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医总是劝病人谨慎喝奶?

关于牛奶的争议一直很大,猫叔今天来好好聊一聊。
为什么争议会很大呢?
因为中医医生经常建议病人谨慎喝奶。
而西医医生从营养学的角度,牛奶富含蛋白质、脂肪、各种身体所需要的微量元素、尤其是补钙、大力的提倡和推荐。
导致人们,傻傻分不清楚,到底应该听谁的。
而病人在接受医生的建议后,会走向两个极端。
当病人被医生告知,牛奶不适合他的身体的时候,他们会把这种不适合,总结成牛奶不好,去告诉大家。
而牛奶适合这个人身体的时候,这一类人群又会积极的传播牛奶是个好东西。
两派人,就开始争论不休,处在中间的吃瓜群众,慢慢就被带沟里了。
导致一个什么情况呢?
不适合喝的在狂喝,适合喝的吓得不敢喝。
牛奶“欲哭无泪”。
医生告诉你某个东西,不适合你的身体,并不是说,这个东西就是不好的东西。
而医生告诉大家,某个东西是个好东西,也不代表,它就一定适合你。
猫叔写到这里的时候,自己都想哭出来,因为已经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人,觉得猫叔说的话非常绕脑子了,我反复捋了几遍,确定已经是最精简的语言了。
你还看不懂,猫叔只能怀疑你脑浆已经被牛奶填满,大脑神经元之间的思维传递,出现了困难。
看这篇文章的人,也不要在评论里,说猫叔文章写的啰嗦。
你是个聪明人,一看就懂,猫叔这篇文章是故意写的很罗嗦的,牛奶这个事情,要讲清楚,是非常不容易的。不反复强调和重复,很多人的大脑皮层,得不到强刺激,是不容易真正理解这件事情的。
牛奶的成分是不变的,而量的积累,会导致作用的不同。
所以,中医医生很多时候,建议病人少喝牛奶,是因为这个人,本身已经奶制品过量了。
但是现代人思维很极端,医生说话非常困难,看到上面那句话的人,马上又联想到,我以前没怎么喝牛奶啊,医生怎么也叫我少喝牛奶?那是因为,不适合喝牛奶的情况,不仅仅是奶制品过量的情况。
上面这种情况,也反映出,现代人沉不住气,急躁,总体语文都不好。
这里插播一句广告,语文真的是非常重要的学科。现代人偏理轻文,给我们沟通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所谓文化涵养,前提就是一定要把语文学学好。
那么牛奶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
首先,猫叔可以肯定的告诉大家,牛奶是个好东西。
名医陶弘景对牛奶的评价,只有三个字,牛乳佳。
像猫叔这种庸医都是屁话连篇的,陶弘景就是梁代的医生大牛,轮到他评价牛奶的时候,他直接点了个赞,结束。
很多人觉得,这等于什么都没有说。
不是的,高阶的人说话,必须点中要害,啰嗦就是自降身份了。
牛奶,好东西。就这么简单。
但是你用的对不对,用的好不好,用的合适不合适,那就是另外一回事情了。
但这样说,实在太简单了,他又在他的著作《名医别录》里,补充了一句:
补虚羸,止渴。
体质虚弱、消瘦、容易口干口渴的人,适合使用牛奶。
这就有点像我们现在说的,糖尿病人,出现消瘦、乏力、伴有营养不良的人,比较适用了,这个观点,跟现代理论富含蛋白质、脂类观点,不谋而合了。很明显,牛奶是一个可以起到滋补、填充身体匮乏、强壮精力的物质。
药王孙思邈,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
患热风人宜食之,补劳。
什么叫热风人呢?
这种人,也是身体消瘦,摸上去经常发烫,给人一种在发热的感觉,胃口还特别好,跟陶弘景讲的一模一样,属于糖尿病营养不良消瘦期,胃口特别好的那种。
然后李时珍也出来了,他说。
补益劳损,润大肠,老人煮粥甚宜。
很明显,牛奶有强壮滋润、填充身体的作用,老人用牛奶煮粥喝,粥和肠胃的亲和力还特别好,进一步增加牛奶的吸收作用。
啧啧啧,老李就是考究!
上面三位医生对于牛奶的使用观察和得出的观点,基本是一致的。
但是,李时珍补充了一点:润大肠。
营养不良的人,有些大肠里会逐渐变的干燥,拉屎困难,大便坚硬、结块,有些人甚至几天都不拉屎,也没什么明显的不舒服,牛奶就有很好的润肠通便的作用。
元朝名家朱丹溪就很会运用牛奶治疗食道、肠道干燥枯萎堵塞、逐渐不能进食的疾病。
后代医生,运用这样的经验,治疗的案例也非常多。
但是大家要知道,所有这些作用,发挥的前提是:病人对牛奶的吸收良好,才能达到预期的作用。
否则,你吃下去的牛奶,只是过过胃、过过肠,许多本来就容易拉肚子的人,营养也不良,想通过喝牛奶增加营养,非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因为经常拉肚子,搞得更加电解质紊乱,营养失衡,身体更差。
有些人,为了补充牛奶营养,同时吃一些益生菌,甚至止泻的药品,异想天开的以为,这样就能吸收牛奶了。账不是这么算的!不是说,你把菊花堵上了,你就能吸收牛奶了,它们很可能只是停积在你身体里,变化转换为对你身体不良的物质,甚至成为很多致病因素的源头。
喝了牛奶会拉肚子,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情,那是代表你整个身体对牛奶的吸收代谢,目前就是这么一个水平而已。
这类人,也是中医医生建议,少喝牛奶人群中的一部分。
一直到了清代,中医对牛奶的认识已经非常深刻了,不光是牛奶,各类乳制品,哪怕是人乳,中医都已经有了非常深度的认知。
清代名医王孟英在他的《随息居饮食谱》里,把上面的情况总结了一下。
牛乳、功同人乳,而无饮食之毒、七情之火。善治血枯便燥、反胃噎膈,老年火盛者宜之。
总结的已经非常到位了,这里猫叔不详细解释了,基本就是上面讲到的一些功效。
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王孟英提到了牛奶和人奶,效果差不多。
只是牛的奶质,更加的纯粹。
人的奶质,是会受到妈妈的饮食、情绪、体质所影响的。
现在我们是个营养良好的时代,很多妈妈的奶质粘稠、发黄,沉淀在那里,很快能浮起一层油腻。
而我们过去老一辈妈妈的奶质,很多都是清汤寡水的,是水分偏多的奶,没办法,过去没啥大鱼大肉吃呀。
然后很多经常生闷气、发火、情绪波动强烈的妈妈,她们的奶质,口感会是有点发苦的。
这是牛奶稳定性胜过人奶的地方。如果孩子不用母乳喂养,完全用牛乳喂养,是可以的。
既然牛奶和人奶功效上差不多,王孟英对人奶的观点,也值得借鉴给我们,来进一步了解牛奶。
他说,人奶对于小孩来说可以补血、充液、填精,化气生肌,安神益智,长筋骨,利机关,壮胃养脾,聪耳明目。
啰里吧嗦一大堆,其实就是促进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一类物质喽,只是他说得更具体。
王孟英提出他的看法,初生的婴儿,脾胃稚嫩,只适合这类容易吸收分解的乳制品,但是到了周岁以后,就可以断奶了,因为他们的肠胃开始活跃起来了,开始要吃吃我们大地上长出来的农作物,要为适应地球上的生长而作准备了。
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乳制品已经起不到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了。大人食用乳制品,只能起到一个补充营养、充饥强壮的作用而已。
然后重点来了,这里猫叔真是想把黑板敲碎掉,脾弱气虚,膏粱湿盛者饮之,反有滑泻酿痰,减餐痞闷之虞。
这类人,脾胃消化代谢能力弱,过于因为吃的太过油腻浑浊,大鱼大肉,生猛海鲜,糖分高的巧克力、可乐奶茶、芝士奶酪蛋糕、热带水果、辛辣刺激,种种叠加,早就不耐牛奶的滋润之性了。
这些饮食结构,不是我们当今社会的真实写照吗?
这类人吃牛奶,可能一吃就拉,有的如果不拉,也是堆积在身体里,堵塞胃肠道的通畅。人的胃口,经常是没有饥饿感,稍微吃点东西,就感觉饱了。
回顾以上种种,中医劝病人少喝牛奶,理由还少吗?
而且古人大户人家,选择奶妈喂奶都十分讲究,奶妈皮肤要丰腴白嫩,情绪性格柔和,没有暗毛病,饮食结构不是特别荤腥厚重浑浊,她们的乳汁才比较香甜可口。
否则怎么样?要么清稀,营养不足,要么腥浊难以消化吸收,徒徒然让孩子容易生病。
这个时候,倒不如不用人奶,用牛奶算了。
可是现在的牛,日子也不好过啊,都是圈养,人类需求量又那么大,每天生活在拥挤烦乱中,性情也都大变。再看看现在的孩子,都是早发育、性格叛逆、坐立不安,个顶个的牛脾气。这些性情方面的变化,大家都视而不见,自以为是的人还说,孩子本来就是这样的,我们小时候也是顽皮的。请问有现在那么夸张和极端吗?
这个问题,也不深究,留给大家思考。
猫叔有时候想想,这或许是时代的宿命吧。
这也是很多中医,不怎么提倡喝牛奶的原因。
这里插一个题外话,我们老一辈,很多都是牛奶的受益者,因为她们那个时候,营养不良的多,喝牛奶真能长肉增体力,长精神,她们就错觉的用自己的感受,认为牛奶是好东西了。
但现如今,一切都变了,营养过剩时代的“营养不良”,本质上,不是因为缺乏营养,而是由于大量的所谓的营养堆积在我们身体里,让我们自身的消化吸收代谢出现了障碍。必须先要清除这些垃圾,你才有可能真正意义上的吸收牛奶。
这,又是许多中医不建议喝牛奶的原因之一。
那么无法吸收牛奶的人,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吸收呢?
古人喝牛奶其实是非常讲究的,一般都会兑入发散兴奋胃的辅助品,比如生姜汁。
广东有个名小吃,叫做姜汁撞奶,姜汁含有生姜蛋白酶,在一定温度下,这种酶能够使牛奶中酪蛋白胶束表面的部分蛋白质分解,加强消化和吸收,减轻奶制品本身滋腻壅滞的特点。
有些小孩子,经常吐奶,就是因为对乳制品吸收不良,塞车了,可以尝试少量姜汁撞奶,先帮他清理清理肠胃的奶积,可能以后对乳制品的吸收就会改善。
猫叔门诊上,遇到的经常容易呕吐的小孩,现在真心是不少呀,妈妈们非常苦恼,却不知道,这些问题都是日积月累的好营养带来的呀。
牛奶的渗透性,本身也是有利有弊的。把你堵得“塞车”了,你就脑满肠肥,废物一个。但它的渗透性,可能又是一个很好的药用好东西,完全看你会不会用。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回不停的拉肚子,拉的人都要虚脱了,太医们束手无策,直到有个官员,进献了一个土方子,就是用牛奶煮荜菝。荜菝本身就是个通过辛辣发散来止泻的药物,用牛奶煮过以后,吸收渗透到肠胃里的效果更好。李世民一吃就好,这个官员,直接官升三品。
过去很多医生,制作药物,也都擅长掺入牛奶,让药物滋润渗透到身体里,让本来发挥不出作用的药物,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
这些问题,猫叔具体不再展开。事物无所谓好坏,完全在于,你对它领悟是否深刻,那你就能趋利避害,为我所用。
医生让你少喝牛奶,自有他们自己的想法,喝奶多的人,估计也看不到篇尾,还是那句老话,随缘。

本文转载自张朱晓医生微信公众号“庸YI带你不用卡”。如果你对中医治病、防病存在困惑,欢迎加入张朱晓老师微信交流群一起探讨、学习。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添加笑笑为好友,备注:张朱晓,即可申请入群。

作者简介:张朱晓

张朱晓

笃守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全面采集求诊者病情,综合归纳分析,以力求给予求诊者一个满意疗效。平素喜用经方,时方,但求疗效,不拘门户之见。用药风格平和周全,进退有据,学宗吴门医派,上承仲景,下效叶桂。

擅长治疗各类感冒,发热,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鼻窦炎,如鼻塞,流涕,呼吸不畅等。慢性咽喉炎,咽喉疼痛,干燥。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咯痰不畅等。各类过敏性、变异性哮喘。慢性胃肠道疾病,如腹泻,便秘,胃口不佳,进食后饱涨等。

膀胱泌尿道疾病。妇女月经先期,月经过少,月经延期,甚至闭经,崩漏等月经紊乱综合征。慢性过敏性皮肤病,湿疹,皮肤干燥症等免疫类疾病。

张朱晓医生热门文章推荐:

空调正在悄悄改变你的身体,清凉背后隐藏着哪些危险?

为什么吃得多、动得少的人特别容易上火?清火该吃什么药?

比生病更可怕的是什么?

女人以血为先天,生闷气、发大火最伤血!吃什么中药能调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