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菌原理、应用原则及其他(1)
终于有时间了,在张金霞老师那里讨要到关于香菇烧菌原理研究的资料,并得以将其进行普及性阐述。所以现在谈谈为什么说烧菌不是烧死的,到底有哪些东西在这个过程里伤害了菌丝,以及由此解释而附加的其他内容和知识。
要知道是不是被烧死,很简单,实验室可以调整出各种温度的条件,张老师的团队首先也是这样考虑,所以他们用培养皿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观察,结果发现,在38℃,菌丝也不会死亡,甚至在40℃之下,三五个小时也无妨(这个极限温度的耐受力,不同品种略有差异)。
如果环境最高温是38℃,并不意味着菌棒温度会更高,因为菌棒温度的变化幅度不会像空气那样大。水分蒸发还会带走一部分热量,所以培养中或越夏中的菌棒本身,基本上不可能出现更高的温度。
现实生产中,所有的环境条件都不可能如此苛刻,在荫棚下,没有薄膜遮盖,环境温度40℃不可能出现,少数能够出现的地域,就不会在这样的季节生产。就比如我们江西西北部,秋季制棒一般会到8月下旬开始,会出现上述情况的日子不会超过6月下旬至8月上旬。江西民谚说:“过了处暑节,日热夜不热”,平均温度的下降对于制棒的有利不言而喻,山区甚至可以提前。
虽然这一步的证明简单,但无论如何,它突破了猜想,也就是我们说的“烧菌不是烧死的而是憋死的”的前一部分,通过这个简单试验,一目了然了,无需争论。
事实上,发生烧菌情况的气象条件可以在日最高气温30℃左右,日均温不足23℃的情况。这种条件伴随无风或风力不足,菇棚通风控制不佳,就可能发生烧菌。所以,即使原理不清楚,应对还是可以通过观察判断的,加强通风肯定错不了,因为通风可以有几个效果,带走积聚的热量,带走积聚的二氧化碳,加强表面气体交换特别是蒸发,加强有害物的排除和蒸发。
接下来研究开始走向理论推想了,二氧化碳中毒,在有子实体的情况下,并非导致出现死亡,而是子实体畸形,但畸形并不是停止生长,甚至因为温度较高,生长还会加快。香菇的分化温度极限一般不超过32℃,但分化后35℃甚至更高菇不会死亡(当然质量就不好说了),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天气很热也不会烧菌,为什么呢?因为菇体也会呼吸,出菇期间不存在烧菌的原因是且只能是呼吸的表面积的加强。
张金霞团队的研究,就是直接检验烧菌后的料成分,比较之后发现三种显然有害菌丝的物质含量出现非正常状态,它们分别是乙醇、乙醛和乳酸。
这个初步结论下,他们就开始比较袋内外状况下,不同温度下的上述物质及其酶的变化。研究的结论是,在较高温度的情况下,袋内培养会出现明显的无氧呼吸。而且随着时间的推进,这种无氧呼吸会加强。
鉴于许多读者基础不够,我简单介绍一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作用,都是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代谢途径。任何生命都可能存在短时期的缺氧,为了维持生存,所以会有无氧呼吸过程存在,特别是低等生物,有些生存条件根本就是缺氧的,所以这类生物甚至可能以无氧呼吸作为主流能源代谢模式。我们常见的酵母就是这种生物的典型代表,酵母无氧呼吸的结果是产生乙醇,这就是酿酒了。
然后我们顺便提一下杏鲍菇,大家知道目前杏鲍菇产品是采用人工抽空的袋装模式包装,这样的情况下,杏鲍菇不用很久就会出现酒香味。所以异地销售的杏鲍菇,时间略长就会有这种明显的酒香,但肉眼看杏鲍菇并无变化。由于无氧呼吸的原料也是糖分,所以,出现酒香的杏鲍菇味道明显不如新鲜的那样好吃。换一个说法,就是杏鲍菇其实不是一种耐保存的菇品,它是很容易污染酵母菌的,由于酵母菌及其产物都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有害物质,也不具备不可接受的显著特质,所以一般认为这不算是“坏掉了”,但严格说是变质了。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