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成功是一种习惯

听岩松的观点,品岩松的态度,读他最真实的想法!

岩松白说

白岩松

央视主持人,主持《新闻周刊》、《感动中国》、《新闻1+1》等节目,著有《痛并快乐着》、《幸福了吗》、《白说》等书籍,2012年创办东西联大。

东西联大不过是非主流的试验田,

但一定会影响主流

所有非主流的存在就在于对主流有一定的影响,所谓的“东西联大”不过是非主流的试验田。一开始叫“新闻私塾”,后来觉得不妥,教育本为社会公器,怎么可以叫私塾?满打满算,等我70岁会培养260个毕业生,这是我送给这个社会的礼物。当你开始去教育活生生的学生时,你在意的不仅仅只是职业的成功,十年、二十年后再去评价,现在最重要的是做你该做的事情。

非主流一定会影响主流,很多老师会在东西联大看到某些闪光的优点。有优点,就会向主流渗透,或者改变,这是我的用意之一。创办这样的学校,正涉及今天的主题。它一定来自于我的不满意,如果我对现行新闻教育都满意的话,我干这事干吗?我从本科毕业后,再不读研究生和博士,因为我觉得浪费时间。为了不浪费时间就要改变,就要思考我们的教育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我之所以办东西联大,原因是:

第一,最主要的原因,我既要上像今天这样面对几百人的大课,有其他教师还有很多同学,谁的名字我都叫不上,我不知道你们是谁,你们有什么特质?我无法像一个园林工人,为你们修枝、剪裁,打造属于你们自己的“形”。这样的大课要有,一年一次。但更要有小课,我要知道你是谁。每年11个人,我同时带着22个人,他们各自的不同点被我看到,我就去修、去剪、去推动等等,大和小要有很好的结合。

第二,在新闻教育的课堂中,坦白说,我们的课程设置过于功利的专业化。作为新闻最看中的很多东西,在你们的本科教育中不够,比如说历史、人性、很多更前沿的心理研究。学新闻的人如果不了解历史,新闻是没法干的。可我们现在的课堂设置上历史太少。到了研究生阶段,假如你本科不是新闻系的,就更麻烦,生米和夹生饭,很多该补的东西没有。

新闻归根到底是“人性课”,如果不对“人和人性”有透彻了解,很难做新闻。做新闻不就是对社会人心的观察?社会心理是什么样?传播心理是什么样?我觉得这是第二个不足,我要在我的联大里补养这些东西,在我的联大毕业生里,对过去一百年的中国和世界,要比在座的绝大多数了解得太多。

第三,我必须坦白,现今中国大学生不读书,原因在于老师都不太读书。我曾给我联大的学生开过一个玩笑,我说我怎么觉得你们是高中毕业直接就上了研究生。我这句话的含义是“我认为大学该有的阅读书目是零”,很残忍,“零”。问你们自己,比如说屋子里600人,大部分读字在手机上读的,真正系统读书,是否有呢?而英国大学一年级开始,文科每学期一定有七天的“读书周”:这七天没有任何课,几个老师为学生开书目,学生把这些书在一周内全部读完,然后考试。在美国的耶鲁和哈佛,研究生(文科)的一年阅读的书在200本左右。

大学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

你是知识的提供者,还是智慧的提供者?

很多的同学就会有异议,不读书怎么了,我每天都在读各种有内容的文字,互联网这么发达,还像你们老土一样去拿着纸质书读?别以为我不了解各位,各位玩手机的时间,男生每天超过170分钟,女生超过130分钟,绝大多数的时间是游戏,社交,打发无聊时光,然后了解很多资讯,不排除这里也偶有阅读。问题就出现了,现在的大学生每天被手机占的时间越多,碎片化读书,使你们越来越一样,而不是不一样。请让旁观者做一个观察,你们现在了解的东西那么多,但我跟每个人打交道时都特别无趣,因为你们都在同一个资讯平台,获取同样的资讯,几乎跟同等智商的人打交道,提升你们的人不在你们的朋友圈里。

所以我非常警觉一件事,对于现在的大学校园来说:把知识当成智慧,把读字当成阅读。可真实状况是:知识不等于智慧,天天聊天不等于谈心,朋友圈很大不意味着你有朋友。回到一个关键问题,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所有的教育,尤其大学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在内,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你是知识的提供者,还是智慧的提供者?你如果是知识的提供者,死路一条。过去由于资讯不够发达,阅读有门槛,我1985年到北京,那时谁有一个首都图书馆的阅览证,相当于前些年谁有一个高尔夫会员卡。别说首都图书馆的阅览证,连有一个广播学院图书阅览证都很难。那时谁掌握知识,谁居高临下,谁给你传道授业解惑。

如今呢?互联网搭的最大的“台”就是“知识共享的台”,想了解知识,百度、谷歌OK了,所有大学老师都面临一个挑战,如果讲知识,你在这儿刚讲到“三”,下面百度“八”了。你还按部就班给大家讲知识,我认为前途无望。这是从老师的层面来说:挑战出现了。

从同学自己的角度来说,知识获取太容易,你把获取知识等同于获取智慧,其实两者差距巨大。

台湾有一个著名学者陈鼓应,是我非常欣赏的一个学者,他做老子和庄子的注释,我认为是最牛的,今年80高龄。三月份时,我们爷俩聊天,老爷子很着急,说,真得跟现在的年轻人说啊!百度谷歌让现代年轻人获取知识非常容易,使他们产生一个错觉,他们认为拥有知识就拥有智慧。他说现代人的特质是“多识少智”。知识很多,智慧很少。很多古人是“少识多智”,他们不知道地球是圆的,不知道的东西多了,逼迫他们看向内心和仰望星空,可我们都低头看屏幕了。“多识少智”和“多智少识”的区别巨大,在座各位都是精英,自以为也当然是,可在我看来,你们越来越同质化,非常相似。曾经有联大学生问我,白老师你教我们最痛苦是什么时候?我说是你们交第一次作业时,我痛不欲生, 11个人的作业,北大、清华、传媒大学,一样;空话、套话、大话满天飞。都只会评论不会叙事,形容词太多、名词太少,西方的文字构成显著,简练的言语表达几乎不会,文字不呼吸、不思考,全是我们,没有我。当你作为一个老师,看到现在年轻人呈现越来越一样的特质后,忧虑非常大。各位为什么一样?前面讲了,因为你们在同一资讯平台上,进行同样碎片化的阅读,跟同等智商的人交流。朋友圈都是兴趣相投的人,基本水平一致。这叫互相喜爱,互相推荐,水平一致。

我跟一朋友聊天,在美国,聚合类网站几乎没有前途,没有做大的。什么叫聚合类网站?不直接点名了,我们现在做的很多聚合类APP,X条X点等类似这样的东西,在美国是不可能的。第一,美国有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绝不可能转引别人内容,偷东西把自己做上市了。第二,美国人非常警觉“投我所好”,这意味着“我不进步”。你们没有意识到,现在互联网都在投你所好吗?你在淘宝上,搜寻一个东西,未来一个礼拜淘宝就给你推荐这类东西。你在某聚合类网站上点了资讯,他就不断给你推荐这种资讯。我不知道为什么中国人现在不警觉,连北大、清华、传媒大学的都不警觉,还觉得这是为我提供的服务。表面上看你是受益者,其实你是受害者,你在成为快消费链条中逐渐降低自己水准的人,正在走向平庸和与众相同。

我觉得人不管到了哪个年龄,尤其像各位正在求学的年龄的时候,要和比你高的人相处。而你们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你们在于你们在和于你们相同的人相处。每天光怪陆离看各种资讯,可你们每个人看的都一样,我觉得现在年轻人97%是雷同的。雷同有什么不好吗?我只提醒大家一点,在这个世界上,人的收入和不可替代性成正比的,你越不可替代,你的收入越高,你越可替代,你的收入越低,而且没有和这个社会、和人生谈判的条件。什么人不可替代?独特、不同的人,才不可替代。

所以,我要强调的是:不能只是知识,更要向智慧的方向挺进。只有深度的阅读,由知识体系的基础水平向智慧的层面发展,你才可能成为不同的人。我经常告诉我的学生,你们要适应别扭,要喜欢不喜欢。我经常提醒自己,不爱看的书也一定把头十页看完,因为我不爱看的很多书,意味着对我是新鲜的领域,是全新的房间,它可能就会给我补养。我喜欢看的东西其实是我拥有的。

没有阅读,

就不可能向智慧的领域靠近

为什么要读书?图书跟互联网的一个很大区别在于——现存的图书通过了多道关卡的筛选,经过了时间的大浪淘沙,它们要比我们的平均日常交往水准高。可是现在大家习惯平视,那你就跟你的朋友圈混吧。我不用朋友圈,首先因为我诚实,撒不了谎,我只要上了微信,每天都有人问我:“白老师你有微信吗?加一个”,我没法跟人说没有。 第二,朋友圈里的内容都是心灵鸡汤,我这岁数还是算了;第三,朋友圈是获取资讯的来源,我是做新闻的,能没有资讯来源吗?第四,现在朋友圈里最大比例的东西,也就是你们朋友圈里的朋友,每天都在通过微信告诉你,他每天怎么活着呢。中午吃的啥,晚上吃的啥,去哪儿了,这朵花漂亮,最近下雪了……我连我自己怎么活着弄不明白,我关心别人怎么活着干嘛?我觉得我们跟过去一个时代很大的区别在于:现代人天天在聊天,从不谈心。聊天是一个浅层次的逗闷子,打发无聊的方式。

木心说过一句话:一个年轻人的成长,一定要经历两件事。第一要谈一场或成功或失败,但都轰轰烈烈的恋爱;第二就是和老人聊天。我每年暑假或寒假时会安排联大的同学做一个作业:去研究自己的家庭。我不需要他们研究到很久以前,只需研究到他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是怎么汇到他们的家庭中。不只一次有学生讲这个作业的过程中热泪盈眶、嚎啕痛哭,不做这个作业,他们不会知道他们这个家族走了那么远才汇合到一起。

我认同木心的这句话,谈一场轰轰烈烈或成功或失败的恋爱极其重要,甚至失败的更重要,有时候是失败的轰轰烈烈的恋爱更让你知道你真正要什么?和老人聊天,更重要的是跟书中一个又一个显赫的名字聊天。当我奔40岁时,要重估人生价值的时候,心中有十万个为什么和一系列困惑,我遇到《道德经》,它拯救了我,读的时候觉得自己真傻,可又觉得恰如其时,因为要是年轻时看《道德经》的话可能就路过了。你会发现,原来老祖宗早就那么聪明地把一切写好,写在了五千字里,然后笑咪咪看着一代又一代人撞南墙,就是不提供纱布。一个儿子对父亲最终了解,是在父亲即将过世的时候。那时儿子会明白原来父亲对你说的话几乎都是对的,虽然年轻时都觉得那些话是“神经病”。一代代人都是这样,所以要学会跟老人聊天,学会读书。有的时候读书是这样,不是每本书每一瞬间都在提升你,这种提升完全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有时候一个小细节突然打动了你,有时候不知道哪句话就在那处一直等你,你没去没遇到,你就撞南墙,你要去你遇到了,就少走很多弯路。

80年代的时候由于资源匮乏,大家对书目、阅读等等,有一个如饥似渴的状态,现在资源过剩了,人们反而不读了。可是我要告诉各位,好书太多了!不可思议的多!我每个月都给我的学生开书单,我最高兴的,同时我又是最悲哀的,不只一届学生不只一个人,最后给我的毕业留言是:“白老师,谢谢你让我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可我能帮几个人?你们会错过多少好书?有很多年轻人读完一本书,惊为天作,其实它日常停留在你生活中,但你从来不去触碰!所以,没有阅读,就不可能向智慧的领域靠近,就不可能让比你高的人引领你,就不可能接触到前辈们凝练的思想精华。

要让自己养成

探索同样的问题不同回答的习惯

我认为我们目前的大学教育最后归结起来需要解决几个问题:不读书的问题怎么办?学生越来越一样的问题怎么办?大家都停留在找出第一个答案就结束了的问题怎么办?

长期以来,大家都是好学生,好学生意味着寻找答案的速度比其他人快。这就更麻烦了,你们是第一答案的长期坚持者——任何一个问题出现,一得出答案你们就开始想别的了。但是请注意!第一个答案是所有好学生都知道的答案,它不意味着你不同,这个世界上最牛的人是放弃第一答案,去找第二和第三个答案的人。

我经常为招人参加面试,那些给予一样答案的人,经常是被路过的,他们连留下印象的可能都没有,但是提供不同答案的人会很有趣。比如昨天郭台铭咋演讲中说“互联网+”是一个错误用法,应该是“+互联网”。他认为互联网是翅膀,能让传统的东西飞的越来越高,传统是根基,应该在先,然后再“+互联网”。我们顺着国家的“互联网+”概念来讲,但郭台铭反过来讲,我也觉得很有道理,就这一个小改变,他的演讲开始与众不同。

做新闻也如此。我每天最大的挑战是,人家都说了,轮到我该说什么了?我这儿不是新闻首发,我是做新闻评论的,新闻评论意味着这个新闻炒一天了,但我反而觉得这点让我感觉最幸福和幸运。因为新闻已经炒一天了,这时候如果你说的不一样,你才站在了大家的肩膀上,要做寻找第二个答案和第三个答案的人。我真感谢我的新闻同行,每天都过了那么多个小时,还能提供很多空白地带给我。但交出第二个和第三个答案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习惯,我习惯了不立即交出第一答案,人人容易想到的答案我不会去说。当你长期地阅读,逼迫自己改变思维方式,它会变成一种习惯,而不是素质。我们阅读的目的,就是要让自己养成探索同样的问题不同回答的习惯。创新不是凭空诞生的,而是建立在对大量已知事实的掌握基础上,能够提出不一样的东西。我们很多人总认为创新是天马行空,可你不了解已有的东西,又拿什么创新?

我所讲的这些内容,只要能对你们有一些启示,或者听后想做出一点改变,我觉得都算收获。最重要的是开始阅读,只有阅读不会坑你,不管走多远,不管全世界都跟你背过身去,书和音乐都不会,它们始终会陪伴你。

上个礼拜我读了一本极棒的书《李光耀谈世界和中国》,里头有很多老人才能有的智慧。我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准确的词形容戈尔巴乔夫,结果李光耀用一句话就说清楚了:“戈尔巴乔夫带着整个苏联一猛子扎到深水区,结果发现自己不会游泳。”你看你们听到这句话都乐了,但你们自己没有读到它,成为像我这样的图书二道贩子、三道贩子多无趣,书中的经典其实是很多的。

最后用李光耀的一句话结束,他说“当今世界是平的,互联网时代意味着所有的资源包括人才资源都可以全球配置,也意味着天然的保护伞全部消失,现代社会中的个人将面临比以往更加残酷的竞争。”对吗?当你申请深圳的一个岗位,原来你的竞争对手可能只局限在深圳,但现在你可能面临全世界的竞争者。未来的竞争将越来越残酷,因为所有的资源和智慧都是全球配置的,而知识成了基础体系。如果你拿一个研究生毕业证,可你在学校得到的绝大多数是知识,那这张文凭是没有用的,只有智慧和思维方式才有用,因为只有智慧和思维方式才会演变成你成功的习惯!套用商学院经常讲的一句话,成功它是一种习惯。我同意这个鸡汤,成功就来自于你日常思维的习惯!

来源:白岩松在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的演讲

(0)

相关推荐

  • 孩子:我为什么要读书?央视名嘴白岩松给出的答案,值得家长借鉴

    很多孩子都会问自己的父母,"我为什么要读书".因为年龄太小,他们时常觉得读书是无用的,又苦又累还看不到收获. 而父母的回答往往是"读书可以改变命运"." ...

  • 白岩松:幸福是什么?

    我常常迷惑于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大多数的人,在大多数的时候都不快乐?" 有人说:"你生在了一个有幸的时代,知道自己如何做选择,你是一个有效能的人,但是你可能不快乐.&q ...

  • 觉醒者(三十三)

    ①没有人可以真正模仿别人,所有的模仿只是形式和皮毛. 喜欢模仿说明我们没有找到自己. 每个人的个性都是独特的,创造力都是本来就有的,根本不需要羡慕别人,模仿别人. 如果你勇敢地做自己,走自己的路,说自 ...

  • 成功是一种习惯

     一.珍视时间的价值 现代企业应该按小时给员工付酬更为合适,而不用采用年薪制.按小时取酬的人比那些按月甚至按年取酬的人来讲,可能更能感觉到时间的分分秒秒的价值 没有任何东西比事前的计划能促使你把时间更 ...

  • 职业交易员的修炼:成功的交易是一种习惯(深度长文、耐心品味)

    制定交易计划 如果你疏于计划,就是在计划失败!赢利交易者和亏损交易者几乎在所有方面都一样,两者之间的分水岭,就是赢利交易者除其他技术外,还有一份交易计划. 赢利交易者面对的是市场.竞争对手.还有自己. ...

  • 做成功一件事,至少需要这8种习惯

    成功的人在做成一件事之后,不管是大事小事,他们都会镇定自若地向前迈进. 文/印象笔记.公众号:印象笔记(ID:yxbj100). 1. 不要做Plan B 如果没有Plan B,你就会竭尽全力把手头的 ...

  • 成功的期货交易是一种习惯(深度好文、耐心品味)

    点击加载图片 今天买明天就涨停,今天卖一会就跌停.是痴心妄想的投机行为.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个时候,淡定从容一点,别急功近利,踏踏实实学一些干货,可能要比去市 ...

  • 成功的期货交易是一种习惯(深度好文、耐心品味)

    今天买明天就涨停,今天卖一会就跌停.是痴心妄想的投机行为.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个时候,淡定从容一点,别急功近利,踏踏实实学一些干货,可能要比去市场火中取栗更有 ...

  • 成功的交易是一种习惯

    (一)成功的交易者绝不幻想 高手不做自己看不懂的走势,从来不会勉强自己做单,没有十足的把握不会出手.因为是高手,看得懂的走势多,所以老是赚钱.而低手老是在一知半解下急于入场,甚至有点影子就急于加码以扩 ...

  • 成功的期货交易是一种习惯!

    今天买明天就涨停,是痴心妄想的投机行为.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个时候,淡定从容一点,别急功近利,踏踏实实学一些干货,可能要比去市场火中取栗更有意义. 成功是一种 ...

  • 早读:让开心与微笑,成为一种习惯

    百草园书店 阅读是最美的姿态,每天清晨百草园用美文.声音.故事和你说早安.一家人文书店,相伴读者二十年. 2081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文 | 四月百合 · 主播 | 六哥 · 摄影 | 风信子 · 编 ...

  • 广龙堂分享篇——让开心形成一种习惯

    每日一句: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人之心事,多欲则忧,寡欲则乐.人之心气,多欲则馁,寡欲则刚. 让开心形成一种习惯 1.首先要承认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