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米微电子提速,IoT芯片既是红海也是超车机会
发布时间:20-09-1018:03第一财经官方账号
9月10日,华米科技(NYSE:HMI)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子公司华米微电子最新人事任命通知——任命刘锦湘博士为华米微电子总经理,整体负责华米芯片产品线的规划与管理,对芯片业务整体营收负责,并对微电子团队进行管理,向公司核心管理层、硬件研发副总裁赵亚军汇报。
公开资料显示,合肥华米微电子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1月,法人代表为赵亚军,注册资金为500万元。此次加盟的刘锦湘拥有20 多年的半导体芯片从业经验,善于组建及领导高度盈利的跨国团 队及部门,曾历任美国高科技上市公司资深副总裁及初创科技公司首席执行官。
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独家专访时,华米创始人黄汪表示,此前智能手机时代,中国厂商到中后期才介入进芯片研究,后入者很难改变游戏规则;但如今的IoT时代,中国厂商完全具备深度参与框架搭建的可能。未来,从产业终端入手,深度参与定义芯片、传感器、通信协议,中国厂商话语权将越来越强。
作为一家智能穿戴厂商,华米近来逐步披露其在芯片、算法、传感器方面的布局。其中芯片团队最早可以追溯到2016年年底,2017年正式开始启动,初衷就是为了保障在手表手环等硬件产品上运行算法的效果,比如实时进行健康提醒。华米既想做芯片、又不能将核心算法提供给别人,自研芯片成为唯一选项。
在芯片底层架构的选择上,黄汪称,当时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是选择已经很成熟的ARM架构,但他还是拍板选择了RISC-V,基于精简指令集计算(RISC)原理建立的开放指令集架构(ISA)。与大多数ISA相反,RISC-V 开源采用宽松的BSD协议,可以免费用于设备中,允许任何人设计、制造和销售RISC-V芯片和软件。
华米自研芯片的底层架构选择了RISC-V而非ARM,在黄汪看来有几方面原因:第一,公司自成立一直在用Linux系统,从1.0版本开始沿用至今,属于公司传统;第二,技术层面,公司看到未来RISC-V 在IoT行业必然将会确立像ARM一样的主导地位。
“每一代技术浪潮底层技术架构均不同,PC时代的X86、移动互联网时代的ARM、以及IoT时代的RISC-V。”黄汪称。2018年9月,“黄山1号”芯片问世,明年二代将会推出。黄汪表示,从计算开始,终端产品的本质是人体大数据公司,要做出更好的精准数据就需要底层传感器的高度精准度——不仅需要AI算法,更需要深入底层人体生物传感器。
华米自研的“黄山1号”可以自动将传感器运输到内部RISC-V芯片中,提高数据传输及时性的同时,也使得搭载的神经网络能加速模块本地化处理任务,进行实时健康监测与分析,基本可以满足可穿戴设备处理器的低功耗、低成本的要求。
自研芯片的难度不言而喻,芯片之外的操作系统层面、编译器、开发环境等很多都是重新开始,每一项的挑战都非常大。除了吸纳人才之外,华米主要通过投资相关产业链企业进行布局。2018年6月,华米投资了一家专门设计RISC-V指令集处理器的公司Si-Five;2019年2月,华米宣布领投半导体明星初创公司GreenWaves Technologies,进一步扩大在RISC-V物联网生态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布局和积累。
逐渐量产的华米芯片一方面满足自有硬件产品的需求,同时,黄汪透露称,正考虑将量产的自研芯片对外售卖,提供给其他智能硬件企业。这背后的逻辑在于,IoT芯片相较其他芯片难度与门槛更低一些,同时基于需求驱动的特性,可以针对性从客户需求出发进行灵活改进。另外华米硬件产品的销量可以使其在芯片价格层面握有一定优势。
基于相对低门槛的特性,黄汪预测未来IoT芯片竞争将会非常惨烈,也会产生同质化的问题,“消费级IoT芯片新手就不要进来了,赚不到钱的。只有具备迅速做出成百上千SKU产品型号的公司,才有幸存的可能。”
“消费级IoT芯片的技术并不复杂,未来三年需要什么芯片与传感器需要从终端去看,芯片设计能力反而是在排在最后的。”黄汪判断,不同于产品驱动性能的X86时代,未来IoT时代的芯片将是用户需求驱动。2019年华米科技智能设备的全球出货量达4230万台;今年上半年,这个数字是1650万台,同比增长近两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