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盐,对皇帝有多重要?齐桓公靠它称霸诸侯,汉武帝靠它打垮匈奴
小时候看《隋唐演义》,对“混世魔王”程咬金印象深刻,凡有他出场的章节,都热热闹闹的,极为精彩。而程咬金投奔瓦岗军之前的职业是贩卖私盐,因而遭到朝廷追捕。
当时想不通,程咬金不过是贩卖盐巴而已,怎么还犯法了呢?以现代思维去理解,从批发商那里低价进了一批盐,再在超市上售卖是很正常的事儿,怎么在古代就行不通了呢?
如果对盐的历史做些了解,就会知道古代大部分时期都实行“盐铁专营”,盐和铁属于朝廷管控物资,由朝廷垄断经营,民间不允许涉足,就跟今天的烟草专卖局一样。
从这个角度看,程咬金私下贩盐,正紧说起来就违反禁令搞走私的大罪,逮住就得下大狱,数量较大、情节严重的说不定还要一撸到底判个杀头!
说到这里又有一个问题,管控铁是应该的,因为铁能制造刀枪剑戟等杀伤性武器,给朝廷带来隐患。可为什么要管控看似不起眼的盐呢?
盐,不仅仅是调味品,更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成分,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盐调节着人体内水分的均衡分布,维持着细胞内外的渗透压,参与胃酸的形成、促使消化液的分泌。同时,还保证胃蛋白酶作用所必需的酸碱度,维持机体内酸碱度的平衡和体液的正常循环。
说得简单点,人要是长时间不吃盐或少吃盐,神经系统会出问题,由此诱发多种疾病。并且,因为食盐大多是从海水中提炼出来的,富含碘元素,人体要是缺乏碘就容易患上甲状腺肿大,俗称大脖子病,十多年前偏远山村都还有这样的人,看着很可怕。
古人不懂那么多,但他们知道不吃盐会没力气,没力气就干不了活。因而再贫苦的人家,都得买盐。穷人可能长年累月吃不到糖或更好的食物,但盐是必需品。
而且盐这东西,除了靠近海岸线或出产井盐矿的地区,大部分人口聚居区都没有出产,这就给了朝廷有封锁产盐源头的机会,只要动用国家力量控制这些地区,就能垄断食盐的生产。
因为这样的特殊性,古代统治者将盐掌控在手中,某种程度上就掌握了国民的命脉。再加以操作,盐就成为一种具有巨大利润的经济产品。
打个比方,古代的盐如同现代的石油,本身具有极大的功能,但比它本身功能更厉害的,是其经济价值,足以左右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石油被称为黑色的金子,盐在古代似乎也能称为白色的金子。
历史上最早将盐当作商品的,是春秋时期在齐桓公手下主政齐国的管仲,他提出了“官山海”政策,即由国家垄断各类自然资源,其中抓得最紧的就算盐和铁。
盐和铁的国营化政策,使得齐国迅速聚拢了庞大的财富,齐桓公之所以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管仲的“官山海”政策,为齐国奠定了财政基础,毕竟有钱好办事嘛。
据说管仲给齐桓公算了笔账,一个具有万辆兵车的大国,1000万的总人口中应纳税的人约100万,每人每月征收30钱,一个月也就3000万钱。但只要每升盐加价2钱,每月即可多得6000万钱,远超过每月30钱高额人头税带来的收入。
而且每个家庭对盐的使用量,一次性不会太多,稍微抬高一点单价,就像是慢刀子割肉,老百姓不会觉得太肉痛。再加上庞大的消费人口基数,立马就能获取天文数字般的利润。两项合在一块,既赚钱阻力还小。
看到这里,也就明白为什么朝廷对贩卖私盐管得那么严格,百姓从盐贩子那里买了盐,就不会买朝廷卖的,盐的需求量又不像主食那么大。在朝廷看来,盐贩子等于是与国争利,挖朝廷财政的墙角。
自管仲之后,历朝历代对盐的认识提高了一个层次。以前只知道盐是不可替代的食品,现在才知道盐还有这么大好处,不光能吃,还能富国强民。那还有什么好说?必须控制起来。
汉武帝是史上公认的雄才大略的君主,其政绩中最闪亮的一笔是北征匈奴,打得匈奴元气大伤,再也没有和汉朝叫板的能力。那他打匈奴的军费是哪里来的呢?前期是文景之治的积累,后期就来自于“盐铁专营”政策。
御史大夫张汤得到汉武帝的授意,最早提出盐铁官营的建议,说“笼天下盐铁,排富商大贾”,但帮助汉武帝实施盐铁专营的却不是他,而是理财专家桑弘羊。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桑弘羊没能将盐铁专营做得尽善尽美,引发了一些矛盾,汉武帝去世后还有一场“盐铁会议”,争辩到底要不要继续实行专营。可不管怎样,还是支撑住了汉朝大军征讨四方。
有齐国和汉朝的成功例子,后世纷纷效仿。尤其宋、元、明、清四朝,对盐的管控力比之前的朝代更强。成果也是很显著的,盐课收入成为朝廷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财政来源。
《清史稿.食盐盐法》记载“宣统三年,度支部豫算,盐课收入约四千九百万有奇”,宣统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年号,那时清朝已经走在灭亡的边缘,盐课收入都还有4900万白银之多,可想而知盐有多赚钱。
总之,控制盐有两个好处,一是增加财政收入,朝廷做独一门的生意,没有竞争者,利润全部由朝廷吞下;二是不直接征税,避免引起百姓的不满,“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是很高明的国家财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