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花园的风景
后花园的风景——我的信札收藏之徐迟 |
作者:牟旭兵 提交日期:2012-12-31 15:03:47 |
在台上正襟危坐、正儿八经发表的议论,不见得是真性情;底下哥儿几个海阔天空、信马由缰的闲聊,倒十有八九发自内心——这略似一户人家,正门大多显示的是权势和地位,后花园的风景才是性情的真实流露。 如果说,那些文人的著作,多少可以算作正门的门面的话,那么他们的信札,就是一道后花园的风景。 我喜欢这后花园的景致。喜欢看着他们卸下正式场合的西装革履,重新变回身着睡衣在家里走来走去的男人和女人。 (一) 记得在儿童对韵里,读到过“鲁迅对徐迟”,从词性和平仄上讲,这对得自然是工稳的;但从两者的文学实绩上看,相去似乎不能以道里计。 知道徐迟,是初中时念过的一篇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像走路也在思考数学问题,碰到电线杆头也不抬地说“对不起”这样有趣的细节,和皇冠上的明珠这样美丽的比喻,固然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从内心里,毕竟更服帖夏衍的《包身工》,觉得那样的文字,更熨贴,更具力量。 后来看现当代文学史,意外地发现,徐迟在解放前,是以诗人的面目登上文坛的,有着《二十岁人》的诗集——这诗集,时隔多年以后,又收入他的另一部诗集《徐迟诗选》。略翻了翻,也看不出什么好来。于诗,我本就是全外行,看不懂也是常有的事。倒是序言里的一句话,大意是出本诗集不容易,为了多印一些诗,又能降低成本,用全部不分行的形式来印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本诗集确实就是这么印的——尽管诗歌不分行,依我看,怎么看怎么别扭。 这和我之前收藏的一封信札里所看到的徐迟,是一致的。 那封信,关乎《江南小镇》的出版事宜。“书稿全部是电脑打印的。用电脑创作长篇小说,我是第一个。” 这老头,敢为天下先,且为自己的“敢为天下先”而自得。 (二) 让我喜欢上徐迟的,是他的另一封信札。 信封上的字迹,大大小小,一任天真——什么名利,什么地位,什么阅历,似全以放下,复归于婴儿。我喜欢这字。每回见,不看内容,就先心生欢喜。 何况,内容也好。 起首就是,“他们笑着说:'徐迟,何为将信发表了。’”劈空而来,没有任何征兆,但又是那么自自然然,仿佛这信就该是这么写才对。 “复信之未发而为记者掠去,至少你在复信写完后给记者看见了你我的两封信。以信示人,窃以为不必,但未知是否?”“复信因示人而至10月26日始看到,投递时间未免长了,将近四个月之久。”似嗔非嗔,仿佛他面对的不是文坛上小有名气的作家,而是淘气,时常犯点小错的孩子。 孩子沉不住气是可以理解的。但也不能说“你的散文得散文之最”啊,这把一众大家往哪搁呢?至于“宴集”抑或“宴会”什么的,说是错字,无非应个景凑个数而已,显然无关宏旨。 真正不满的,是“复信全未答复我的所希望于你的重头作品。”并在“此事何为、郭风和舒婷都应郑重考虑”下特意加了着重号。“我已过73岁,正在74中行走,也还考虑此生之重头作品,尚不愿让姚吉诃德专美于前。鲧居,素描,喁语,皆不足道也。”既是夫子自道,又寄托者着对后辈作家的厚望。——果然,不久之后的1989年,他就开始用电脑写作长篇自传《江南小镇》,并于1993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该书因为诗人方行托张抗抗代为寻觅,张久觅不得,最后总算得之于冯亦代、黄宗英处,张抗抗就此事写了《寻找徐迟》而声名大噪——这是后话。 “望再来信,但勿将私话外传为要。”嘻,凡事不可一而再,再而三也。 我喜欢这封信,喜欢写这信的徐迟。 (三) 时隔数月之后,这“前信”也被我机缘凑巧得着了。 很多时候,不得不信,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信皱巴巴的,应该是多人传阅的结果。 信中原句果然作“你的散文,得散文之旨,散文之趣”,果然有“但认为,你也可以考虑,结构一些大一些的重头作品”的话。 信中且提及夫人陈松去年(按,指1985年)元月十五日病逝之事。“已经一周年了,没有必要再悲伤了,存殁本是自然规律。我已经适应了。心中留一点哀伤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徐迟似乎是豁达的。 (四) 夫人陈松去世后,晚年的徐迟曾与陈彬彬(电影演员白灵的生母)再婚,但其后不久双方因不和而离婚。 1996年12月12日12时,徐迟因患抑郁症而在武汉同济医院6楼跳楼自杀,用震动全国的方式告别了这个世界。 他写的诗,报告文学,长篇小说,还有他的信,尚留人间。 ——公历2012年岁末写于乡间之冬日暖阳下,因有些资料不在身边,恐有误记——但日后再改也就是了。 |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