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浪们曾有过的涛声,后浪不会懂

美人佳丽姐总是喊着让我写村里的趣事,我知道她不过想多听一些我家那些鸡飞狗跳的事儿。我说故乡都回不去了,还能找到什么村里的趣事。
其实,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但故乡回不去了这是真的。

1

城市化早就瓦解了乡村,越变越小的家庭结构也瓦解了家族文化。
以前我年轻的姑姑们可以穿着和城里姑娘们一样的花裙子在家里跳迪斯科,城乡之间普通人的生活品质大致相当。现在,“后浪”们更愿意直接去城里看霓虹闪烁。
舞池并非人人能进得去。
以前人们以为,努力奋斗的目标是能吃饱吃好,工作是为了生活。谁曾想到,留给后浪们的工作可能是满怀焦虑望不到头的“996”,甚至通宵达旦,还美其名曰是“为了梦想”。
因为前浪们已经发现,生活越来越只剩下工作了。
这多像卓别林电影里讽刺工业革命的场景呀。曾经我们在政治课堂上可是拿来作为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在学习,现在竟然又在近百年后的今天上演了现实版。

2

本来很羡慕城里人的我妈,应该是上了年纪,现在一点都不向往都市,并总想拉我们姐弟在身边。这让我不时产生怀疑:
到底是谁曾经喊着祖宗让我们姐弟滚的越远越好的?
她越是表现出那么一点温柔,我就越是对以前的事记得清楚。用我爸的话,我们那是“巴金的《家》”,我那时不懂巴金的家咋了,一问,他再来一句,“矛盾的综合体”。我就更糊涂了,谁懂啥是个矛盾呀。他能这么说可能是有一点文化吧。
我们家乱套了,别人家也是一样。全村最文明的一家有三个孩子,女人们闲聊天的时候都特别感概:
这三个孩子是怎么投胎的,每天都这么安静,不是在看书就是在自己玩,哪怕三个一起玩也静悄悄的,给他们当妈得多大福分!
因此我们在挨骂挨打的时候那家的三个孩子就是学习典范。
直到有一天那家老二头破血流进医院了,大家才知道原来那三个孩子也打架,动起手来也不分轻重。
原来,生气时揪我弟头发的我是多么的温柔仁厚。

3

鸡飞狗跳是过去的常态,到了现在才开始觉得难得。家里那么精彩热闹,社会那么活力,还不是因为孩子多。
在那个泥土气息浓厚的村里,到处都是少年,大家土匪进村一样呼啦啦跑来,呼啦啦又无影无踪,只剩下厚厚的尘土飞扬在村头巷尾,那才是真后浪。
我奶奶以前经常叫喊,生了一堆孩子每天断各种官司,脑浆子都快被喝干了。现在老了,孩子们好吃好喝想着她,幸福的老太太都有向天再借500年的心了。
可如今去哪儿找那么多无忧无虑的青少年呢?村里只剩下养老,县城的KTV也成了中老年的主场,即便是大城市,除了学校门口,也很少见十几岁的孩子们成群结队了。年轻人们在哪儿呢?
哦,在地铁默默刷手机,在写字楼埋头搬砖。他们安静极了,别说打闹了,甚至连话都不想说了。
我都有点怀念那鸡飞狗跳的过去了,尽管动不动因为打架被我妈追着狠揍,尽管家里吵成了一锅粥,但那多有烟火气呀。

4

“家里一个孩子太少,再生一个才不孤单。”我妈说。我也这样认为。
但无数像我们这样的人就是不想生孩子了。
所以,尽管后浪的规模越来越小,但浪花们,还是要奔涌哦。愿你们更自由、更无所畏惧

上一篇爱看《请回答1988》和爱看《权力的游戏》毫不冲突

我是村头小芳

只说我们村里的事

也可能是胡言乱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