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起点:海博翻译社有多少秘密?

这是 清水一点通 日更的第 314 篇,希望能帮助到你。很多人都在研究马云,研究阿里巴巴,但即便是了解马云的人,也一般从马云创业的“中国黄页”说起,很少有人会谈起,马云的第一个创业项目:海博翻译社,一方面是因为马云搭理这家公司的时间并不长,另一方面,大家可能认为翻译工作,算不上什么创新工作,和之后的互联网大佬的形象不符,也就没人提及了。其实,这段创业非常值得解读,因为可以说,互联网只是一个形式和载体,马云真正的创业逻辑,才是我们值得关注的。1、解决一个具体问题现在是创业的黄金时代,有很多人都投入到这个大潮当中,有的是为了创业而创业,有的是跟风创业,比如做直播大家都做直播,共享经济来了,大家都做共享经济。可是,如果你把现在世界所有巨头公司的创业历程都捋一遍,就知道每一家公司后面其实有着非常朴素的逻辑,那就是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比如facebook,解决的是大学校园交友的问题;Google,解决的是网上信息筛选的问题;Airbnb,解决的是展会期间人们订不到酒店的问题。也就是说,创业者未必从一开始就考虑到把一家企业做成上市公司或独角兽,而是真真切切的去思考一个生意。海博翻译社正是在浙江改革开放发展中,急需外贸翻译服务而产生的,所以,憋大招的成功模式在创业圈是个小概率事件。2、坚持下去海博的命运并不像想象中的一帆风顺,它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入不敷出,造成了马老板需要拿着麻袋到义乌倒腾袜子,还曾经在一家公司打工,但是海博始终在坚持,直到它开始盈利。这其实也是一个普遍规律,要知道耐克前8年都在代理日本的运动鞋,亚马逊上市前10年几乎没有什么增长,还有历史更为久远的爱马仕,在创立之初的很多年都是在做马具生意。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不是随便说说的,这里面的艰辛只有创业者才能体会。3、全面收获马云说,在做海博的时候,最大的收获就是对于成本、管理、人员方面的认知提升,书本的经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印证。为什么说现在的商学院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就是因为很多老师自己没有创过业,但是却教别人怎么创业,这里面的差距是非常大的。咱们简书上也是类似,没有日更周更过的作者,是不能体会写作本身的。这样真实立体多方面的收获,又让我想起了查理·芒格说的多元思维模型。可以说,如果没有多元的实践,多元的思维模型也很难建立和完善,所以想好了就去做,多元的收益总是大于损失的。现在,海博翻译社仍然存在,这家并不起眼的公司,实际上是马云商业逻辑的起点。讲干货,上首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