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的形成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和胃液中胃 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属祖国医学的“胃脘痛”“胃心痛”“心口痛”范畴,是临床常见病。
[病因]多因情志不畅、饮食失调、气滞血瘀、络脉受损所致, 或由慢性胃炎(胃脘痛)转化而成。
[症状]胃溃疡多在进食后30~60分钟出现疼痛,疼痛位于上腹稍偏左,并可持续1~2小时后方缓解。十二指肠溃疡多在空腹饥饿时或饭后2~4小时出现疼痛,疼痛位于上腹稍偏右,进食后缓解。凡溃疡病发作均有节律性。疼痛有自觉压迫感、膨胀感, 多为钝痛、灼痛或剧痛,一般呈周期性,常伴有恶心呕吐、暧气吞酸,严重者甚至伴有黑便或吐血。胃俞和膈俞、肝俞穴处出现压痛。
[疗法]
配穴方一
取穴:①太白、公孙、内庭、陷谷、冲谷。②公孙、太冲、行间 解溪。 方法:上列二方,随证选用。局部常规消毒后,取1寸长的毫针直刺,行针至得气后留针15~30分钟,每5~10分钟行针1次。 行中强度刺激,用泻法。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消化性溃疡(胃寒型用方①,肝热型用方②)。
附记:引自《足针疗法》。临床证明,足针治疗简便、实用、效果可靠。
配穴方二
取穴:公孙、内庭、太冲、幽门、胃肠点、6号穴、19号穴
方法:局部常规消毒后,取1寸长的毫针直刺,行针至得气后留针15分钟。行中刺激,用平补平泻法或补法。每日或隔日1 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消化性溃疡。
附记:笔者经验。足针治疗,应视证之虚实。虚证如上法。若属实证又宜行强刺激、用泻法,其效始著。不过,本疗法仅为治标 之法。若欲根治,应配合中医辨证论治服中药。
配穴方三
取穴;跟腱穴。
方法:局部常规消毒后,患者取俯卧或侧卧位,脚趾用力向下垂伸,在跟腱陷中正中间进针,向上斜刺0.5~1寸,得气后留针 5~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7天为1个疗程。
主治:胃脘痛(十二指肠溃疡)。
附记:引自《四川中医》。任义经验。用此法治疗154例,除3 例(胃穿孔1例,胃癌2例)无效外,其余皆有好转,总有效率 达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