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商--广州十三行

粤商--广州十三行

编 者:小 宁

很多年前,我就对粤商的传奇经历有着很大的兴趣。这次广州之行,我们订了一个特别的计划,到“十三行路”和当年的英法租界地“沙面岛”走一走,去体味一下当年中国“一口通商”广州外贸的繁荣。

中国近现代的三大商帮:

伴随着封建社会几百年商品经济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商品行业繁杂和数量增多,商人队伍日渐壮大,竞争日益激烈。

封建社会统治者,向来推行重本抑末的政策,在社会阶层的排序“士、农、工、商”中,商是屈尊末位。对于商人而言,国家没有明文的法律保护,而民间又对商人冠以“奸商”的歧视。因此,在那样的年代,商人利用他们天然的乡里、宗族关系联系起来,互相支持,和衷共济,商帮正是在这一特定的经济、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

商帮在规避商人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的同时,更可以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量保护自己,于是商帮既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又是市场价格的制定者和左右者。

粤商与徽商、晋商,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中国三大商帮”。广义上的粤商包括潮州帮(潮商)、广州帮、客家帮;狭义的粤商指广州帮。

粤商的辉煌时期,还是在近、现代。在近代,由于外国经济势力的侵入,以及中国缓慢地迈开近现代步伐,晋商、徽商等因为固守传统而日渐式微。

广州十三行在粤商中的地位:

在清朝,粤商可分为牙商、盐商、铁商、米商、糖商、丝绸商、陶瓷商、典当商、药商等。其中以牙商最为著名。

所谓牙商,原指在城乡市场中,为买卖双方做说和交易,从中抽取佣金的中间商人,故称“牙人”。清朝时期,随着牙人大大增加,形成了一个专门的行当,称为牙行。著名的广州十三行商人,就是经营对外进出口贸易的牙行商人。

1715年,英国人首先在十三行内建立商馆,随后法国、丹麦、瑞典、美国等相继在广州设立商馆。

1751年,清政府撤闽海关、浙海关和江海关,实施了一种特殊的保商制度,规定外国番商“只允许在广州收泊,与十三行承保贸易”。意即外国商船到岸,必须以中国商行做保商。外国购买的国货或销售的洋货,进入内陆都必须经过十三行,这意味着行商们实际垄断了中国的外贸市场。

当时以黄浦村港口为内港,以葡人租居的澳门为外港,清政府开通了广州经澳门至欧洲、美洲、澳洲的七条航线。一口通商持续了85年。在这期间,广州十三行,一直是中国的外贸特区。

钱庄林立的十三洋行,对早期广州荔湾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产生过推波助澜的巨猛影响。当时在十三行附近,形成了一个买卖兴旺的大市场,特别以今天的广州下九路一带最为繁荣。

清末民初,十三行像一面招财进宝的风水招牌,使西关成为旧广州城的主要商业区,顺理成章地充任了广州金融业、饮食业、南北药材业、百货业和酸枝家具业等的主要集中地和商贸大本营。

粤商十三行的发展,是一段特殊的历史,昭示着中国近代商业贸易的辉煌,以十三行为代表的粤商精神,形成了广府文化的核心,至今深深影响着开放的广州,开放的中国。

最富有欧陆风情的沙面岛:

沙面岛位于广州市区西面、珠江白鹅潭畔,面积仅0.3平方公里,四面环水、绿树成荫。 在新中国成立前,沙面曾经长期被英、法等国占为租界,因此这里的建筑多为西式建筑,原英国、法国领事馆等都矗立在这小岛上。

沙面岛在鸦片战争后曾被割让给英法列强,岛上还有一个美丽的公园。这里有着与广州其他地方不同的氛围和生活节奏,由于岛上实行交通管制,因此岛上没有交通拥阻。像某些欧洲的小城一样,这里的路边有许多家咖啡馆、餐店及酒吧……

今天,这里古树林立,岛内150多栋欧陆古建筑各具特色,凸现当年欧陆建筑巴洛克式及新古典式的风格,在这幽静的小岛上,既渗透着怡人浪漫的欧陆情怀,亦饱含了历史文化的观赏价值。

沙面岛是广州市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1997年底,国务院将沙面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区。

步行走完沙面岛已近黄昏,我们在十三行街上等待着夜幕降临,准备在离开广州前的最后一晚,将美丽的珠江夜景留存在我们“广州行”的记忆中......

珠江是我国四大河流之一,发源于云南省马雄山,流经云南、贵州等六省,三条支流经广州流入南中国海。

当年珠江上商船、货船穿梭不息,广州外国商馆沙面岛前,洋船云积,商贾齐聚......

珠江夜晚美景可媲美香港维多利亚港,其景色迷人,碧水潋艳,华灯闪烁,犹如七色明珠镶嵌十里珠江......

再见了,美丽的广州,你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勤劳的人民、优良的传统,使你赢得了“中国通向世界南大门”的美誉。你的魅力无穷,你的影响力深远、广大,必将赢得更多的国人、外国游客们前来观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