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写作中核心概念的“展开”
郑桂华
【聚焦】
议论能力是高三写作训练的重点技能。应该说,经过高一、高二两年的读写训练,多数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写作议论文的能力,如提出一个明确的观点,并能围绕这一观点进行论证。实际上,不少学生的作文看上去篇幅不短,段落也不少,但文字缺少说服力,文章的逻辑性不强。
分析下来,这些学生的议论文,常常一味地在核心概念上作重复,给人干巴巴的说教或喋喋不休的叫喊的感觉,不仅显得材料贫乏、缺乏表现力,更为严重的是,同一个概念反复过多,很容易限制甚至固化作者的思路,使议论停留在单一、狭窄的层面,难以深入下去。也有的学生喜欢围绕核心概念来设计分论点,让文章中几个主要段落开头的句子构成一组排比句,例如一篇《生命是什么》的作文,有几段是这样写的:
生命是一种赐予,宇宙中只有地球上存在生命……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
生命是一种过程,生命之箭一去不回头……所以我们应好好把握每一段生命。
生命是一种传递,是父母传递给我们的……所以我们要把生命传递下去。
这类文章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文采斐然,但细读却觉得平庸。作者虽然用了不同的比喻,但表达的却是同一个意思:生命是宝贵的,应该珍惜生命。若从训练想象力的角度看,这种写法尚有可取之处,要说表达独到的情感和思想就谈不上了。
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是,教学生把文章中的核心概念作适当展开。什么是文章的核心概念?一篇文章的主要观点中往往有一两个词语对全文的思路起统领作用,这一两个词语就是文章的“核心概念”。例如《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中的“自信力”,《谈骨气》中的“骨气”。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一文中紧扣核心概念做文章:先澄清中国人早就失去“自信力”了的谬说,再阐明的确有一些中国人由“他信力”发展到“自欺力”,最后提出中国人的“自信力”之所在。文章层层推进,逻辑严密。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指导学生对文章中的核心概念作有效展开,如采用下定义、作诠释、进行比较和类比等不同方法,使核心概念的内涵一步步明晰起来,丰富起来,学生就比较容易写出有说服力的议论文。
下面的教学片段,就是借助对一篇学生习作的分析,指导学生如何展开议论文的核心概念,提高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实验】
议论文核心概念展开的路径
言一平
这是一节高三议论文写作讲评课,讲评的是4月初合肥市第二次模拟考试的作文。这节课有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请学生给两篇作文打分:《为爱留一方净土》《小爱拼凑大爱》。通过比较,发现《为爱留一方净土》虽然有好观点,但作者却没有将这一观点有效展开,只能得39分;而《小爱拼凑大爱》的观点比较普通,却得53分(满分为60分),主要原因就是作者能够将观点通过一些技巧和策略展开论证,体现了较高的说服力。
第二个环节:研读习作《小爱拼凑大爱》,寻找展开核心概念的窍门,提高议论能力。
第三个环节:统计习作《为爱留一方净土》中对“爱”和“净土”这两个核心概念展开的次数与方式,找出不足,以小组为单位,运用学到的方法,选择其中一段进行修改。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作文作分析,反思自己在展开核心概念方面做得如何,然后针对问题进行修改。
下面呈现的是第二个教学环节。
师:《小爱拼凑大爱》,从文章题目中可以看出核心概念是——
生:“小爱”。
师:还有——
生:“大爱”。
师:好!我们把标题中的这两个词语用红颜色圈一下。注意,看一下这篇文章在开始两段,有没有非常明确表达“小爱”和“大爱”这两个概念的词句呢?
PPT展示习作第一段文字:
“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能做的不过是为他们送上一件袄子的温暖。这样,我就能感受到手心间人性的温暖。”这是青岛微尘小组成员的一句话。他用朴实的行动道出一个真理:小爱拼凑出的是一份大爱。
师:从这段表述中,你觉得一看就是“小爱”的是哪个词语?
生:“普通人”。
师:(板书:普通人)更直接的是什么?
生:“一件袄子的温暖”。
师:(板书:一件袄子的温暖)。第一段中跟“小爱”有关的表述还有没有?
生:“微尘小组”。
师:“微尘小组”,一看就有什么特点啊?
生:小。
师:不管“微尘小组”做了哪些事情,总归都是“小爱”。(板书:微尘小组)还有没有?
生:“朴实的行动”。
师:(板书:朴实的行动),不是惊天动地的,也往往与“小”相连。(在“普通人”“一件袄子的温暖”“微尘小组和朴实的行动”上方板书:小爱)那么有没有跟“大爱”有关的呢?
生:“人性的温暖”。
师:(板书:人性的温暖)。好,大家再来看第二段、第三段。(指板书:“大爱”和“小爱”)用两种颜色的笔圈画出类似这些表达的词语,或者用两种符号也可以。
PPT展示习作第二、三段:
美国留学生的薯条是对弱者朴素的关怀,但他体现的是人性的悲悯之心;撑伞的小姑娘的坚持是对弱者单纯的关切,但她撑起的是暴雨中浇不灭的爱心。大爱、道德、最美等等不是以山的姿态从天而降的,而是像溪流般汇聚而出的。
为他人送薯条和撑伞无疑都是小爱,但小爱中蕴含的却是大爱。哲学上有一句名言“量变引起质变”,古语也说“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还记得四川大地震后有一个小女孩为灾区人民祈福,用512个纸片拼出了一幅中国地图;还记得一帮幼儿园的小朋友,每人捐了几毛钱。但正是由这一道道的小溪汇聚成海洋,最后完成了抗震救灾的壮举。如今,展望映秀小镇,一座座房屋在青山掩映、绿水环绕下整齐安静地排列着,谁敢说这不是来自当年的点滴小爱?所以说小爱虽然如沙子般渺小,但其中蕴含的人性光辉是不可改变的。那是人类的本性,本性使我们用小爱构筑起人间大爱。
(学生阅读、圈画,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总结。
与“小爱”有关的表述:“留学生的薯条”“朴素的关怀”“撑伞的小姑娘的坚持”“单纯的关切”“溪流般的”;与“大爱”有关的表述:“人性的悲悯”“暴雨中浇不灭的爱心”“山的姿态”“最美”“道德”等。
师:接下来我们要做一个思考。(指板书)看这位同学多聪明啊,比如他写“大爱”,有的直接用“大爱”这个关键词,看到没有?(在板书“大爱”下画线)这两段中有三处。那么,作者主要是用什么手段来表示核心概念的呢?
生:重复关键词。
师:(板书:1.重复关键词)这个办法当然最简单,但是不能老用。老用有点像祥林嫂,是吧?说来说去就是“大爱”“小爱”“大爱”“小爱”,看了好烦哦。(生笑)还有什么方法?
生:具体。
师:(板书:2.具体)怎么个“具体”法呢?(学生小声讨论)
师:谁来说说看?后边倒数第三排的女孩子。来,说说看!
生:写具体的事情。如“送薯条”“撑伞”。
师:这些都是什么?(在提到的关键词下方画线)
生:事例。
师:(板书:事例)或者是一些事例中的——
生:细节。
师:对,用具体的事例、细节(板书:细节)来替换核心概念——“大爱”。除了用细节替换,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比喻。
师:(板书:比喻)例如,(指板书)“溪流般的”是不是比喻?还有“山的姿态”肯定是“比喻”啊!(在“山的姿态”和“溪流般的小爱”下方画波浪线)还有别的方式吗?(指板书)大家看,“朴素的关怀”“单纯的关切”“人性的悲悯之心”“人性的温暖”这样的表述,属于什么方式呢?
生:(低声)抽象化。
师:抽象化?
生:(低声)下定义。
师:下定义好像还不是最准确,有点意思了,也就是对核心概念进行——
生:诠释。
师:诠释,我觉得“诠释”比“下定义”好。(板书:诠释)你们都不做笔记啊,既不画也不记?(学生迅速拿出笔记本记录)
师:诠释某一个词的内涵时,大体接近就行,可以不很严谨。这是什么?(在板书“道德”“最美”下方做三角记号)在这篇文章里,它们跟“大爱”是什么关系?
生:近义词。
师:近义词?这里算是近义的表达,我们不叫近义词啊(板书:近义表达)。我们看,办法很多吧。这样展开来写,就使单调、刻板的核心概念的内涵丰富了,文章的层次感自然也就增强了。
【策略】
上面的这则教学片段有一个十分鲜明的特点,即围绕论题中的核心概念做文章。从这篇习作本身来看,学生用一些语言表达手段将核心概念展开,使单薄的材料变得丰富起来,也让原本直白的观点显得富有层次,大大提高了这篇议论文的说服力;从教学的角度看,教师发现了这篇习作在阐释、演绎核心概念方面的突出特点,并紧扣这一点来设计教学内容,实施写作教学,把原本可能空泛的写作要求化为具体可循的教学活动,把写作教学落到了实处。
国内对议论文的要求有几个方面,中心明确突出、论证合乎逻辑、材料丰富和语言有文采。美国SAT对短文写作主要从“观点与论证”“组织结构”“措辞”“句式”和“文法”等五个方面进行评价,这与我们国内对高考作文的评价取向基本一致。不过,多数学生感觉,“观点明确”“中心突出”和“材料丰富”等要求过于空泛,所以教师的职责就是,通过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把相对空泛的要求具体化,让学生觉得这些要求具体可感、训练时具有可操作性。
其实,考察一些优秀的议论文就会发现,文章的“中心”“思路”“材料”,都与文章中的核心概念有着密切关系,例如鲁迅《拿来主义》,“拿来”无疑是这篇杂文的“核心概念”,鲁迅对“拿来”的处理,具有两个特点:一是表述“拿来”的手段丰富多样——“挂国画”“送枪炮”“继承大宅子”,令人目不暇接;二是围绕“拿来”做文章——“以前送去、送来的都不管用”“我们应该拿来”“什么是拿来”“应该怎样拿来”,一层层推进,逻辑性很强。
以此推论,让学生充分认识核心概念在议论文中的价值,知道运用核心概念学会一些表述的策略,对提高议论文的写作水平无疑有实实在在的帮助。具体的写作策略如下。
策略一:清晰界定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往往是用一个词或词组来表示,如《小爱拼凑大爱》的“大爱”,《登上山头看风景》的“风景”,《该放手时需放手》的“放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规矩”。这些词语有的本身就存在多重含义,而在不同的学科、人群、语境中,人们对同一个概念的理解也存在许多差异。但是,在一篇议论文中,一个概念一般只能表达一个确切的含义。因此,在议论文写作中,先要对核心概念作必要的界定。界定时,应注意区别概念之间的关系:
1.概念的本义和引申义、深层意义。如《有话好好说》里的“话”,本义是日常生活中说的话语,但在这个题目中,它表示的是“意见”,往往是“不同意见”甚至是冲突性言语。因此,在行文中,就需要把这层意思明确出来。
2.概念的具象性意义和抽象性的比喻义、象征义。如《必须跨过这道坎》里的“坎”,原指一种土埂,后来比喻为道路上的障碍,议论文中一般象征人在成长道路上遇到的艰难之处。类似的概念还有“门”“窗”“镜子”“路标”“界碑”“方向盘”“天平”“锁”“钥匙”。行文中,一般从具象意义开始,通过概念界定转到比喻义或象征义。
3.概念的通常意义和新解。如“不求甚解”一词,通常情况下形容不好钻研、浅尝辄止的读书习惯,但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把这一概念的通常意思一下子颠覆过来,赋予它很多积极意义,如浏览式的读书也很重要,有的书不必全解,读书也未必需要那么多功利心。文章的价值和新意,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概念的界定。这种“新解”式的概念界定,用来写翻案性或商榷性的议论文最容易得到好评,不过,操作中也容易出现失误,因此一般应慎重。
4.概念的误解和正解。如何对待未来文化,每个时代几乎都存在误区。鲁迅的《拿来主义》在概念界定时做了不少文章,把在对外交往方面很多似是而非的观念和做法,如从不知的“闭关主义”、不问结果的“送去主义”、一厢情愿的“礼尚往来”,到后患无穷的“被送来”,一一做了解剖和否定,在否定“误解”的过程中有力地竖起了“拿来主义”“有勇气、有辨别、有创新”这一正解。
5.模糊意义与具体的意义。有时候,作文题目中的核心概念比较模糊,如“方与圆”“忙”,似乎有很多阐释角度,但又常常让人无从下手。针对这样的核心概念,有效的做法就是把它具体化,也可以叫“排除杂念、定于一统”。如2005年上海卷优秀作文《杂——多元、包容、多角度》的第一段:
“'杂’常常和杂乱、繁杂同生,在人们心中就是'杂七杂八’'七上八下’'脏、乱、差’。我倒不这样认为。可曾听说'杂学’一词?杂,既然能提到学问的高度,可见杂也有杂的妙处。”
其实,概念界定的主要目的,就是将核心概念从众多可能意义中剥离出来,并赋予它只有在本文语境下才成立的特定意义。上面所说的引申义、深层意义、象征义、比喻义、新解、正确的意义、具体的意义,就是界定以后凸显出来的,一般就是议论文的中心,通常情况下也是文章新颖和深刻之所在。
策略二:界定核心概念的方法
1.下定义、作诠释、对比等。其中最直接的做法就是用下定义的方式将核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界定。《李特—布朗英文写作手册》中也明确指出:“一定要给重要的抽象术语下定义,通常在论点陈述句中或就在论点陈述句的下一句下定义。”{1}常用句式为:
(1)根据某某的定义,A就是a。
(2)某某曾指出,A就是a。
下定义就是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属性进行概括,如“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人是社会性动物”。下定义是认识和把握事物最直接的也是最准确的方式。但是对中学生来说,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肯定是否知道文中核心概念的准确内涵,此时,可以不必硬用下定义的方法去界定一个事物的概念,而只需写出自己对这一概念独特的理解就可以了,这种方式就是“阐释”。常用的句式有:
(1)我认为,A应该具有C、D等特点。
(2)在我的心目中,A应该是E、F的样子。
(3)我理解,A应该具有X、Y等作用。
2.类比或作比较。类比就是具体事例中的隐含信息代表难以言说的概念;作比较就是区分与核心概念相似、相近概念的异与同,或者用相对、相反的概念来与核心概念进行对比,达到不直接说也能使人理解的目的。两种方法的基本句式如下:
(1)在某时某地,曾经发生过某事件,这就是A的证明。
(2)在某某事件中,我们看到的是……
(3)提起A,很多人都会联想到ɑ1、ɑ2,其实,A更应该是ɑ。
(4)有人认为A是V,但V与A显然有区别。
当然,界定核心概念的方法还有很多。不过,在一篇中学生的议论文中,只使用一种方法界定就可以,并不是多多益善。
策略三:转换核心概念的表达方式
议论文中的核心概念十分重要,因此,我们常常看到一个核心概念会在一篇议论文中反复出现,这种表达方式对文章的主线、主旨起到强调作用。古人认为,好文章中的主要概念或观点应做到“一篇之中三致意”,也是这个意思。
分析上述课例,我们可以从学生的习作中总结出转换核心概念的一些方法。
1.用具体事例阐释核心概念。课例中习作的开头:“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能做的不过是为他们送上一件袄子的温暖……”显然,这样写比直接解释什么是“小爱拼凑大爱”更具体,表达效果更好。
2.用具体的物品、场景比喻核心概念。为了表示“小爱”,作者举出“美国留学生送薯条”“撑伞的小姑娘”“溪流般的”“纸片地图”等物品或场景,虽然所写的事情场面都不大,物品价值也不高,但轻灵中透出温暖,非常恰当地替代“小爱”。
3.用同义词、近义词替代核心概念。为了表示“大爱”的内涵,又不重复,作者先后用了“人性的温暖”“人性的悲悯之心”“赈灾的壮举”“人性的光辉”等不同的表述,而没有直接使用“大”或“爱”这两个词语。这些表述与大爱的精神实质有一定的共性,可以看作是“大爱”的同义词或近义词。
从上文教学片段中对所举例子的分析可以看出:一篇观点普通的文章,若是核心概念界定得好,能使中心更加突出;若是核心概念表述得好,能大大提高文章的表现力和说服力。当然,关于核心概念的要求和写作策略还有一些,譬如:以核心概念为主轴组织文章结构,处理好核心概念和一般概念的关系,使核心概念的内涵在文章前后保持一致等。总之,在议论文写作中不只是围绕核心概念做文章,在与写作有关的许多点上,如果我们把具体的问题抓住,把教学过程展开,都能够使写作教学变得“更有意义”。
{1}【英】拉姆齐·福勒、简·阿伦编著《李特-布朗英文写作手册》第165页,田剪秋、刘瑾、张敏译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原载《中学语文教学》2014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