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皮肤瘙痒的中药内服外治配方

皮肤病我们都不陌生,这真是令大家头疼的一类疾病,让患者身体饱受折磨,影响患者形象,还容易反复发作,只要被它缠上了,想摆脱它真不是一件易事。瘙痒是皮肤病最为常见的一种症状,对付皮肤瘙痒,老中医李成光这样做。

1

验案1:王某,女,41岁。2012年11月19日初诊。

全身皮肤瘙痒1月余。全身皮疹、瘙痒,双手指麻木,无口干、口苦。舌淡,薄白苔,脉略滑。

辨证:风湿热郁肌肤。

治法:疏风养血,清热除湿。

选方:消风散加减。

药物组成:荆芥10g,防风10g,生地黄15g,当归5g,丹皮15g,赤芍15g,土茯苓30g,地肤子15g,白鲜皮15g,甘草10g,薏苡仁15g,白术10g。3剂。

二诊:皮肤瘙痒明显减轻,手指麻木好转。舌淡,白苔,脉略滑。继续服用3剂而愈。

按语:风毒之邪侵袭人体,与湿热相搏,内不能疏泄,外不能透达,郁于肌肤腠理之间而出现皮疹、瘙痒。本类疾病治疗在疏风养血基础上常加清热祛湿之土茯苓、地肤子等药;血分热甚,加赤芍、丹皮、紫草等清热凉血之品,使风邪去,湿热除,血脉和,则瘙痒自止。若气血亏虚明显者则不宜用本方,因疏风药、祛湿药易耗伤阴血。另,服本方时不宜食辛、辣、鱼腥、厚味、烟酒、浓茶等。李老指出,本方妙在用当归养血兼可活血,体现了“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

2

验案2:王某,女,28岁。2013年2月2日初诊。

反复皮肤丘疹伴瘙痒10年,再发1周。每于冬春季节交替时出现,成团状,色红,触之碍手,无发热,口干,口渴,无汗,小便黄,大便偏干。舌红,白苔,脉略弦。自诉其家里冬天菜肴多有温补之品。

辨证:血分郁热。

治法:清热祛湿止痒。

选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

药物组成:紫苏叶10g,连翘15g,赤小豆30g,苦杏仁10g,黄芩15g,生甘草10g,赤芍15g,牡丹皮15g,地肤子15g,白鲜皮15g,土茯苓30g,生地黄15g。5剂。

2013年2月12日回访,患者诉服药后症状基本缓解。

按语:多数民众有冬季进补的习惯,盲目食用很多大热大补之品,形成郁热。初春人体阳气开始升发,积蓄已久的郁热从内而发,引起一系列脏腑郁热之证。郁热波及血分,则现皮疹瘙痒。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出自于《伤寒论》,第262条曰:“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李老在临床多用此方治疗湿热兼表的阳黄,以皮肤瘙痒、水疱、糜烂、渗出等为特征的皮肤科疾病,及以发热、水肿为表现的急性肾小球肾炎等疾病,且临证中常以紫苏叶代替麻黄,以防麻黄辛温发散太过引起燥热内生。

3

验案3:李某,女,58岁。2012年4月14日初诊。

皮肤瘙痒1年余,皮肤散在皮疹、皮屑,热感明显,口干,咽燥。舌边红,苔白,脉弦略数。辨证:血分郁热。

治法:清解血分郁热。

选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

药物组成:紫苏叶10g,连翘15g,赤小豆30g,苦杏仁10g,黄芩15g,甘草10g,赤芍15g,牡丹皮15g,地肤子15g,白鲜皮15g,浮萍15g,土茯苓30g,生地黄15g。5剂。

二诊:皮肤瘙痒明显减轻。守原方再进5剂后瘙痒缓解,皮疹完全消失。

按语:《伤寒论》第262条曰:“伤寒,热瘀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钱氏注曰:“瘀者,言留蓄壅滞也。伤寒之郁热与胃中之湿气互结,湿蒸如淖淖中之淤泥,水土黏泞而不分。”李老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内有火热或湿热伏邪,复感风寒之邪,导致内在火热不得透达疏泄,湿热蕴郁于血分,郁于皮肤腠理之间而致,故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起到疏风止痒消疹、清热解毒利湿之功。

痒是皮肤病的一个主要症状,因此治痒就成了治疗皮肤病的重大问题之一。

《中医外科学》认为痒的发病原因有四:一者风,二者湿,三者热,四者虫。并指出它的辨证方法是:“风胜:走窜无定,遍身作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不致化腐,多为干性。”“湿胜:浸淫四窜,黄水淋漓,最易沿表皮蚀烂,越腐越痒,多为湿性,或有传染。”“热胜:皮肤瘾疹,红灼热作痒,或只发于暴露部位,或遍布全身,甚则糜烂,滋水淋漓,结痂成片,常不传染。”“虫淫:浸淫漫延,黄水频流,状如虫行皮中,其痒尤烈,最易传染。”“血虚:皮肤变厚,干燥脱屑,作痒,很少糜烂流水。”

至论治法,称风寒证者宜疏风散寒,风热证者宜疏风清热,湿热或暑热证者宜清热利湿,热毒或血热证者宜凉血解毒,气滞血瘀证者宜凉血化瘀,虫积证者宜杀虫驱虫。

余临床试用此法虽然常获佳效,然而常因辨证粗疏而难于下药。为此才不得不结合《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语而深究之,疗效果然有所提高。

例如:患者赵某,男,20岁。皮肤各处皱折部位,如指侧、指缝、腕关节屈侧,肘关节屈侧,腋窝前缘、少腹、外阴、臀沟、大腿内侧等处,出现针尖大小的丘疹及水疱4个多月。医诊疥疮。先予硫磺洗剂等中、西药外用,久治无效。

审之:除上述诸证以外,并见全身遍布抓痕、结痂、黑色斑点,手指缝间有少许脓疱,夜间奇痒难忍,白昼大减,舌苔白,脉弦细。综合脉证,思之:夜间属阴,白天属阳,其证昼轻夜重者,血虚燥热也。治宜养血活血,清热解毒。

处方:丹参15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生地10克,白芍10克,银花10克,连翘10克,薄荷3克。服药2剂后,痒疹大减。继服6剂,诸证俱失。

某医云:疥疮者,虫淫之疾也,何用硫黄治虫而不效?而改用不治虫之剂反效呢?答曰: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此疾之虫淫为病者,因正气之不足耳。正气不足者何?血虚燥热也。故治以养血活血而愈。

又如患者骆某,女,10岁。从一周岁开始即经常在身上乱抓,睡眠不安,几乎每夜都需父母在身上搔抓半小时才能安然入睡,睡眠过程中仍见其手到处乱抓,有时因奇痒难忍而突然痛哭不止,不再入睡。稍长之后,见其经常诉说全身奇痒难忍,昼夜难于入睡。几乎每夜入睡之前均需抓得血迹斑斑。为此曾经到处求医诊治,但一直效果不明显。

细察其所用药物,除西药外,中药大都均为祛风除湿清热之剂。细察其证,除上述者外,并见舌苔薄白,脉沉弦细。综合脉证,思之:血属阴,肝藏血,血虚燥热生风,则夜间痒甚,以手搔抓而证减者泄其风也。治拟养血活血,凉血散风。

处方:丹参15克,银花10克,连翘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生地15克,薄荷3克。服药6剂,其痒大减,且有时不抓亦可入睡。继服上药24剂,身痒消失,愈。

某医云:前代医家反复告诫说:痒为风,故痒当从风治。然前医屡用祛风之剂不但不效,反见加重者何也?老师今仅用薄荷一味散风,且其量仅仅3克,祛风之力明显不足,而其疗效反著者何也?

答曰:风者,有内、外之别。外风者,当疏散风邪,如桂枝、麻黄、消风等汤方者可也。内风者,尤当治内风之因,若血中燥热而生风者,当养血活血凉血,此即所谓养血祛风,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意。反之,血中燥热者,不去养血、活血、凉血,但去散风以伤血,必使燥甚而风生,诸证加剧。该医再问:疥疮、皮炎夜间奇痒者可用养血凉血活血法治愈,它病如此者亦可用此方乎?答曰:可以。

例如:患者耿某,女,全身皮疹瘙痒十几年。某院诊为慢性湿疹。先用西药治疗数年不效,后又请某中医以中药祛风除湿清热治疗3年仍不效。不得已,又用中、西药联合治疗半年,其证更剧。

邀余治疗。细审其证:全身满布皮疹,小者如针尖,大者如高粱,奇痒难忍,夜间尤甚,有时非抓至出血不能减轻症状,舌苔白,脉沉细。综合脉证,诊为湿邪久久不解,入于血络,久损阴血所致。治以养血活血凉血。

处方:丹参15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生地10克,白芍10克,银花10克,连翘10克,薄荷3克。服药4剂,其痒即减。继服10剂,诸证消失,愈。

该医又问:皮炎之用养血活血,凉血解毒尚且可以理解,今湿疹之用清热除湿散风不效,而用养血活血凉血反效者,吾不得而解也?答曰:《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今本病已由气分入于血分,且夫见有血中燥热,故治气分之湿热不效,治血分反愈也。

又问:辨证之法何如?答曰:《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言不入脏者宜从一日分为四时辨之,入于五脏者宜从脏气之所不胜时者甚辨之。云:“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何也?岐伯曰:四时之气使然。黄帝曰:愿闻四时之气。岐伯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风瘙痒,也可称做“风痒”、“血风疮”、“痒风”等,是一种无原发性皮肤损害,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其发病多因血热生风、血虚生风、湿热内生所致。多见于中老年群体,最易在秋燥冬寒之时发病。

医 案

01

患者,男,72岁。患者全身皮肤痒痛难忍2年余,在当地三甲医院皮肤科中西药内服、外用治疗,仍反复发作未愈。检查:躯干及四肢皮肤可见抓痕、红色丘疹、血痂、色素沉着及苔藓样变,口干口苦,夜间尤甚,舌质黯红,苔薄白,脉弦细,舌体瘦小。

诊断:痒风,辨证为湿热郁滞,血虚生风。

治以疏风养血,清热除湿。方用荆防四物汤加味,处方:荆芥,防风,生地黄,当归,川芎,赤芍,白芍,牡丹皮,紫草,白蒺藜,牛蒡子,枳壳,桔梗,连翘,白鲜皮,地肤子,僵蚕,蝉蜕,黄芪,茯苓,炙甘草。两日一剂,水煎服,同时嘱其不能用烫水及肥皂洗澡。

三剂而愈,未再复发。

老年皮肤瘙痒症多由皮脂腺功能减退、皮肤干燥等因素导致。加之有的老年人感觉功能减退,爱用很烫的热水洗澡,且部分人洗澡的次数过频和使用碱性大的肥皂,使本来就枯燥的皮肤失去了皮脂的滋润而发病。中医认为,本病常与湿热郁积肌肤,血虚生风化燥有关。方中四物汤加黄芪、茯苓健脾益气,养血活血,古人云:“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牡丹皮、紫草、连翘凉血化瘀,清热解毒;桔梗、枳壳调畅气机;荆芥、防风、白鲜皮、地肤子、僵蚕、蝉蜕、牛蒡子、白蒺藜祛风止痒,清热除湿;甘草调和诸药。诸药配伍,血虚得养,湿热得清,风邪祛除,故老年皮肤瘙痒症痊愈。

02

患者,男,60岁,反复出现全身皮肤瘙痒6年余,加重2周。自诉6年前无明显诱因,全身皮肤瘙痒,躯干及双下肢内侧为甚,秋冬季节加重,夏季减轻。皮肤局部有干燥、增厚、脱屑,搔抓血痕遍布。夜间瘙痒加重。面色无华,伴头晕,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口干口苦,心慌,舌质暗黄,苔光,脉细数。

诊断:风瘙痒,证属血虚兼阴虚肝旺。

治以养血润燥,祛风止痒,予当归引子加减,处方:当归,白芍,丹皮,生熟地,白蒺藜,全蝎,地骨皮,元参,荆芥,何首乌,麦冬。日一剂,共20剂。

经治疗,患者告知皮肤瘙痒已除,无心烦,口干,眠安。病愈停药。随访3年,未见复发。

老年人气血日衰,久至气血不足,或久病耗伤阴血,皆可致血虚,生风化燥,肌肤失养。风从内生,风胜则燥,风燥又伤血,故血虚皮肤湿润,肤燥发痒,治以当归饮子加减。方中,当归、白芍、生熟地、何首乌养血润燥;丹皮活血凉血祛风;白蒺藜、荆芥消风止痒;麦冬滋阴润燥;黄芪益气助生血。诸药共奏养血润燥祛风止痒之功。

03

患者,男,50岁,农民。皮肤瘙痒2年,每天从后半夜开始发痒,上午症状最重,下午和傍晚较轻,痒无定处,奇痒难忍。发痒无明显诱因,无皮疹,无红肿。若遇冷水瘙痒加重,微汗则缓,汗止又痒。形体消瘦,神疲乏力,夜寐不安。舌淡红、苔白腻,脉右缓左关沉缓。曾接受西医诊疗,未发现皮肤科疾病及全身器质性疾病,扑尔敏、谷维素等治疗无效。

诊断:辩证为表卫阳虚,风寒留滞,虚实夹杂。

治拟辛温发散法,方选桂枝汤加味,处方:桂枝、白芍、柴胡、当归,防风、荆芥、炙甘草,生姜,红枣。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嘱药后啜热粥盖被,使之微微出汗。

用药七剂后患者告之,药后汗出痒止,皮肤瘙痒明显缓解。原方再进七剂,病告愈。

肤痒病在表,然本病痒时皮色不变,抓痒未效,疑风寒之邪从表入里。从发病时间看,阳虚之时瘙痒严重,舌脉也表现为阳虚的征象,故治拟温阳散寒,调和营卫。方中桂枝汤祛风和营,加荆芥、防风助桂枝祛风散寒,当归配白芍活血和营,柴胡发散,透邪外出。

04

患者,男,32岁。患者发病前一年前入住新房,八个月前出现全身皮肤瘙痒,痒无定处,未见皮损,遇冷后加重,胸背部可见抓痕及血痂,患者皮肤干燥,无汗,运动后亦无显性出汗,纳眠差,小便可,大便难解。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浮紧。

诊断:风瘙痒,风寒犯表证。

治以祛风散寒、和营通络,处方:麻黄、桂枝、生姜、大枣、防风、桃仁、红花、白芍、冬桑叶、酸枣仁、瓜蒌子、地肤子、生甘草,共7剂。

二诊,患者瘙痒症状明显好转,活动后少量出汗,大便通畅,上方去瓜蒌子,加当归、生白术、黄芪,共14剂。

继续服药2周,瘙痒症状消失,汗出通畅,纳眠可,二便调。

患者乔迁新居,加之素体禀赋不耐,外感风寒之邪,客于肌表,闭塞毛窍,肺气郁闭,致营卫失和,卫气、津液不能正常巡行于体表,肌肤失养则可见皮肤瘙痒,少汗;风邪善行而数变,故可见周身痒无定处;久病入络,致气血瘀滞;卫气怫郁于内不能祛邪外出,亦不能防邪气入侵,病情反复不愈。该病予以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味,取桂枝汤调和营卫,温通血脉;麻黄汤发汗解表,配以防风、冬桑叶疏风开窍解表,肺气宣降得当,腠理开,汗出则风寒之邪自解;桃仁、红花活血通经,使周身气血通畅,“血行风自灭”,地肤子祛风止痒,瓜蒌子润肠通便,酸枣仁养心安神。二诊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守上方不变,加当归增强活血通络之效,加白术、黄芪与防风构成玉屏风散益气固表,驱邪外出,亦可扶助正气,防风寒之邪入侵。

皮肤瘙痒症是指临床上无原发损害,而以皮肤瘙痒为主的一种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由于不断搔抓,常有抓痕、血痂、色素沉着、苔藓样变等继发损害。皮肤发痒的范围不定,可局限于一两处或广泛发生,也可全身皮肤发痒。发痒程度也不定,往往间歇出现,也可连续不断。好发于老年人及成年人,性别无明显差异。本病一般属中医学“痒风”、“痒症”、“风瘙痒”等范畴。

本文给大家举荐几个外用配方,方便实用,欢迎收藏或转载!

1. 复方狼毒液

(1)处方 狼毒、苦参、蛇床子、金银花、艾叶、土槿皮、滑石各30g,黄柏、连翘各20g.

(2)方法 以上方药煎汤坐浴、熏洗患处。

2.四昧外洗液

(1)处方 艾叶90g,雄黄、花椒各6g,防风30g.

(2)方法 以上方药水煎外洗患处。

3.活血燥湿液

(1)处方 当归、黄精、地肤子、透骨草各30g,蛇床子、苦参、白鲜皮、薄荷各20g,花椒15g,冰片10g.

(2)方法 以上方药煎汤浴洗患处。

4.清热祛风液

(1)处方 何首乌30g,艾叶38g,地肤子、浮萍、白芷、石楠叶、黄芩、松节、独活、羌活、防风、荆芥、甘草、芒硝各10g,薄荷5g.

(2)方法 以上方药水煎取汁,擦洗痒处。

5.燥湿杀虫液

(1)处方 甘草、川椒、白鲜皮、蛇床子、地肤子、大枫子、芒硝、苦参、硫黄、滑石、明矾各30g。

(2)方法 上药前7味煎3次取汁1 000ml,余4味药研为细末后加黄丹粉20g,放入煎汁中,搅匀后趁热用毛巾搽洗周身。

6.解毒杀虫液

(1)处方 川椒15~30g,细辛4~lOg,川槿皮、苦参各20~30g,射干、黄柏、连翘、五倍子、苍术、白鲜皮各15g,百部、蛇床子、地肤子、板蓝根、大青叶、蒲公英、苍耳子、艾叶、白矾、菊花、马齿苋各309,金银花50g,儿茶、白及各72g,白芷10g,海藻、大黄各20g,石菖蒲9g,蚤休15~20g。

(2)方法 以上方药水煎熏洗患处。如有炎性渗液痂皮可以湿敷;有皮损者可轻轻搽洗;会阴部可用热汤蒸气熏,待温后坐浴。

7.清解止痒液

(1)处方 苍耳草、艾叶各50g,蜂房、白鲜皮、苦参、地肤子、川槿皮各30g,川椒、白矾各20g.

(2)方法 每日l剂,加水煎汤,过滤去渣,收集药液,趁温洗浴,每天1—2次,每次搓擦15~20分钟,7天为1个疗程。

8.清湿祛风液

(1)处方 蒲公英、黄芩各12g,地丁18g,稀莶草、荆芥、麻黄、地骨皮、铜绿各9g,白芷、防风各6g.

(2)方法 以上方药水煎取汁,以纱布蘸洗患处,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钟。

9.肤康喷雾剂

(1)处方 野菊花、荆芥、地榆、甘草、藿香、茵陈、冰片、薄荷脑各适量。

(2)方法 配制时先将前6味中药水煎3次,浓缩,用95%乙醇沉淀,过滤,然后加入冰片、薄荷脑,最后调成含50%乙醇的中药液。每40ml装瓶备用。治疗时以药液外喷患处,每日2~3次。

10.三味通络酊

(1)处方 红花、冰片、樟脑各10g.

(2)方法 以上方药用白酒500ml浸泡l周,取汁每日搽患处3-4次。

11.清燥止痒膏

(1)处方 硫黄40g,黄连、苦参各15g,轻粉、雄黄、大枫子仁各25g,冰片5g,凡士林250g.

(2)方法 上药前5味研细末,大枫子仁蒸后捣泥,凡士林加热熔化,共同搅拌均匀。涂于患处,用手揉搓5~10分钟,每日1次。

12.复方硫黄膏

(1)处方 升华硫10g,樟脑3g,甲硝唑0.2g,扑尔敏0.024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加入油包水型板基质霜40g,调匀,密封备用。治疗时洗净患部,早、晚各外涂药物1次,连续4天。

13.止痒敷脐膏

(1)处方 红花、桃仁、杏仁、生栀子各等量,冰片适量。

(2)方法 以上方药共为细末,用凡士林或蜂蜜调成糊状,敷脐上固定,约3cm×3cm×lcm大小,每日1次。

14.活血敷脐膏

(1)处方 红花、紫草、栀子、大黄各20g,冰片5g.

(2)方法 将红花、紫草、栀子、大黄烘干研末,加入冰片,用凡士林调成糊状,摊成3cm×3cm×lcm大小饼块,贴于脐上,再用敷料覆盖固定,每日换药1次,直至痊愈。

春季温暖多风,万物复苏,百花盛开。这些因素也加速了花粉、尘螨的传播,因此瘙痒症多发。

瘙痒症是一种仅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性皮损的皮肤病,由于瘙痒,患者不断搔抓,皮肤上常有抓痕、血痂、色素沉着及苔藓样化等继发损害。

中医认为,全身性皮肤瘙痒症内因多与气血相关,外因常与风湿相联;血虚风燥,肌肤失养,卫外失固或风湿蕴阻肌肤,复感外邪;加之食入辛辣、腥发动风之品及外界刺激等均可发为瘙痒症。

瘙痒症发作时有以下表现。

1.阵发性剧烈瘙痒。病发常有定时,精神变化、气温变化、食入辛辣刺激物等往往最易引起剧烈瘙痒,且难以遏止,直至强力搔抓至皮破血流方可平息。痒止后又一切如常。

2.全身各部无原发损害。皮肤上常可见抓痕、血痂、色素沉着、湿疹化、苔藓化等继发损害。

3.瘙痒症多见于老年人,冬季易发,春季天气暖和后,症状则明显减轻至痊愈。

4.皮肤瘙痒症泛发全身者常由一处开始,逐渐扩延,遍布全身,除老年人皮肤萎缩、干燥易于发病外;患有癌瘤、肝病、糖尿病等系统性疾病患者亦容易伴发瘙痒症。

在临床上,常见的瘙痒症有血虚风燥型和风湿蕴阻型。

血虚风燥型:多见年老或体虚之人。皮肤干燥,遍布抓痕、血痂,夜间尤甚,经常搔抓部位皮损常变肥厚,且有细碎鳞屑,甚至呈苔藓化。由于瘙痒昼夜不眠,患者伴有神情倦怠,面色无华,昼不精,夜不安,心悸失眠,食欲不振。舌质淡,舌苔薄白,脉象弦缓或弦滑;治疗宜养血润肤,疏风止痒。可选当归饮子加减(荆芥10克、防风10克、当归10克、熟地黄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黄芪15克、制何首乌12克、蒺藜15克、甘草6克)。

风湿蕴阻型:多见于青壮年,以长夏秋日多发,皮肤瘙痒剧烈。常继发湿疹样化,时见有水疱、湿烂、渗出等,病处不洁常见继发感染,舌苔白腻,脉象弦滑。治疗宜清热利湿止痒,可选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用龙胆草、苦参、栀子、黄芩、川木通、泽泻等,治宜疏风祛湿,润肤止痒。方用胆草6克,黄芩10克,生地黄10克,刺蒺藜15克,苦参10克,白鲜皮15克,泽泻10克,黄柏10克,当归10克,首乌藤15克,生甘草6克,水煎,每天早、晚各服1次。

除这两种常见证型外,还有阴虚阳亢、脾虚湿盛、血热、血瘀等证型。日常还可用药浴或熏洗疗法,适用于各型瘙痒症。

1.藁本250克,煮水洗浴。

2.苦参15克,白鲜皮15克,百部15克,蛇床子15克,煮水洗浴。

3.取荆芥、防风、苦参、丝瓜络、蛇床子、当归各30克,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洗浴,每次10分钟~20分钟,每天2次~3次,每天1剂,连续使用5天~7天。

4.艾叶100克,加水1000毫升,文火煎30分钟,取汁,待水温达35摄氏度~40摄氏度后,以汁熏洗皮肤瘙痒处,每次熏洗10分钟~15分钟,每天1次~2次。

平时保持心情愉快,转移对“痒”的注意力,防止精神因素加重瘙痒,当皮肤瘙痒时轻轻地拍打皮肤,刺激皮肤止痒等,以减少对皮肤的搔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