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隐士之美,这六首诗值得背诵,境界让人神往,第六首绝妙
和尚有话说
在红尘浊流之中,谁不渴望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蓝天白云,星斗河流,大自然给人无限的馈赠与惊喜,等待有心人去欣赏与感悟。
如何面对真我,如何平息心中尘念,你我皆匆忙,你我也都惶惑茫然。
在传统诗词中,“隐士”历来备受诗人欣赏和神往,他们离群索居,萧然无欲,与天地为家,与自然为友,视名利为无物,飘逸洒脱,超逸绝尘。
但是,隐士为何让人神往?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是怎样的?
今天,王和尚就以六首绝句,来解释隐士的高妙性灵与脱俗神髓。此种精神,让你我可放下负累,一起去欣赏流淌在内心深处的纯粹与淡泊。
王和尚解读经典,唤起你我心中的美好。
王和尚读诗:隐士诗境之高妙
01.寄隐者 唐·施肩吾
路绝空林无处问,幽奇山水不知名。
松门拾得一片屐,知是高人向此行。
这首诗表达对隐者的钦慕之情,在作者心中,隐者好似“神龙见首不见尾”,“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尤其二联作者化身“侦探”,更是将隐士缥缈的行踪与对其向往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首联情景双写,表达出寻找隐士的茫然。小径于空林处绝迹,不知隐士到底去了哪里,“无处问”,即表达出他寻找的急迫与茫然。此处水幽山奇,却不知其姓名,就像“无名”隐士一样,不知其名而徒知其美,这就刻画出隐士生活环境的清幽绝俗。
作者在松门口徘徊揣测,“松门”二字,即表达出隐士流连之处以古松为门,任韵自然的生活态度。松门口有他偶然落下的木屐片,作者就猜测,隐士肯定于此经过。而“高人”二字,则直白地表达出作者对隐士的赞扬推重之情。
这首诗还有言外之音。隐士不与俗人交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故而作者苦寻不见。但是隐士在“路绝空林”之处也曾徘徊,也曾静静观赏此处的“幽奇山水”,可见隐士喜好山水,经常在无人之时静静赏玩,但是作者在此却感觉茫然和困惑,以此就反衬出隐士的洒脱与飘逸。
尤其是二联,作者据“一片屐”来推测隐士的行踪,显得别有风趣,而且表达出作者对他的神往与悬想,故而显得余味悠长,袅袅不绝。
02.访隐者 宋·王安石
童子穿云晚未归,谁收松下著残棋。
先生醉卧落花里,春去人间总不知。
这首诗着意刻画隐士的洒脱随性,语带幽默,且富有画面感。
作者造访隐士,却发现他醉卧在落花之中,兀自酣睡未醒。庭院里空空荡荡,家童也不知何处,松下还留有残棋一局。作者不禁感叹,隐士白日昏睡,不问世事,更不知岁月变迁,连春天溜走都毫不介怀。
作者此诗,句句在赞扬隐士生活的洒脱随意。
其一,放任家童去游玩,而毫不加以约束,作者以“穿云”来描写在外的家童,可见童子也沾染了仙气,不是随便下山游玩,而是登高穿云,亲近自然去了。
其二,因家童未归,自然无人收拾松下残棋。而可以推测的是,隐士的生活何等闲适,无非是下棋饮酒,累了酣睡而已。而谁与隐士下棋呢?不得而知,或许是隐士的朋友来与其对弈,飘然而来,兴进而去,何等洒脱逍遥!又或者,隐士与自己下棋,下到残局,兴尽而饮酒酣睡,一样是洒脱随性。
其三,隐士在春末醉卧落花,不像其他诗人一样,伤春悲秋,凄凄惨惨戚戚,而是任由花开花落,春去春回,何等达观阔朗!
其四,隐士“醉卧落花”,很有画面感,多么闲适,多么悠然,又是多么潇洒自在!
因此,这首诗,句句紧扣“隐者”生活起居,并且暗合他绝俗洒脱的性格和风神,故而读来非常有趣。“春去人间总不知”,看似作者对隐者略有微词,恰恰是对他最大的赞扬,所谓“不知有汉,何论魏晋”正是此意。
03.寻隐者不遇 宋·魏野
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
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满地无人扫。
这首诗是刻画隐士的名篇,可谓字字妙,句句妙,让人赏玩不尽。
诗之标题是“寻隐者不遇”,有两个点,寻隐者和不遇。作者起笔即写出其寻,但妙就妙在“寻真误入”四个字。作者寻找隐者称为“寻真”,作者上山是为了寻求仙道,却并非知晓这里是否真有仙道。
而“误入”则有意外之喜,原来此处真有如居住在蓬莱仙岛一样的仙人。有目的而无方向的“寻”到误打误撞地真遇见,其意外之喜不言而喻。“蓬莱岛”则直白地表达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但是,虽然寻到了“蓬莱仙岛”,却并未遇见其人。这就从“意外之喜”跌落到“满心遗憾”,这就有波澜横生之妙。
作者在此看到了“香风不动松花老”,此句有三层含义。其一,承接“蓬莱岛”来描述世外仙境;其二,香风不动,松花渐老,暗示隐者不在而疏于打理;其三,“香风”与“松花”又渲染出隐者居住环境的清幽脱俗。
隐者到哪里去了呢?原来是“言师采药去”,但是作者却不说“采药”而写“采芝”,蓬莱仙人一般的隐者,自然要采摘灵芝仙草,若有“采药”则显得俗了。“采芝”也正暗示出隐者如得道仙人一般,采灵芝而去。
最妙的则是结句“白云满地无人扫”,这句的妙处言之不尽。有以下几种含义。
其一,白云满地无人扫,反映出隐者未归之态。因无人打扫和清理,白云都落满了一地。
其二,“白云满地”暗示隐者所居之处高峻入云,若他隐居在山涧谷底,则少了那种“高处不胜寒”的魏巍飘渺之感。
其三,此句深得无理而妙之致。试问,白云如何满地?人又怎么去扫白云?但这么写,却足以表明隐者的气质与境界。若换成“落花满地无人扫”则变成何等流俗之句?“平生身外无馀物,只有秋山几片云”,这才是隐士的形象与境界。
其四,作者寻找隐者不遇,内内怅惘,此处一片寂静,只有白云缕缕,而“白云满地无人扫”也正写出作者的怅惘和遗憾之情,并且使诗句诗意绵绵,不绝如缕。
因此,这首诗,多角度写出隐者生活的清净优雅,也写出作者的怅惘之情,文情跌宕,摇曳生姿,让人不禁拍案叫绝,悠然神往。
04.友人见访不遇 元·黄清老
君乘白鹤下青云,我入春山听晓莺。
可惜小楼风雨过,无人收拾万松声。
这首诗的主题是“完美的错过”。朋友到访,作者未见,以诗来寄情,诗意洒脱缥缈,遗憾中带有幽默,读来非常有趣。
首联作者用诗意语言写出“不遇”的原因。朋友是一个隐士,他从山上下来访友,作者说他是“乘白鹤下青云”,这句诗把友人之行写得充满仙气,青云写其高,白鹤写其不俗,诗句中蕴含作者对朋友的赞许之意。而作者呢?在这一天恰好去山中漫步,听鸟鸣叫去了。故而两人“完美错过”。
但是,要注意首联的言外之意。
其一,作者与友人志趣相投,友人隐居高山,以白鹤为友,堪称“高雅”;作者爱好春山,喜闻春鸟,可谓“脱俗”。若非如此,二人也不可能称为知己。
其二,作者在山下红尘中,却有入山之念;朋友在山上修道,偶尔也会有入红尘之思,两人志趣相投,却偶尔都会挑动情思,不安于世。
两人失之交臂,作者发出感叹:只可惜家中的小楼了,若两人相遇,在楼上一起看雨飘洒,听松声激荡,该有多美妙!
这句诗有三个优点。
其一,表达出没能相遇的遗憾之情;
其二,与首联相似,以诗意唯美的手法表达感情,小楼、风雨、万松声,均有具象化的诗意美感,这样写就显得含蓄而蕴藉;
其三,“收拾”二字最妙,其意其实是“听取”,但“听取”二字太俗了,而“收拾”则妙在,好像诗人和朋友在小楼上风雨中,可以拥有青松万棵,风声万里一样,用“收拾”则显得气魄宏大,以此也可反映出作者与朋友壮阔的胸襟与豪兴。
05.寄周隐者 明·林鸿
卜筑深依野鹿群,姓名何用世人闻。
平生身外无馀物,只有秋山几片云。
这首诗写隐士萧然无欲,逃名于世的品格,其诗妙在第二联。
卜筑,即择地为家。周隐士在山林深处安家,与野鹿为伴。杜甫曾有诗称赞隐士说“远害朝看麋鹿游”,与麋鹿为友,自然能避害安身;苏轼表达潇洒无欲的境界,曾有句说“侣鱼虾而友麋鹿”,亲近自然,无欲无求,无害无忧,自然是隐士常有的境界。
周隐士安居深山,与野鹿为友,自然不求名利,故而可算是一个“逃名者”,这即所谓“姓名何求世人闻”,挣开名缰利锁,怎么奢望别人知道自己的姓名呢?该诗首联即表达周隐士的无欲无求境界,字字饱含作者对他的钦佩和赞许之情。
诗的第二联堪称妙句。隐士身无长物,不蓄财货,这是自然之理。作者却说,周隐士别无财物,只有秋山几片云算是他的所有。这既然写出周隐士的无欲无求,又写出他品性高洁,超然脱俗的境界。
周隐士,别无所有,只有秋山几片云是他的最爱和所有,秋云缥缈洁白,自由浮动,不正是周隐士潇洒飘逸,无拘无束的精神写照么?
06.挽王隐者溺水死 明·王慎中
鼓枻乘流一丈人,入流不出返于真。
厌尽世间尘垢浊,清川为濯去时身。
这首诗写得极为巧妙。从题目可知:一个姓王的隐士溺水而亡,作者题写挽诗。如何写哭挽诗?元朝杨载曾说:“哭挽之诗,要情真事实,当随人行实作,要切题,要隐然有伤感之意。”然而这首诗却别出心裁,既合题又高妙,还有对社会辛辣的讽刺。
鼓枻,即划桨。丈人,即对老人的尊称。诗的首联说:老人王隐者,某一日划船出游,却不慎溺亡,即所谓“入流不出”。但这句却妙在“返于真”三字,一般谈及死亡,多悲痛伤悼,作者却说:王隐者入流而死,是魂归大化,命归自然,返归真境。这就非常符合“隐士”的精神气质。
隐士多信奉道家思想,讲究天人合一,万物与我并生,而视尘世为罗网,生命则是寄存在人世的短暂过客,而他们追求的是质性自然,忽忘形骸,寻找自我真境界。因此“返真”既含蓄地点出王隐士之死,又为他终于脱离尘网而欣慰。
诗的第二联则引出议论,因为隐士厌恶尘世的污浊泥垢,所以才隐居山林,而当他“得道升天”之时,自然要“质本洁来还洁去”,所以王隐士之溺水,是他要在死之前清洗一下身体和灵魂而已。这一联就把隐士的高洁自持写得非常出色,还隐然有对当时社会污浊现实的批判,并且将王隐士“不慎溺水”写得浪漫而纯粹。
这首诗,既不悲伤又不惋惜,而是巧妙赞扬王隐士的高洁情操和凛凛风骨,如此写挽诗,相信王隐士在天有灵也会莞尔一笑吧。
更多妙文
夏日必读,最美写雨妙句,陈与义三首诗写出大境界,第一首就惊艳
不拜师 不收徒 不断读书
不崇古 不媚俗 不违初心
六不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