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随时随地晓得自处之道,知道人生的方向
“人不足与适也”,人性是不能让他过于放逸、放纵的,过分的自由就是任性,便成为放纵。
如果人性不加以自我修正,不建立道德规范,使其遵守,社会就大乱了。
有人误以为礼貌是虚伪,对人没有礼貌才是真实,于是随自己个性到别人家里,爱来则来,想去就去,自己是很适意、很自由,同时自以为很洒脱。
但是走在路上,肚子饿了,看见路旁店中有热腾腾香喷喷的肉包,为什么不随手抓一个肉包随走随吃呢?这不是很潇洒吗?这也是自由呀!
由此可知,人的行为必得有一个范围;而且,对人有礼貌,又有什么错呢?总之,人性是不可以过分自由的……
“人不足与适也”,做人的道理,自处与对人,都不可以过分放任、放纵,应该有分寸。(《孟子与离娄》)
生命要很有价值,自己处理生命要很有艺术;要懂得在哪个环境,应该要怎么样做。如果不晓得自处,会招来侮辱,招来伤害。(《庄子諵譁》)
处世,处人,尤其是自处,都要有“自处之道”。再明白点讲,就是我们随时要把修养、精神放在仁的境界……
“仁”是什么?
中国古代“仁”字就是这样写:
人两足走路旁加个二,为什么不就旁加个“一”?“二人”是两个人,就是人与人之间,有我就有你,有你我就有他。
有你、我、他,就有社会。一个人没有问题,有两个人就发生了怎样相处、怎样相爱、怎样互助的问题,就是仁。(《论语别裁》)
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
所谓“以刑为体”,“刑”就是政治上这个“治”,也就是管理……杀掉自己心念的修法,就叫做刑,刑也就是杀的意思。
所以,修道的人,管理自己非常严格,就像法律上的刑杀一样,去恶存善,去掉恶业,只保存善业。这是以刑为体,讲修道的作用。
但是,专注在杀死自己的念头,还只是消极的,不够的;所以要“以礼为翼”。礼就是中国文化所讲《礼记》这个礼。
真正的礼是什么?
古人的解释,礼就是道理,换句话说,它包括了一切文化的原则。
以新的观念来讲,是哲学;这个哲学,不是西方的哲学,哲学也是借用的名词。
那么礼是讲什么呢?
是中国各代的政治哲学最高原则,是讲礼治,不用法治。礼治是注重文化的教育,全民的教育。
礼不够的话,教育道德就不够,那时只好用法了,就是“以刑为体”。
“以礼为翼”,礼的真精神是自然的道德。光把自己管理得很严,以刑为体修养这个心性,也是不够的,必须要以礼为翼,了解礼的真精神。
我们引用《礼记》开头第一篇的一句话“毋不敬,俨若思”,来说明礼的精神。
这六个字,就没有办法处理,这是中国文化的根本,讲一个人的修养程度,到了随时随地没有杂念,没有妄念,没有乱想,也没有恶念,随时随地对自己身心都是严肃的,这种形态就是俨若思。
看起来,这个人好像在那里想一件事情,但是他没有想,因为他在静止状态;这六个字就是后世所讲的,随时在入定的状态。
人到了心境永远在定境上,在清静无为的境界中,那也根本不需要管理自己了,不需像个刑法一样,去管理念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