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课”中的浴火重生——四川省成都市金沙小学教师发展的校本策略
走课现场。学校供图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走课老师张老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小学二年级(3)班和(4)班的数学教师张梦均走上二年级(1)班的讲台,轻轻将身份识别牌贴在黑板上。讲台下,每个学生面前都摆着可爱的姓名牌,方便走课教师与学生互动。在班级不变、课表不变的情况下,张梦均要走进走课组内的各班教室开展教学。
这样的走课,在 金沙小学 全面铺开已有5年。
“主要是为了满足家长对优质公平教育资源的强烈需求,而当时学校教师成长速度和质量跟不上,”金沙小学校长钟樱介绍教师走课的初衷与目标时说,“我们想通过走课,帮助每位教师上好一节课、感受为师的价值与尊严。最终走向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
第一批探索者
金沙小学的“走课制”,源于学校对学习方式改革的尝试。
2013年,钟樱在学校组建了一个“太阳鸟”文学社,她带着一批骨干教师把五、六年级热爱读书的学生招募到一起,这个“校长+骨干教师+学生”的“特别课题组”,围绕阅读教学开展绘本阅读、整书阅读和阅读推荐等课程研究。
在荐书的过程中,钟樱发现:包括教师、学生在内的每一位荐书人都在竭尽全力地改进荐书课堂,而每一个低年级的孩子都很期待、很投入。
授课人的积极性、课堂质量的快速提升、学习效果,都有了!“教师走课”的思路闪现出来,走课模式也在一步步的探索中逐渐清晰起来:
走课组分为年级走课组、学科走课组、主题融合走课组三种,教师根据自己的年级、学科、教学任务,自由选择组成3—5人的走课组。走课组长依课标制定研究主题,组员基于兴趣选择研究内容。组内人人都是学术首席,每学期轮流到组内班级走课,一位教师走课时其他组员(含当班教师)做观察员,细致填写课堂观察表,记录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参与度不高的问题、最难回答的问题等,这张观察表将成为大家课后研讨改进的重要参照。
“走课”对教师意味着什么?假设每组有4个组员,每个人每学期至少要在组内的4个班级走4次课,还要参与12节观察课。每一次走课都有一个完整的系统,课前查阅文献、学情前测、设计教学活动,实施上课,课后要进行学情测评、集体教研。
2016年第一轮教师“走课”的大梁,沉甸甸地压在了六年级年级组长王雪的肩上。
这是一个很难的挑战,第一批探索者里,除了王雪一名成熟型教师,其他都是新教师,还有一名两三年内急于寻求进步的教师。这也代表了当时金沙小学整体的教师结构。
王雪先带头走起来:“没办法,只能把压力变成了奋进的动力。”那段时间,她疯狂阅读、大量观看名师课堂实录,听到有好的讲座自费也要去学,带着想法和思考,她开始了走课。
“每走一次课就相当于上一次传统的公开课,走一次调整改进一次,再走课、再反思、再走课……直至满意为止。”整个过程像极了浴火重生!
短短几年,王雪迅速成长为金沙小学课程中心主任、成都市青羊区语文 特级教师 。再回头看那段“艰苦岁月”,王雪说:“我觉得走课给我带来的收获非常大,很庆幸自己坐上了走课的第一班列车。”
庆幸的,不只是她,是所有第一轮走课的参与者。李昱萱成长为区级阅读推广人、校级骨干教师;唐佳成长为区级骨干教师、学校课程中心“国学坊坊主”;杨岚清获区级赛课一等奖,成长为 青羊区 学科带头人、学校语文纵向走课组负责人。2017年年初,第一轮走课结束,这批走课教师分别在不同年级成长为“走课组长”,后来等到组员能够担任组长,他们再去其他年级。
他们擎着走课的火种,点燃了所有金沙小学教师的成长热望。
重新认识每一个孩子
走课后,教师们发现一些以前在课上“不被看好”的学生,在走课教师的课堂上大放异彩。
有一个非常淘气的学生,在走课教师的课堂上表现特别好,教师便不断请他回答问题。当天晚上,家长在家长手册上写道:宝贝好喜欢这周来走课的老师,期待下周这个老师再在班上走课。
走课给了每个学生重启的机会,这不仅是对教师工作的肯定,也是鞭策。
“孩子们重新'冒泡’这个事儿,对本班教师触动很大,”王雪说,“以前上课效果不好,老师总觉得问题出在学生身上,现在开始反思是不是自己有问题。”教师对学生的 刻板 印象开始被有意识地改变。
于是有了走课的重要道具:金话筒和银话筒。据科研室主任赵德钊介绍,银话筒代表的是“人人参与课堂”的规则,一个学生回答完问题,将话筒依次传递。金话筒代表的是帮助、竞争与合作。学生可以举手使用金话筒求助回答、抢答或补充问题。
金沙小学曾围绕走课对学生进行 抽样调查 ,学生普遍表达了对走课的热爱和向往。
走课中,学生们开始比较哪个教师教得好。总有学生跑去问 班主任 “今天是谁来给我们上课呀”。铃声响了,他们还会悄悄猫到门口偷看。
这让本班的教师们很“吃醋”。教师们不愿意被自己的学生和同事看不起,教学更用心了。在课堂上,他们使出十八般武艺,靠独特的课堂魅力去吸引学生。
为了更多地了解学生,走课教师利用“今日有约”传统做法进行学情前测:每天早晨或中午,教师会从每个班选择层次不同的孩子在固定的地方进行学习帮扶,建立学习档案,帮助走课教师了解班级,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教师们的课上得更好了,幸福感增强了。有着31年教学经验的C区导师钟妍笑靥如花:“走课之前,只有自己班的学生认识我;走课之后,全年级的学生都与我有关,老远看到就会喊我。”
没有一个旁观者
心理专职教师杨眉作为观察员,比较注重观察课上的学生反应和教师表现。几年的观察下来,杨眉觉得:“走课给老师带来自我效能感的提升,随着一次次走课,老师的成就感和幸福感都在增加。”
“以前上完一堂课,即使发现了问题,也没机会再上第二次,”语文教师赵萍说,“走课给了我一个不断反思和弥补遗憾的机会。前一节课的遗憾常常成为下一节课的亮点。”这种状态,像极了一次次的涅槃。
因为有这种“以错为梯”的机制,赵萍所在的走课组收获了意外之喜。2019年,走课组走完作文课后总结发现,3个班的学生习作里错别字都特别多。这个现象引起了他们的关注和反思,他们积极探索出了一条新的策略——重释辨改错法。走课组将该方法在3个班推广,发现一学期下来学生的 错别字 问题大大改善。
这个成果在成都市青羊区的小课题评选中得了一等奖。赵萍激动地说:“对我们年轻教师来说,这曾经是遥不可及的事,但走课让我们成了科研型教师,日常的碰头研讨也变成了深度教研。”
在问题导向下做教研,金沙小学人人有课题。据赵德钊介绍,学校现有在研课题省级1项、市级4项、区级3项、区级小微课题20项。2019年度,另有34项区级小微课题获奖。
“在教师教学研究的这个运动场上,每个人都是运动员,没有一个人是旁观者。”钟樱说,“学校需要的不仅是会教的老师,还有会学的老师。在这里,每个人都是 学术 的主角儿,每个人都在进步。”
在走课中,新教师的发展有了支架。“以前 教案 设计目标较空泛,观察表给了我备课的指标依据,课堂效率提高很多。”青年教师陈海燕结合每个观察员反馈上来的意见,明确地看到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帮助自己不断完善。
走课激发了老教师进入新的发展曲线。教学20多年的数学教师张培斌对教材已是烂熟于心,有时候觉得教学缺少一些激情:“走课来了,我可不能输给年轻人。”创新与突破成为老教师们的新目标。
走课把大家凝聚在了一起,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更亲密了,教师、走课组、学校共同托举学生成长,将创造出更加公平、更加优质的教育。这样的 教育 就像星空一样璀璨,像阳光一样温暖。
作者:本报记者 贾文艺 冀晓萍
责任编辑:曹金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