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手机成了杀人机器
(朗读者:赵朋)
飞速变化,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有的如白驹过隙,有的如昙花一现。有的却如远方的一颗星,不管看得见还是看不见,就站在远方陪伴着我们。
飞速发展的科技也是。它改善了我们的生活,甚至改变了我们某些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生存状态。
当洗衣机走进家庭,它解放了我们,尤其是女人的双手,搓衣板让人们有了陌生感。当高铁走向我们,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短……原来不敢想象的一些事情,因为科技的快速发展而己经成为现实,己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甚至是缺不了、离不开的一部分,比如手机。
而伴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伴随着研制和经销者的精心策划,手机有了智能、有了温度,她(他)成了侍宠而娇的人类的“大众情人”,并快速的独罢天下。
手机,不再是单纯接打电话的工具。
它可以跟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朋友视频聊天;它可以阅读新闻、欣赏小说、玩游戏、看电影;它可以网上购物、充值、付费、理财,甚至可以控制家里的空调、冰箱、灯具、空气净化器……
伴随着手机功能菟丝子般的扩张,有人或半调侃或半预言地说,手机将大幅度降低偷盗者的数量,手机将会使纸版书成为读物中的收藏品,人类的生活很快会进入半现实半虚拟的状态。这一如智能妻子或丈夫,想想是不是令人有些恐惧呢?
手机的多功能、智能化,已经和当今人们的精神与物质世界紧紧地嫁接在了一起。
我们可以三五天离开亲人,可以十天半个月离开朋友,但拥有手机的人有几个人能说我一天可以不用手机呢?
手机,正在以它不可替代的功能粘在拥有者的手上。
手机,正在以它不可替代的趣味挤占拥有者的时间。
手机,正在以它不可抗拒的魔力左右拥有者的灵魂。
手机,正在以它不可摆脱的妖媚控制拥有者的生命……
虽然,这些状态并不是全部发生在每一个拥有手机的人的身上,而我们身边抑或间接的信息告诉我们,这些状态的存在与发生已经是大概率的事情。
无论生活还是泥土,蒙蒙细雨才渗透得更深。
许多老年人不满意,孩子们十天半个月的回来一趟,不是抱着手机聊天就是追剧,总不能静下心来和你唠唠家里的事,还得给他们做饭,你说他们回来干啥!
许多中年人不满意,我们家那孩子就和手机亲,作业不好好写,学学摸摸想玩手机里的游戏,把手机要过来就耍气、折腾,可玩起来连饭都顾不上吃!
许多孩子也不满意,大人们不让我们玩手机,可他们天天拿着手机不撒手,也不知看什么聊什么,一会自己莫名其妙地笑,一会又不知啥原因地唉声叹气!
手机能不侍宠而娇吗?
更可怕的是,人们因为手机的原因,无意中“制造”了过多的不该发生的事故甚至悲剧。
高速路上,一位年轻的妇女驾驶汽车时接电话,电话的那端可能是找她坐在后座上的妈妈,就在这位年轻的妇女用右手将手机递给她母亲时,微微的转身无意中左手带动了方向盘,汽车瞬间冲向了路中间的隔离带,被掀起的隔离带的横护铁瞬间穿透汽车刺在母亲的胸膛,这位母亲当场死亡。
因为“专注”手机而造成的悲剧更是不再鲜见。
发生在某市城市中心区的一个恶性交通事故,从监控摄像头拍下的画面可以看到,一位穿长裙子的女子横过道路时,一直在看手中的手机,既使有车辆通过,她的眼睛仍然在手机上,险情终于落在了她的身上,一辆疾驶的轿车将她撞倒,路遇的人没人去救她,她又被后面来的车从身上碾了过去。一个年轻的生命,就在这手机的专注中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手机有错吗?
而当有温度有情感的手机深深地镶进我们的生活,甚至出现了人们所说的手机控,我们当中那些手不离机、机不离手的“受控者”,面对人为的、手机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是该自律式的地适当的疏远手机呢。当然,这很难,一如戒烟。每一个吸烟者明明知道吸烟的危害,却也是烟不离手。
其实,手机并不是非要粘在我们手上,我们也并不是离不开手机。
我的一位朋友给我讲了一段他曾“离开手机”的日子。那是他去上海,出门时他习惯地问妻子带手机了吗,妻子说带了。到了机场安检时他向妻子要手机,妻子告诉他带了自己的手机。他笑着说,没有手机的前三天难过得抓耳挠腮,因为手机的铃声和妻子的一样。她手机一响,手就潜意识地去奔那手机。但是,过了第三天就好多了,手机离身的日子很清静。
我用手机写的这篇文章、讲的这些故事,并不是让你我离开手机,而是在生活中有意识地正确的使用手机的功能,有意识地自觉的限制手机的无止境的渗透,尤其是在某些应该专注的事情上,放弃对手机的不切时机的专注,防止不该发生的事故甚至悲剧的上演与发生。
手机是工具。使用手机,目的是方便生活,享受科技发展的恩惠,而不是让它左右我们的灵魂和眼睛,间接性地成为杀人的武器。但是,谁愿意拉远与“大众情人”的距离呢。
我没有危言耸听吧?
上一篇:向麦子致敬
河边柳,用生命与你一起顽强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