单位革委会邀请,舅舅一次次让我赴宴,饱了口福,长了见识。尤其是猪肉烧白,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见到过,最引人注目。其他的那些林林总总的盘盘碗碗、菜肴菜品,反而没有留下什么印象,我甚至不晓得它们是什么、叫什么名字。在宴席上,一次又一次看见烧白了,每张桌上一大碗,大片大片的,层层叠叠,整整齐齐,油光闪亮,喷着肉香,很煽情感召的,让人垂涎欲滴,当然也是我最喜欢的。并且吃到嘴里了,很解馋,很过瘾,一次次开荤,饱享口福、心福。

随着一家家革委会成立宴请,我一次次赴宴,如同与认识、不认识的人,吃了一餐餐的团圆年夜饭。当年,我还在上小学、只有10来岁,谈不上参与派系,也不懂政治,更不关心。只知道吃,不喝酒,不管同谁在一席,只要肉足饭饱,就行了,就是最大的满足,就像得了压岁钱、穿新衣裳一样开心。我眼里只有烧白。人家也知道我舅舅的侄儿,可能也是舅舅托人关照我,人家不另眼相看我,平等对待;加上我不认生,嘴巴甜,听招呼,无论认识不认识,逢人就开口叫叔叔、嬢嬢,伯伯、婶婶,这样都觉得我不烦人。为此,大家倒也相安无事、其乐融融。

在我的记忆里,这样的宴席、宴请,在那年的春节,吃了几十次,从腊月到正月,基本上整整一个春节,都在吃席中度过,更巧的是,一餐一餐,还都接得上,很有获得感幸福感,有传奇色彩,满意度高。要说难逢难遇,毫不为过。我在小县城过了一个丰足的年。

那年的春节已经过去几十年,而连续的宴席,小县城的风物人情,以及舅舅音容笑貌,以及香喷喷的猪肉烧白,还都久久浮现在我的眼前,回响在耳畔,萦回在嗅觉,那一段难得的好时光,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

直到如今,我才领悟到舅舅要我代他赴宴的用意,既不驳人家面子,又不选边站队,公正办事为人。

之后,随着地方派系之间争斗加剧,逐步上升到动刀动枪,舅舅干脆离开小县城、回到老家,当时这叫躲武斗。他每天要我读毛主席语录,背诵老三篇(毛泽东著作《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这对他不介入派系争斗,也是一种明证。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杨国生,男,63岁,籍贯江苏;中文系毕业生,宣传干部,高级政工师。30多年来,在二百多家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发表新闻、文艺作品,汉语、英语作品,文字、摄影作品上万件,数百次获得中央级、国家级、部省市自治区奖励。创造个人传统正规媒体发表作品家数之最大世界基尼斯纪录。

参加全国各地、各行各业,起名、宣传语、口号、广告词、征文、摄影等活动,经验和技能技巧丰富,创意新颖,别开生面,眼目一新,获得中央级、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企事业单位奖励上千件次,作品在中央电视台、网站、报刊、电台、电视台、融媒体播出,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