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欣赏】齐白石 印记闲章——上
齐白石(1864.1-1957.9),湖南湘潭人,原名纯芝,字渭清,后易名璜,字濒生,号白石,以号行,别署木人、木居士、杏子坞老民、星塘老屋后人、湘上老农、寄萍、老萍、寄萍堂主人、借山吟馆主者、借山翁、三百石印富翁等。现代杰出画家,书法家,篆刻家,是一位集诗、书、画、印四绝的艺术大师,在艺术上的经历很有传奇色彩。对四绝,自认为篆刻第一,诗词第二,书法第三,绘画第四。
12岁学木工,后做雕花木匠,兼习画,亦习诗文、书法、篆刻。40岁后周游祖国各地,作山水画甚多。60岁后定居北京,以卖画、刻印为生。生平推崇徐渭、朱耷、石涛、吴昌硕诸家,重视创新,擅长山水花卉、虫鸟鱼虾、蜻蜓蝉蝶等。其篆刻朴茂有力,书法刚劲沉着,诗文画论也有独到之处。建国后曾任北京国立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1953年被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荣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金奖一,1963年诞辰100周年之际被公推为“世界文化名人”。
白石治印,尝自言:“余之刻印,始于二十岁以前,最初自刻名字印,友人黎松庵借以丁、黄印谱原拓本,得其门径。后数年,得《二金蝶堂印谱》,方知老实为正,疏密自然,乃一变。再后喜《天发神谶碑》,刀法一变。再后喜穴三公山碑》,篆法一变。最后喜秦权纵横平直,一任自然,又一大变。”其四变轨迹,言之甚明。齐白石正式研习则是三十岁以后的事,之所以能自成一派,是在于他惊人的刻苦程度。他有诗云:“石潭旧事等心孩,磨石书堂水亦灾。”他自注道:“余学刊印,刊后复磨,磨后又刊,客室成泥,欲就干,移于东,复移于西,移于八方,通室必成池底。”生动地记叙了他在友人黎松庵家练习刻印,弄得满地石浆的趣事。
齐白石篆刻初学浙派的丁敬、黄易,后学赵之谦、吴昌硕。从汉《祀三公山碑》得到启发,改圆笔的篆书为方笔;从《天发神谶碑》得到启发,形成了大刀阔斧的单刀刻法;又从秦权量、诏版、汉将军印、魏晋多字官印等得到启发,形成纵横平直,不加修饰的印风。齐白石篆刻不断取法、变革,六十岁以后树立了属于自己的大刀阔斧、单刀直人、雄强刚健的风格。白石老人将汉印中平正方实,转折圆而结体方的构图特点加以变化,使一字之内,外形方正,而笔意疏密参差变化生动,穿插自然而恣肆纵横,使章法在强烈的对比中得到统一。他还将篆书上密下疏的特点移人印章,大胆变革而不失法度。齐白石治印,强调不削不作,绝摹仿,恶整理,主张率真自然。所谓刻字解义,就是应懂得刻字的根本道理和基本要求,要充分发挥镌刻的作用。反对“摹”、“作”、“削”,就是反对机械摹仿,矫揉造作,细削修刮。齐白石主张的“快剑断蛟”、“昆刀截玉”也是这个意思。他用刀有两个很大的特点:其一是单刀侧锋直人,使刻出的线条,一面光洁一面毛燥,呈现出纵横之气,尤其大印,气势雄健,有雷舞万钧之势。其二是正刀与侧刀混合交错使用,使单刀的线条又呈现出千变万化的面目。齐白石奏刀痛快,强悍凌历,但不是随心所欲,而是依循严谨的章法。启功先生在《记齐白石先生铁事》中曾谈到他亲眼看到齐白石刻印的经过:先就印文查字书,把字写在印石上。再用小镜子审视后精心修改,最后奏刀。强调刀法的重要性,也是齐白石对弟子的一贯教导:“刻印主要在配合篆字的章法,要使字个个舒展自然,气势纵横,但是千万不要故意使宇仰头仲脚,造作称奇,那就索然无味了。”由此可见白石老人的艺术修养和创作风格。
在艺术见解上最推崇“独造”,并且身体力行,曾说:“刻印,其篆法别有天趣胜人者,唯秦汉人。秦汉人有过人处在不蠢,胆敢独造,故能超出千古。余刻印不拘古人绳墨,而时俗以为无所本,余尝哀时人之蠢,不思秦汉人,人子也,吾亦人子也,不思吾有独到处,如今昔人见之,亦必钦仰。”齐白石篆刻章法强调疏密,空间分割大起大落,单刀切石,大刀阔斧,横冲斜插,猛利狂悍,痛快淋漓,创造出一种“写意篆刻”的独特风格。有《白石诗草》、《白石印草》、《齐白石作品选集》、《齐白石作品集》等传世。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