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胡观点:课题没有通过立项,就不做研究了吗?

(一)

案例1:
最近,应邀去某学校进行了第二次讲课。我忽然发现,这一次比上一次人来的少了很多。于是我就问校长:“这一次为什么来这么少人啊?”校长说:“有些老师申报的课题没有被选上,所以就不愿意来听讲座了。”于是,我好奇地问:“课题没有选上,手头没有了课题,老师们就不做研究了吗?”校长很尴尬地对我笑了笑,没有再说什么。
案例2:
最近,见到一个好久不见的朋友,不经意间问起了他去年那个关于阅读的课题进展情况。因为我很清楚地记得,当时课题立项的时候,我对他的课题进行了一些指导。朋友想了想说:“哦,你说是关于阅读的那个课题吧?我没有做。”于是,我很好奇的问:“这个课题你为什么没有做啊?”他说:“当时给我们学校的课题名额有限,这个课题也就没有通过立项,所以就放弃了研究工作。”我很疑惑地说:“我记得当时你选题的时候,正是基于你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真实问题的研究,是挺好的一个选题啊。”然后,他尴尬的笑了笑,转身走进了教室。
(二)
从上述两个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常态化现象,那就是部分一线教师课题一旦没有通过立项,就不再做研究了的事实。即便教育教学中面临这样一个真实问题,他也不再考虑真正通过研究,解决这样一个实际的问题。
案例1中,当时记得第1次来讲课的时候,全校教师几乎都参与了,而且积极性也比较高。而当我第2次再来的时候,就只有稀稀拉拉的一部分老师来了。显然,这个现象就说明部分老师的课题一旦没有被选上,他就不再关注和研究课题了。因此,这也是该校长的一个尴尬和困惑。也就是说,老师只有有了课题,才有了研究的原动力;否则,原动力也就不复存在了。
案例2中,这个老师的课题我指导过,印象比较深刻。他当时提出了自己教学工作中的一个困惑,即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相对比较差,这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希望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进行解决。当时,我给他指导的时候,就建议他可以做一个课题研究,而且他当时也很积极主动申报了一项课题。而遗憾的是,由于课题申报数量的限制没有通过立项,那么这个课题的研究工作也就搁浅了。
(三)
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说得好:“把难题当课题,是最真实最有价值的教育科研。”由此可见,难题就是课题,就是具有研究价值的,而我们一线教师的课题基本上都是来自于教学中的困惑与问题。那么,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就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这既是个人专业成长的需要,也是教育发展本身的需要。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基本上是不做课题研究工作的。即使勉强做一项课题,也往往只是为了评职称需要不得已而为之。一线教师如果不做课题研究工作,那么教学工作中有很多问题与困惑往往就得不到解决,于是学校教师中就会出现一种很不和谐的现象:抱怨、推诿、应付、漠不关心、得过且过等等。显然,这是一种负能量,而这种负能量如果越积越多,一方面会对教师个人增加无尽的烦恼和痛苦,另一方面也会对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事业发展产生巨大的负面作用。
事实上,无论对于刚步入课堂的新教师来说,还是对于已经工作10年或8年的老教师来说,他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和困惑。那么这些问题和困惑需要谁来解决?显然,这些问题只能依靠我们教师自己来解决,而那些专家或学校领导,他们不可能亲力亲为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与困惑,更多的是发挥一点科研指导作用。
这正如李镇西老师说的那样:“课题研究不是做给谁看的,而是我们教育本身的需要,或者它就是教育本身。”
(四)
当然,我们一线老师做研究工作,并不一定都要以课题研究的方式开展,也可以采取多样化的研究方式,比如教学反思、教育案例、教学课例等等,这些也都是一线教师搞研究的一种有效方式。
但我们认为,如果一线教师要深入地、彻底地解决一个教育教学问题,那么课题研究就是最好的一种方式,因为这样对问题解决就会更加深入、更加聚焦,当然也更加有效。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课题就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抓手。那么有了这个抓手,我们一线教师平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某一个问题就会更加聚焦、更加专注,自然也就更加深入。比如第2个案例中,那个老师的问题就是发现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相对比较弱,这显然是一个真实的问题。如果作为一项课题研究的话,他就可以首先进行一些调查,把问题具体化并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就可以针对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采取一系列的解决措施,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显然,作为课题研究工作,就更加聚焦问题,更加专注解决问题的过程性,其效果自不言而喻。而如果没有课题这个抓手,那么对这个问题可能就不太聚焦,而是随意性也比较强,甚至是就不会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教师有课题还是没有课题,显然是有比较大的区别。
由此可见,我们建议一线教师的课题即使没有通过立项,也还是要以课题为抓手,这样问题的解决效果就比较好一点。而且,问题解决的深入性和效率性,明显要比没有课题好得多。
事实上,由于区级、市级以及省级等课题的数量每年是有限的,那么每年都会出现“僧多粥少”的现象,真正课题通过各级立项的教师,可能只是学校教师中的一小部分。因此,我们建议学校应该有校级课题,即对那些“落选”的真课题,要立项为校级课题,而不是放任自流。我们要真正让每一名教师都能够主持和积极参与到校级课题当中去,轰轰烈烈地开展校级课题研究工作。我们要以校级课题为基础,建立起校级课题、区级课题、市级课题、省级课题等“梯级”课题的管理机制。我们认为,校级课题是最没有功利性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我们只要把校级课题做好了,那么做区级、市级或省级课题,也就没有什么大问题了。
结束语
对于一名教师的成长过程来说,成长的路径可能有很多条,但我们一直坚持认为,科研是教师专业成长最近的那条路。因此,希望我们一线教师都能够走上科研之路,常态化以课题为抓手,持续性开展研究工作,深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和难题。
因此,我们一线教师应尽量看淡课题是否通过立项这种现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应多专注于课题研究工作的本身。唯有如此,我们专业成长的步伐才会更加铿锵有力,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科研带来的快乐与幸福。
最后,我们以金水区中方园双语学校夏春艳老师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或许对我们一线教师有所启示吧:
“看文中的两个案例,感觉有一点悲哀,功利心以及懈怠感阻碍了他们专业成长的脚步。纵观那些名师大家,无不是从课题研究开始,让自己越来越优秀。我想,课题研究是成为好老师的一个起点,也是终点,因为需要贯穿始终。前辈们也总是说:'你要是能把一个问题弄明白了,你就是专家。’在老师的职业生涯当中,有那么多的问题,然而真正做一个有心人,看到问题并且将问题深入研究下去的人并不多。而那些能够深入研究下去的人,后来就成了名师大家,根本无需考虑名利,便可'名利双收’。课题立项通过固然好,不通过,只要心中有课题,就不要放弃,深入研究下去。少一些功利心,多一点真研究,成就感和幸福感就会随之提升,收获还远远不止这些啊!”
(作者胡远明,郑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