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福”的偏旁是“礻”、“法”的是“三点水”
为什么“福”字的偏旁是“礻”?
首先,“礻”是由“示”变形过来的,俗称示字旁。
东汉的大学问家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这样解释“示”:
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
从二。三垂,日月星也。
观乎天文,以察時变。
示,神事也。
这说了什么?原来,“示”上半部的“二”是古代的“上”,下半部的三竖,代表日、月、星。
各种书体的“示”字
上苍用天象,向人间显示吉凶,这就是“示”。所以,“示”与神明及神事有关。在古代,神事的内容包括了占卜、祭祀这些重大活动。
甲骨文中的“示”字
部分学者认为这是牌位的象形
懂得了“示”的意义,你就不难理解“神”、“祖”、“祀”、“祈”(祈年殿)、“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社”(土地神,战国时代才加上偏旁)等字为什么是示字旁。
“福”也是同一思路。什么是福?
《礼记·祭统》说:
贤者之祭也,必受其福。
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
贤者如果祭祀,一定会收到上天和祖先的福。福的意思,就是备,备又怎么讲呢?就是做什么事都很顺。
《礼记·少仪》还说:
为人祭,曰致福。
代人主持祭祀,祭祀完毕后把供神的肉赠与他人,这就叫做送福。
祭祀的目的就是为国家、为宗亲、为自己讨好神灵、招来福佑 ,可见“福”与我们中华民族敬天地、睦祖宗的传统息息相关。
书圣王羲之写的福字
所以,“福”字的构造中带有示字旁,理所应当。
“法”又为什么带“三点水”?
用现代观点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碗水端平——这个判断有点直观和简单,但却说对了,《说文解字》就解读:
灋,刑也。平之如水。
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
“灋”是“法”字的繁体,由三部分构成:“氵”、“廌”、“去”。
“廌”就是神兽獬豸,传说这种异兽遇到诉讼时,会用触角碰撞不公的一方——古代的廷尉、御史等执法吏戴獬豸冠,现代的法院门口立獬豸像,都借了这层寓意。
执法者被寄予厚望,像獬豸一样惩恶扬善,去除恶人,所以“灋”字中有“去”。
神兽獬豸
类似麒麟,区别在于独角
獬豸冠,也叫法冠
而“氵”,就是平,后来的词汇水平、水准,都取了不倾斜的含义。
所以,不偏私,辨是非,去恶人,就是“灋”的本意了。后来繁琐的“廌”被省略了,才成了我们现在的“法”。
“水”解释为“平”。其实,往深层次谈,对于上古先民来说,“水”更是一种威慑和制裁。
《周易》爻辞(解释性的文辞)中常出现:利涉大川,或不利涉大川——这是关于要不要主动出击的占卜。《周易》的爻辞只要一涉及履险犯难,一定会用上“涉川”,也说明了大川大水确实有极大的威吓力。
这是因为洪水是上古文明遇到的一次重大灾难,世界各地的民族或宗教传说中都有关于这场洪水的描述。中国的龙、河伯、共工等等也都是水神,小学课文中的西门豹制邺,巫婆的借口就是河伯娶妇。尧、舜、禹时代,中国最早的部落联盟,也是基于治水这件大事而凝聚成的政治共同体。
大禹治水花了13年
同时拉拢了各个部落
因此,带有政治背景和威慑力量的“水”参与“法”字的构造,理所当然。
简单说另一个字,“律”。偏旁“彳”的意思是行走,“聿”是手抓毛笔的象形,可引申为制定与规划,所以“律”的造字本义是写下来的、供人们遵行的统一成文。
“法”和“律”因此可以并称。
各种书体的“律”字
总结
汉字的创制,与八卦一样“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在千年的发展过程坚持使用象形和会意的符号,形成了与英文等表音文字迥异的风格。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固定与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绝对可以说是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