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秘笈 | 古青铜器黑漆古、水银古及千年不锈之原因!

守护珍宝 传承文明
华 豫 之 门

一、青铜器的“癌症锈”

青铜器的“癌症锈”产生机理及保存温度青铜器上发生的粉状锈长期未能解决。这种锈在铜器上,先在一处发生粉状斑点,然后逐步扩大蔓延,最后可将全部铜器锈蚀损坏。有时还祸及周围铜器也发生类似病锈。这种锈往往发生在早期重要青铜器上,是文物的大害。
青铜器是铜锡铅合金。其中锡有三个同素异形体:灰锡(Sn)、白锡(Sn)和脆锡(Sn)。三种同素异形的体,随温度不同性状也不一样。平常所见到的是白锡,白锡在13.2℃到161℃间是稳定的,低于13.2℃便开始转变为灰锡,但其速度很慢。当冷过-30℃时,转变速度达到最大值。灰锡先是以分散的小斑点出现在白锡表面,随着温度的降低,斑点逐渐扩大布满整个表面,随之整块锡碎成粉末,这种现象称为“锡疫”。
在夏、商、周及汉、唐青铜器上发生粉状锈,是因为这些铜器中锡含量较高。这些锡在一定的储存环镜中,因为温度过低,器物内部的锡可转变为灰锡所致。这时青铜器中发生粉状锈有一个怪现象,它不是从器物表面开始锈蚀,而是从器物体内膨胀,使器物表面裂变,然后逐步损害,粉锈发黄,成粉沫状。不像正常铜锈,红斑绿锈,长在器物表面。这说明粉状锈的发生并非在器物表面的锡氧化物,而是器物内部的锡分子发生了质变。即发生“锡疫”。
因此,根据“锡疫”产生的机理,要求青铜器不能在低温下存储。即保存环境不能低于13.2℃。

  

二、何谓青铜器的“黑漆古”与“水银古”

金属锡在自然界中氧化成一氧化锡或二氧化锡。一氧化锡为黑色立方晶体,二氧化锡为白色的四方晶体。前者在空气加热即容易氧化成后者。二氧化锡也可由金属锡在空气中加热来制取。一氧化锡和二氧化锡,其色相却一黑一白,截然相反。前者为黑色晶体,后者为白色晶体,这是青铜器之“黑漆古”和“水银古”色相形成的内在原由。

  

三、汉唐青铜镜千年不锈之原因

古代制镜“扢以玄锡”。是说古人用玄锡对铜镜进行表面处理。让白锡在13.2℃以下的低温环镜中发生“锡疫”,变成粉状灰锡,用白毡蘸上这种粉状灰锡对铜镜磨擦加工,使镜面镜背均匀布满灰锡,这层锡灰锡可以自然氧化形成氧化锡或二氧化锡晶状薄膜。这层膜不论是一氧化锡,还是二氧化锡,均呈酸性,是惰性物质,即与酸碱很难发生作用,因而有很好的防锈蚀性能。这就是汉唐铜镜历经数千年不发生锈蚀的真正原因。
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来源:华豫之门官方 公众号ID:HNTVhuayuzhimen)。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