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长说 | 蔡琴:博物馆数字展览的“浙江方案”

春节刚过,一场以数字化赋能,撬动政治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全方位改革,在浙江拉开大幕。

3月8日,国际妇女节到来之际,浙江省博物馆推出了“丽人行——中国古代女性图像云展览”。展览汇聚了国内32家博物馆的1000余件画作,在展示方式上完全利用数字资源构建,为博物馆展览数字化改革,贡献了一份完美的“浙江方案”。

“应时应景”的背后,有哪些具有启发意义的策展理念与前瞻性的探索实践?

特约记者许万里将通过对展览策展人、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蔡琴的专访,为大家呈现一个更为立体的“丽人行”云展览。

蔡琴 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新浪微博2020年度人气历史博主

    关键词  一    

云展览

最近这一两年“云展览”成为博物馆一个重要的工作方向,请您谈谈对云展览的理解?

“云展览”可以说是2020年的一个文化热词,疫情期间出现的“云展览”满足了人们无法到现场观展的部分需求。然而目前涌现的“云展览”大多是以实体展览为基础,通过技术手段延伸到线上的。

我认为这类“云展览”满足不了观众的看展需求,因为这是将原本三维的丰富的空间观展体验,变成了二维屏幕,参观效果无法相提并论,甚至会让人产生眩晕和不适感,而且疫情过去之后,线下展览重新开放,这些云展览必将“门厅冷落”。

唐 周昉(传)《挥扇仕女图》 故宫博物院藏

而且,很多人认为举办“云展览”就是简单地把实体展览的实景图片上传建模,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

一方面,我认为“云”“互联网”这类技术的意义应该是实现更大程度的资源整合和共享,将原本不可能的事情以较低的成本变为可能。比如散落在各国的梵高名画,我们原本不可能在同一时空看到,如果要看到,我们要动用多少的资源、经费,才能将这些名画放在同一空间,而通过互联网,这件事情就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实现。

“丽人行”云展览首页

另一方面,“云展览”的推出也需要经过深度思考、策划,深耕内容,为展览本身赋予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对喜爱博物馆文化的观众负责。目前,博物馆的观众已经相对成熟,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观众的鉴赏能力与认知水平,让展览的内容与水平与其相匹配,满足观众的文化需求。

正是基于以上对“云展览”的思考与认识,我带领团队策划推出了“丽人行——中国古代女性图像云展览”。

明 唐寅《秋风纨扇图》上海博物馆藏

“丽人行——中国古代女性图像云展览”有哪些创新之处?

首先“丽人行”是一次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探索,它让展品的排布突破了收藏方与地域的限制。而且我们计划动态增补资源,形成相对全面的女性题材绘画数据库,为观众和专业学者提供了搜索和研究的便利。

其次从女性角度的这样一种排列、展示,改变了以前的阅读和观赏模式。在传递展品基本信息的基础上,策展团队还对每幅图像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包括作者简介、图注,题识、题跋,款识、钤印等,都从专业角度要求,让观众也捕捉展品多维信息。

“丽人行”云展览内容页

最后,展览的探索还体现在功能的延伸上。以展览为内核向外辐射,延伸至1000余项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100余个国内外女性主题相关展览超链接、220余件相关文创产品,以及在线观众调查与互动,让观众可以在观展中探索、学习、分享。

国内外女性主题展览海报
女性主题相关文创产品

    关键词  二    

打磨细节

前面您提到,要深耕内容,提升云展览的品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对选题的方向与选择展品要有深入的研究。我本人对中国古代女性图像的关注与研究由来已久,早在2000年,我在上海博物馆国宝大展中看到《簪花仕女图》后,就对古代图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05年,就写了一篇文章《美女史》,发表在当时我在一家报纸开设的历史散文专栏上。之后,更多留意这类展览和藏品,也和一些女馆长交流看法,那时,更多从单纯的女性形象关注到整个图像。

2016年,青岛博物馆和常州博物馆分别举办了女性文物展览和女性书画展览,应隋永琦馆长和林健馆长邀请在青岛博物馆和常州博物馆分别为展览作了配套讲座。这也是个节点,从《美女史》的写作,向专业研究迈进,10多年的积累,得以梳理和认知。

2019年三八妇女节前后,我又应邀在浙江美术馆、苏州博物馆、宁波博物馆、天津博物馆进行有关中国古代女性图像的专题讲座。随着资料的增多和研究的深入,策划一个相关展览的想法呼之欲出。所以“丽人行”云展览是建立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的。

清 任熊《瑶宫秋扇图》南京博物院藏

第二,展览形式设计要以观众为本,特别是云展览,需要充分考虑观众的参观体验。展览上线前我们进行了为期10天的观众体验测试,技术团队配合我们不停打磨、修改每一个页面的操作问题。在展览文本上,我们同样整合资源,投入大量精力对展品信息进行重新梳理与撰写,并邀请业内专家进行层层把关。

“丽人行”云展览各单元插图

当然,展览的细节还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丽人行”云展览的每一个单元里的插画都为专门为这个展重新绘制的;展览的logo是一方印章,由我们浙博原副馆长鲍复兴先生亲自篆刻;展标“丽人行”这三个字是著名艺术史家白谦慎老师亲自题写的,他先扫描给发我,又嫌效果不好,再亲自将原作寄给了我。鲍馆长和白老师,分文不取,事实上他们给展览创作的作品也绝非金钱能够衡量。在展览的推广阶段,我们通过一组倒计时海报,层层传递策展的核心理念,并制作了先导宣传视频,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丽人行”云展览展标

在追求精益求精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一些困难?

为了完善展品图库,我们尽可能多地收集国内相关资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国内的博物馆对于藏品有很多种授权方式,例如授权做线下展览、授权出版图书,但是从来没有授权做过云展览,因此馆方没有相关制度。这次云展览的成功举办也是各参展博物馆对现有授权制度的一次突破性尝试。这也为未来授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积累了宝贵经验。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难点体现在人力资源方面,庞大的数据库与高质量的内容,离不开一支专业的队伍。为此我们从浙江大学、中国美院等院校组建了一支实习生队伍一起参与执行策展。同时也从各大博物馆、专业院校邀请学术顾问,所以这次展览是社会资源的整合、人才的共享,也是成果的共享。

“丽人行”云展览倒计时海报

    关键词  三    

女性议题

这个展览在选择在3月8号这天开幕,有它特殊的意义,对于此次展览的“主角”古代女性图像我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解读?

我们可以从空间打扮、行为举止、精神思想三方面来看古代女子图像:

第一层面,通过图像描绘的场景与妆容,可以直观地反映她们的生活状态,好像非常滋润,但是我们也能感觉她们并不是这些空间里面的主人,她和画里一个被欣赏的假山无异。就像《簪花仕女图》,看似繁华,其实每个人的表情都很孤寂、很疏离,而且没有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描绘。

清 胡锡珪《卷帘探梅纨扇》苏州博物馆藏

第二层面,在封建礼制下,女性行为举止受到了约束,我们看很多图像里面,女子照一照镜子,看似是在修饰她的面容,其实更多的是在修饰行为。

第三个层面就是思想的层面,其实图像可以反映出古代社会对女性有很多“设定”。中国古代女性的“人设”是女儿、宠妾或妻子、母亲,却唯独不是自己。

清 费以群《仕女扑蝶图》浙江省博物馆藏

而反观当下,女性身上同样有需多标签,其中有些是社会给女性贴的标签,还有些是女性给自我贴的标签。比如“工作好不如嫁得好”之类评判。真正健康的婚姻关系里面,两个人不能说是生产合作社,至少应该是共同进步的。如果都是被动的、经济不独立的,那么就算嫁个亿万富翁,最后可能还是以悲剧收场。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每个人生长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不同,因此造成不同的选择。但不得不承认,很多女性仍然面临在职业发展、经济独立与婚姻家庭之间难以两全的挣扎。

宋 无款《耕织图》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请您谈谈古代女性图像对于当代两性平权的启示?

我觉得男女平权的问题放到当下讨论特别有意义。相较于古代,当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已经提高了很多,这其实只是一个方面。

实则,在中国当下的家庭生活中,作为女性,并没有受到更多的照顾,工作中也有很多女强人,虽然会显示出自己很强大,但是她们并没有真正的得到权力,这个里面的问题其实不是能一句两句就讲清楚的。

策划这个展览并不是想通过它来解决某个问题,而是希望抛出问题进而引发大家的关注与思考。

清 禹之鼎《闲敲棋子图》天津博物馆藏

这些历史文化遗产能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我们必须承认男女生理结构的不同,在古代图像里面,有很多男耕女织的自然分工,其实这个是合理的,因为毕竟体力有差别。

但是到了现在,社会工作对女性的体能要求不是那么高。所以就会产生很多经济独立、思想独立的女性。

清 恽冰《栖燕图》安徽博物院藏

我认为,当代女性要争取更多接受教育的机会,才能走得更远、更自由。传统的“琴棋书画”是她们取悦于男性的、打发时间的载体。当然也有在家中教育女儿的母亲,相信传统妇德的重要并竭力维护它,但她们更加相信妇德和文学艺术教育是可以和谐共存的。对妇德的追求而言,文学艺术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没有它,女性就不可能是好妻子和好母亲。

现代女性要有生存的技能、正确的价值观、丰富的生活内容,这些都是建立在受教育的基础上的。两性在价值平等、能力平等、内心平等后才能实现权力的真正平等。在这种视角下,女性不再是男性附属品,而男女平等的依据也不再是“男性能做什么,女性也能做”。

(以上内容根据采访录音整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