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只读一本书 · 雪国之境与虚无之美

生命本是徒劳,我偏要怒放的生命

太宰治的一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让不少年轻人把它作为提升格调的口头禅,殊不知在日本,还有另外一位能被称作“抑郁之王”的作家——川端康成。他在《雪国》里文字描述的有多么梦幻,那主人公之间的爱恋,就显得有多么悲凉。

在东京人岛村的眼里,生命本是徒劳。赶鸟节不过是孩子们徒劳的嬉戏,就像飞蛾在铺席上徒劳地挣扎。虚无主义认为,世界和人类的存在没有意义,无论是目的、真相和本质价值,都不可理解。

《雪国》的主人公岛村,就是这么一个在虚无主义的泥沼里,彷徨、迷茫、挣扎的人。对看透了人生无意义的岛村来说,他并未因为虚无而否定一切。虽然美好的事物都因其本质变得虚幻了起来,但虚幻的形态,在岛村看来也是一种魅力。只是这种魅力,还没有强大到能帮岛村消除虚无所带来的哀愁感觉的程度。

于是,岛村就成了这样一个矛盾的人,他一边干着明知毫无用处的工作,没有干劲,得过且过;一边又把这种工作当成一种自嘲的、撒娇的乐趣,幻想着从中能产生他的梦幻世界。既被虚无所带来的无限哀愁所困扰,又被虚无的魅力所吸引,不仅缺乏全力反抗虚无的勇气,也缺乏和虚无一刀两断的决心,岛村因此呈现出了我们所看到的消沉、纠结、犹豫的形象。

当岛村遇到驹子时,他自然认为驹子的人生同样是虚无的。驹子对城市的向往,她所恪守的婚约,卖身让未婚夫疗养,这一切都是徒劳。甚至连对未来的憧憬,对岛村的迷恋,这些在岛村看来,也都因为徒劳而显得可悲和哀愁。

岛村以旁观者的视角俯视着雪国的一切,不仅从空间上俯视,也从时间上俯视。驹子的挚爱之情不能像一件绉纱一样,留下实在的痕迹,纵然穿衣用的绉纱在工艺品中算是寿命最短的,但只要保管得当,五十年或更早的绉纱照样穿在身上不褪色。而人的这种依依之情,却没有绉纱寿命长。

悲观的岛村看到在驹子身上迸发出的奔放的热情,觉得格外可怜。的确,想到鲜活的生命终将万劫不复地毁灭,任谁也会悲叹动容。但是驹子对待生活,却是完全不同的姿态。她有着一股明知徒劳偏偏为之的倔强。但岛村逐渐发现,他在驹子身上看到的东西,似乎在一阵一阵地冲击着他虚无的观念。

一直以来,困扰岛村的虚无背后的原因,是死亡带来的生命时长的局限,所导致的的人生一切事情的无意义。在叶子死亡的那一刻,岛村看到的,是失去了生命反而显得自由,生命通过变形得到了延续,生和死之间不再那么泾渭分明。如果生死界线真的变得模糊,那困扰岛村的虚无,或许将不复存在。

没有主线和支线,没有起承转合,故事普通地像是流水账,出场人物只有寥寥数个,人物形象也不甚丰满。很多评论把川端康成的文字特点总结为“物哀美”,想来确实有许多唯美的景象,也能品出些淡淡的哀伤来,但除此之外,《雪国》还有哪些亮点,竟然能被连村上春树都拿不到的诺贝尔文学奖青睐?似乎就说不上来了。最多有些朦朦胧胧的情愫若隐若现,萦绕在脑海中,飘来荡去,却难以言表。

《雪国》
作者: 川端康成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译者: 叶渭渠 / 唐月梅
定价: CNY 32.00
ISBN: 9787544265591
(0)

相关推荐

  • 雪落寒潭

    (朗读者:赵朋) 想写写<雪国>,待到下笔,已是经年.非因研究者甚众,而是思绪难清. <雪国>是川端康成创作的第一部中篇小说,是为其摘得诺奖的代表作之一.文中那处处体现的物哀思 ...

  • 【假书评】胡乱看了些书

    其实不晓得要写些什么,只是想写而已. 有了这样的蓄势就很好,总会出来个东西的,而这个东西的模糊里多少有了点浪漫与期待. 放假了,想想都觉得幸福,幸福得尽可虚度.时间将不再是囚禁我的笼,我的世界将不再被 ...

  • 从《雪国》人物塑造及创作手法,探讨川端康成笔下的“虚无主义”

    导读:1968年,69岁的川端康成凭借<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作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继泰戈尔之后,成为第二个踏上这一文学神坛的亚洲人.在他的这三部代表作 ...

  • 五二零,镜花水月般的相遇

    我来了,要取代你,姐姐 阿赫玛托娃(俄罗斯) 我来了,要取代你,姐姐, 在高窜的林中篝火旁. 你的头发花白,视力 下降,泪眼矇眬. 你已不再记得鸟儿的歌声, 你也不会发现星星和闪电. 早已不再听见铃鼓 ...

  • 《雪国》:事物越悲越美,越美越悲

    <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借助这部作品,他获得了196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此书是川端康成的唯美主义经典之作,在对人生的虚无.洁净之美和悲哀之美的表述方面达到了艺术的巅峰,堪称日本 ...

  • 每周只读一本书 · 忠于自己的欲望有没有错?

    白色体系下的黑暗 说起文学小说的巅峰,你会想到哪些?<百年孤独><人间失格>还是<活着>?如果说起医学小说的巅峰,或许大家都会不约而同的想到<白色巨塔> ...

  • 每周只读一本书 · 成长,就是与自己的一场博弈

    对友谊最大的误解,就是认为它是万能的 卡夫卡曾说好书会像是刀子插入你的心脏,<追风筝的人>就是这样一本书,故事里的主人公因为对朋友的背叛而深深自责,但后来终于在直面内心的脆弱和自私中获得了 ...

  • 每周只读一本书 · 释放始于接受

    拥抱不完美的自己,相信未来的可能 之前看到比尔盖茨推荐书单里面有一本<拥抱可能>,作者埃格尔博士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之一,而她逃出来之后,利用在集中营的经验成为了一名治疗师.这是一本身 ...

  • 每周只读一本书 · 当你能对苦难开玩笑时,说明一切都过去了

    彼时此刻,人间烟火. 人的一生要怎样度过?相信每个人都有着不一样的答案,但幸福.轻松.快乐都会是每个人的追求.这看似最简单的要求,做起来却也是最难的要求的.现代人又有几个人能活的轻松愉快呢?工作压的喘 ...

  • 每周只读一本书 · 防御性悲观主义,才是落地的乐观主义

    打破墨菲定律,心态决定运势 1949年,空军工程师爱德华·墨菲对自己的一位运气不太好的同事开了句玩笑:"如果一件事有可能被做坏,让他去做就一定会更坏."没想到这句话经过传播扩散后, ...

  • 每周只读一本书 · 知更鸟是什么鸟?

    幸好,有些人还清醒着 据说,奥巴马给自己的女儿公开的送过两本书,其中一本就是<杀死一只知更鸟>.知更鸟又名反舌鸟,它不做任何坏事,只为人们歌唱.在这本书中,知更鸟指的是善良正义,但却被罪恶 ...

  • 每周只读一本书 · 如何逃离“贫穷陷阱”

    真实的苟且需要理解 中国古代有个晋惠帝.有一年发生饥荒,许多百姓活活饿死.晋惠帝听完奏报,便问:"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天下无人不说晋惠帝荒唐.然而读完<贫穷的本质 ...

  • 每周只读一本书 · 临终视角下的生活智慧

    参透了生死,看透了人生 杨绛先生在<一百岁感言>里面说"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人世间,做人实在是够苦".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越长大你就越会发现,原来自己是如此的渺小,少年的时 ...

  • 每周只读一本书 · 如果你穿越到中世纪,可能几天都活不下去

    人心深处,教堂巍峨 有这么一部出版于1989年的长篇历史小说,霸占图书畅销榜长达300周,这本书在美国的论坛上收割了57万条5星好评,在出版18年后又被奥普拉读书俱乐部选中,至今畅销不衰,这部小说便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