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五十)永不言败 燕王继续南征
济南城下受挫后,紧接着就是东昌惨败。
燕王知道,如果不能打一场翻身仗,自己军队的士气,将会受到无法估量的损伤。
造反一年多时间了,燕军还被困在北平为中心的一隅之地无法走出。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政府军的资源,也对燕军拥有辗压性的优势。
现在的燕军,除了组织结构,作战意志之外,与政府军都毫无比拼的地方。如果事实证明,燕军的组织结构、作战意志,也不能与政府军相比,那燕军还玩什么呢?仅这个事实,恐怕就会让燕军渐渐走向崩盘的。
战争中,野战最检验军队的组织结构、作战意志。
乌合之众,人数再多,也无法抵抗正规军的冲击,原因就是乌合之众的组织结构、作战意志几乎就是零。乌合之众在野战之中,不要说打仗了,自己吓自己,也有可能引起大溃败。
燕王必须得让自己的军队,从野战的失败阴影中走出来。
走出这种阴影,才能让大家看到胜利的希望。
此时,政府军最大的漏洞就是,它的军事主力,分为真定、济南两大集团军。
从理论上,盛庸有权统帅这两大集团军,但是,这只是从理论上,实际上,两大集团军的地位是对等的。
坐镇真定的统帅,名叫平安,小字保儿。
平保儿是朱元璋最著名的养子之一。
朱元璋的养子,在历史书中,大都也就是张三李四一样的存在。虽然说,他们肯定都是高级军政长官,但是在历史书中,通常也就是字缝中能留个名字。
朱元璋的养子,真正称得上史书留名的人,只有沐英、平保儿。
沐英在朱元璋时代,已功成名就,注定史书留名了。
平保儿如果早死几年,在史书上,肯定也就是张三李四一样的存在着。毕竟,一个军级将领,想在史书上留下大名,那和抓住大奖没有区别。
但是,平保儿活到了建文帝上位之时,而且在李景隆溃败时,表现极尽优秀,于是终于成为与盛庸相提并论的,两大军界新星。
平保儿是朱元璋的养子,曾协助朱元璋打天下,此时已年过花甲。
相对而言,盛庸无论资历上、地位上,都不能与平保儿相比。
仅这个原因,盛庸就缺乏统帅平保儿的实力;更主要的是,小皇帝也会加强他们的这种对等关系。
类似的设置,其实就是因为害怕前方将帅失控。
两大集团军并立,彼此就会互相制约,谁也无法形成挑战中央政府的势力。
否则,一枝独大,而且还由凶悍绝伦,又敢揽权、任事的大哥统率。对中央政府一个不满意,突然玩起横来,那可就坏事了。
但是这种布局,它会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两大集团军,在协同作战时,多少会出现延时的现象。
在这种背景下,只要燕王玩的比较巧妙,就有机会打完一个,再打另一个。
他们两个人,在协作时出现延时现象,几乎无法避免的。
因为说来说去,他们两个人,各代表一个集团军,在谁应该承担最大的牺牲,谁应该享受最多的资源时,就会存在微妙的摩擦、竞争。
这种问题,在燕军那里是不存在的,至少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比如,燕王手下有A、B两大集团军。
在协同作战时,A军感觉自己会承受巨大的牺牲,而B军却是站在可以轻轻松松摘桃子的位置。你说A军敢在行动中延迟半拍,以尽量减少自己的牺牲吗?估计是不敢的。因为,燕王一声令下,你敢这样玩,你就是不想活了。
但是,盛庸、平安之间,难免会被这种问题所困扰。
比如,盛庸布置好了战略行动,不管是出于盛庸的私心,还是出于平保儿的误会。只要平保儿感觉,这种战略格局,就是自己承受最大的牺牲,而盛庸轻轻松摘桃子,平保儿就难免会在行动中慢半拍子。
我们很难说,他们两个人私心太重。而是因为他们代表着自己手下的十多万、二十多万小弟。就算他们不计较这种利益得失,他们手上的小弟,也会计较啊。
我以前一再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基于统帅的位置上,他真心说,不会在意什么牺牲不牺牲的,尤其是政府军的统帅,只要让他一战封神,需要牺牲十万、二十万小弟,你觉得有几个统帅会犹豫?我估计没有一个会犹豫。
因为处于他们的位置上,什么十万、二十万小弟牺牲,那就是一个数字。问题是,他们的小弟,会这样想吗?当他们这样做事的时候,你说他的小弟,会积极配合吗?
从这层意义上,除非盛庸拥有事实上的军事全权。我是说,可以决定平保儿集团军的人事任命;否则他想让平保儿协助自己时,就难免会出现延时的现象。
毕竟,在许多时候,早到战场一两天,与晚到战场一两天,承受的牺牲,可能获得的利益,那就是天差地别的。
你早到一两天,可能就得你啃硬骨头,而对方吃肥肉;你晚到一两天,就是对方把硬骨头啃掉,你过来吃肥肉。
更主要的是,早来一会儿、晚来一会儿,如果最后只是靠中央政府在千里之外定夺谁是谁非,估计是没有结果的。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强求平保儿完全听命于盛庸,多少是不现实的。
因为类似的原因。
随后的夹河之战,战场就在真定、济南之间进行的。
但是,整个战争,就是盛庸和燕王单挑。
3月21日,交战双方都已到达夹河。
3月22日、23日,双方展开两场大战。这两场战争,进行的非常惨烈,最后以盛庸失败告终。
据说,在战争进行到最高潮的阶段时,双方打得难解难分,又突然刮过一阵神风,几向正好对着政府军,于是燕王趁势猛攻,政府军突然溃败。
在整个战争期间,驻扎在真定城的平保儿集团军,一直也未到达过战场。
盛庸失败后,依然还想构驻防线,不让燕王退出战场。换而言之,他还希望和驻扎在真定的平保儿,联手重创燕军。
但是,很不幸,驻扎在真定的平保儿,依然没有率军过来。
于是,3月25日,盛庸再度大败。
为什么平保儿的军事行动,会这样迟缓呢?
在平保儿写给中央政府的报告中,自然有众多的、合情合理的解释。但是就我理解,还是因为两大集团军之间,存在谁承担牺牲,谁来摘桃子的问题;或是谁来啃硬骨头、谁来吃肥肉的问题。
现在,盛庸与燕军打了两场硬仗,平保儿是不该出战呢?似乎是应该出战了,而且是必须得出战了。
毕竟,盛庸与燕王作战时,平保儿一直没有到达指定战场,即使有一千个理由,它也不是个事啊。现在,平保儿再任由燕军退回北平,怎么向中央政府解释?
关键是,从情理上,燕军与驻扎在济南的集团军,连战三场,早已疲惫不堪了。平保儿此时出手,就等于下山摘桃子了。
在这种背景下,燕王又通过一系情报战,让平保儿感觉,燕军此时已极度疲惫了。
于是在3月9日,平保儿终于和燕军开战了。当天,只是小战。
第二天,也就是3月10日,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大战。这一战,平保儿虽然失败了,但是燕王也得承认,这是生平罕见的对手;也是起兵以来,最惨烈的硬仗。
这场战争结束时,燕王的帅旗上,密密麻麻的都是羽箭。
这个事实大约可以证明,燕王当时的处境有多凶险,而战争进行的多惨烈。
所以,战争结束后,燕王就把这面战旗,放到了军事博物馆。总而言之,他希望后代铭记创业之艰难。
据说,顾成,也就是朱元璋的贴身侍卫说,他打了一辈子仗,也从来都没有见过这样惨烈的战争。
燕王为什么会取得这场胜利呢?
因为燕王的帅旗上,密密麻麻的全是羽箭;所以人们更有理由相信,小皇帝出征前,就是嘱咐大家千万不可让他背负杀叔的罪名;关键是前方的将士,还无条件的服从这道命令,否则,就不是燕王的帅旗上,而是燕王的身体上全是羽箭了。
燕王为什么会取得这场胜利。
因为,在关键时候,又突然刮起一股神秘的、而且对燕军有利的大风。
类似的内容,我还是前面的观点。
它只是为了证明燕王可以得天下,就是言于某种不可言说的神秘力量。
否则,小皇帝怎么会颁布那样弱智的命令呢?否则,前方将士怎么可能无条件的执行这种弱智的命令呢?否则,怎么可能接二连三的出现神秘的大风呢?
不管怎么说,接连两场大胜仗,让燕军终于从失败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但是,燕王还是坐困北平城为中心的一隅之地;始终无法真正打开局面。
随后,双方又断断续续的打了大半年。转眼就到了1401年底。
战争实打实的算,也进行了2年5个月。
但是,燕王还被困在北平城为中心的一隅之地。
战争这样续续下去,何时是个头呢?
新的一年到来,姚广孝协助燕王制订了一个大胆的战略。那就是越过真定、济南,千里大跃进,直接把南京中央政府打崩了再说。
这真是一个大胆之极的战略!
长驱进入,越过真定、济南50万大军。
一路直奔南京城而去,后勤怎么保障?后方怎么保障?杀到江淮后,需要水师作战,这个问题又怎么解决?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 饮马长江 千里大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