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故宫里的满文匾额?
去过故宫的朋友,一定都看到过形形色色的匾额。所谓“匾额”,横者为匾,竖者为额,有的悬于宫门,有的挂于大殿,以标明房屋或院落的名称。宫里的这些匾额,其实还有很多门道。我们现在看到的紫禁城,基本上是清代留下的。1644年,满人入主中原,将原来明朝的匾额全部换掉,全部写上了满汉两体文字。所以在宫里,这样的匾额最为多见。汉字大家都认识,而像蝌蚪一样的满文,恐怕能读出来、讲出来的人就极少了。
其实紫禁城里的满语匾额主要是对汉语的一种注释,其最初的目的,就是要告诉那些不太懂汉语的满人这个地方是哪儿。现存的大量满文匾,主要是体现了这一实用功能,这些满语不过就是对这些地名汉语的直接标音。
比如乾清宫,明清两代都是皇帝重要的寝宫与办公地,现在是故宫的核心区之一。在它的殿额上,“乾清宫”三个汉字居左,满语也是三个词,居右,相互对应。其中“乾”字对应的满语是 ,其拉丁文转写为“kiyan”;“清”字对应的满语是 ,其拉丁文转写为“cing”;“宫”字对应的满语是,其拉丁文转写为“gung”。满语是一种拼音文字,以字母为基本语音单位,只有轻重音,而无四声。
19世纪末,德国的语言学家穆林德夫首创了以拉丁字母转写满文的方式,这也是现在学习满文最主要的方法之一。用拉丁字母标音,虽然不是我们熟悉的汉语拼音,但它的字母发音和英文字母的发音类似,只是拼法上有一些不同。比如我们熟悉的“香港”,其英文为“Hong Kong”,这其实就源于拉丁文的拼写。所以用拉丁文标音满语,我们普通人对它的读音也能看出个大概来。
诸如此类的满语匾额还有很多。如西六宫中的太极殿,原为启祥宫,清末时改建太极殿。其满文首字为 ,对应“太”,拉丁文转写为“tai”;中字为,对应“极”,拉丁文转写为“gi”;末字为,对应“殿”,拉丁文转写为“diyan”。明显就是对汉文“太极殿”的满语标音。
再如,西六宫建筑群中的螽斯门,其满文首字为,对应“螽”,拉丁文转写为“jung”;中字为 ,对应“斯”,拉丁文转写为“sy”;末字为 ,对应“门”,拉丁文转写为“men”,都是比较好认读的。
与汉字一样,满文可以竖着写,也可以横着写,而两种文字书写方式的差异会在横匾上更加凸显,也形成了故宫匾额的另一种美。古代汉字习惯于右起书写,也就是行文的顺序是自右而左。这是由于先秦时代造纸术还没有发明,人们将文字主要书写在竹简或木简上,竹木简都是一条一条的,写好一条便放在右手边,再写下一条,之后再穿成简,所以就形成了右起的书写方式。即便后来造纸术已经极为成熟,但从右到左的方式依旧没有改变。而满文创制得比较晚,明末时才有,自然就使用了比较便于在纸上书写的左起方式。所以,在满汉两体的横匾上,我们就可以看到相互对称的两种文字。
比如,慈宁宫花园里的宝相楼悬挂的就是满汉两体的横匾。上面的汉文居右,宝相楼三个字自右而左地排列,其满语居左,相对应的满文从左到右排列着。这三个字,即,其拉丁文转写为“boo”; ,其拉丁文转写为“siyang”; ,其拉丁文转写为“leo”。两种文字正好以末字“楼”对称。
又如,养心殿院落的一个后门叫吉祥门,也是一块这样的横匾。不同的是,这块匾是汉文居左,满文居右,其满语字为 ,螽斯门匾额拉丁文转写即“gi siyangmen”,两种文字正好以首字“吉”对称。
在游览故宫时,抬头瞻仰匾额的游人很多,但他们大多会比较遗憾:汉文旁边的满语就像天书一样,完全不知该如何认读。其实如上文所示,故宫里的满文匾额大部分是汉字的直接音译,尤其是当看到匾额上出现宫 (gung)、殿 (diyan)、门 (men)的时候,基本上可以确定这是音译法的满语,不妨读出来,也算是赏玩之时的小游戏吧。
故宫匾额有几种?
上述都是满语音译匾额的例子,其实紫禁城里还保留了不少满语意译的匾额。在现今故宫博物院的开放区里,这类匾额大多存在于寿康宫、慈宁宫、宁寿宫等地,这些地方原本在清代属于养老区,并不在宫廷的核心区。以宁寿宫为例,即现在的珍宝馆景区,它的入口锡庆门,就是满文意译的匾额。
这块匾额的满语首字 ,拉丁文转写为“urgun”,是“喜庆”之意;中字 ,拉丁文转写为“isabure”,意为“ 聚合的”; 末字 ,拉丁文转写为“duka”,是“大门”之意。
宁寿宫的外殿基本上也是满语意译的匾额。比如宁寿宫,其满语匾额为 ,拉丁文转写为“niktonjalafungga gurung”, 意为安宁长寿的宫殿。
再如,皇极殿满语匾额为 ,拉丁文转写为“amba ten i deyen”,大致的意思是“太极之殿”,即以太极释义皇极。
比较有趣的是,宁寿宫的办公区都是满语意译的匾额,但后面的颐养区则又出现了变化。比如乐寿堂、颐和轩、倦勤斋等地,都是音译的满文匾额;尤其是畅音阁大戏楼的建筑群,匾额只有汉文,没有满语。至于原因,还有待进一步考察。
在故宫的核心区,只有一个地方的匾额是满文意译的,这就是东西十二宫里的长春宫。长春宫匾额上的满语是4 个词,自上而下分别是 ,其拉丁文转写即“forgon enteheme obure gurung”。其中“forgon” 意为季节;“enteheme” 意为长久的;“obure”是一个使动词,大致意思是“让”;“gurung”即“gung”(宫)。大意是四季长久宫。
在整个故宫开放区内,匾额最独特的当属近几年开放的慈宁宫建筑群。大概是由于当年孝庄文皇后长居于此,她又是蒙古科尔沁王公的女儿,所以这里新建时,特意在匾额满汉字体上增添了蒙古语。我们现在看到的慈宁门、慈宁宫、徽音左门均是如此。以慈宁门为例,满语居中,左侧是汉文,右侧是蒙文。汉文采用的是篆字,区别于其他宫殿;中间的满文采用的是意译,与很多地方也有所不同,其自上而下的三个词分别是 ,拉丁文转写为“gosingga elhe duka”,意为仁慈太平的门;对于右侧的蒙文,我并不懂,向我们所蒙古族同事晓春老师请教后得知,其大意与满文相似,也是仁慈、安宁的门之意。
悬挂满语意译匾额的地方,大部分是乾隆时期重建的。清高宗时,满人慈宁门匾额汉化已经比较普遍,皇帝三番五次地强调“国语骑射”,要保留满洲先民的民族特性,他看到一些满族大臣的名字过于汉化,甚至亲自给他们改名。为了突出官方文书上的满语使用,尽量少用外语借用词(所谓“借用词”,类似我们现在生活中用的“可乐”“汉堡”一类的词语),他自己新创造了大量满语词语,上文中提到的“gurung”“deyen”,就是为了区别于过去直接音译的“gung”和“diyan”而新创的。这类意译的匾额,很可能就是借新建宫殿之机,在乾隆的授意下制作并悬挂上去的。长春宫虽然不是乾隆时期重建的宫殿,但依然悬挂了满语意译的匾额,也许是皇帝出于某种原因,对长春宫格外垂青。
故宫分为内朝和外朝。内朝主要是生活区,外朝主要是工作区,即乾清门以南的区域。我们常说的“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地,就是外朝的所在地。但我们现在看到的外朝区域,各门和各殿悬挂的匾额只有汉文,诸如“三大殿”及文华殿、武英殿、东华门、西华门等地。这是由于当年清帝退位,外朝上交给民-国-政-府,袁-世-凯于1913 年就任正式大-总-统之后,他下令将外朝的匾额全部更换,这才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