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中医经验集成』痛 风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引起的一组疾病。其临床上以高尿酸血症、特征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常累及肾脏为特点。本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痛风的病因1%~2%是由于酶缺陷引起的,而大多数病因尚未阐明,常伴有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动脉硬化、冠心病等;继发性可由肾脏病、血液病及药物等多种原因引起。本病以中老年及男性较多见,可有家族史。本病一般属中医学“痹证”、“历节病”、“白虎病”、“痛风”等范畴。
(一)辨证论治
1.风寒湿痹
(l)主症风邪偏盛则关节游走窜痛,寒邪偏盛则关节剧痛,痛有定处,湿邪偏盛则肢体关节重着疼痛,肌肤麻木,均有关节疼痛,伸屈不利,得热则舒,遇寒加重,阴雨天更甚;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紧或濡缓。
(2)处方桂枝、白术、熟附子、防风、独活各10g,白芍、地龙各12g,麻黄、炙甘草各6g,鸡血藤20g,桑枝、木瓜各15g.
(3)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2.湿热痹阻
(1)主症起病急骤,关节红肿热痛,痛不可遏,发热、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2)处方苍术、黄柏、牛膝、赤小豆各1 5g,防己、杏仁、蚕砂、连翘、山栀各12g,滑石30g,薏苡仁20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3.痰瘀痹阻
(1)主症 日久不愈,反复发作,关节疼痛时轻时重,关节肿大,甚至强直畸形,皮下有痛风结节;舌淡体胖或有瘀斑,舌苔白腻,脉细涩。
(2)处方熟地30g,鹿角胶(烊化)、白芥子、麻黄各10g,肉桂、炮姜、甘草各6g,鸡血藤20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4.气血亏虚
(1)主症久痹不愈,骨节酸痛,时轻时重,而以屈伸时为甚,或筋肉时有惊掣或跳动,面黄少华,心跳乏力,短气,自汗,肌肉瘦削,食少,便溏;舌淡,苔白或无苔,脉象濡弱或细微。
(2)处方防风40g,苍术、黄芪、当归各30g,党参、熟地各15g,熟附子10g,水蛭粉(冲)、胎盘粉(冲)各6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二)名医经验
1.奚九一诊治经验
(1)痛风急性期辨治患者多表现为第一跖趾关节或踝关节局部红肿热痛,拒按,行走困难,不畏风,或头痛,或发热,口渴,小便浑浊,大便偏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辨为湿热浊瘀之邪痹阻关节,以标急为主,治当利湿化瘀泄浊,通络止痛治其标。常用药土茯苓50g,萆薢、马鞭草、虎杖各20g,薏苡仁、益母草各30g,豨莶草、秦皮、威灵仙各15g,延胡索、川牛膝各10g.本期治疗奚老主张急则先去邪,认为邪盛则疾病发展,邪留一日则正伤一日,急性期治疗合理与否,对疾病发展和预后起决定作用。
(2)痛风间歇期辨治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经中药内服外治,局部关节红肿热痛消退,关节活动正常,化验检查仅有血尿酸增高,舌暗淡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濡滑或沉缓。奚老认为,此期热邪已退,痰瘀胶结未除,以及湿邪黏滞不能骤祛,形成的痰瘀湿交阻、脾肾两虚之证。治宜健脾护肾,化瘀降浊治其本。方药用生黄芪20g,苍术、白术各12g,生薏苡仁、金钱草、丹参、玉米须各30g,熟地、红花、半夏各10g,积雪草、萆薢各15g.奚老指出,此期如果不治疗,可使痛风反复发作,日久耳轮、关节局部痛风石形成,关节受损,甚至肾功能损伤。
(3)急性期巧用外治痛风急性期,局部关节红肿热痛,痛剧不能行走,内外并治,有利症状消除,病情改善。方用《医宗金鉴》的金黄散加三黄膏适量调成糊状,外敷患处。每天换药,直至红肿热痛消退。一般2—3次即有明显效果。如有皮肤瘙痒、皮疹等不适,停敷即可消退。
(4)辨证用药心得奚老认为,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辨证治疗除遵循分期施治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①现代医学认为痛风性关节炎是因嘌呤代谢紊乱而引起血尿酸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引起的,所以在辨证施治时,注意结合现代研究,选择有降低血尿酸的药物,如土茯苓、萆薢、秦皮有增强尿酸排泄作用,可达到事半功倍效果。②尿酸盐结晶沉积关节,引起关节炎,沉积在肾可发生肾结石,应注意化石利尿药物的应用,如金钱草、积雪草、玉米须等。另外,必须强调的是,防治痛风饮食调理极为重要,应限制膏粱厚味、忌酒、咖啡、海鲜、动物内脏及酸性食物,饮食宜清淡,多饮水,碱化尿液,以增强尿酸浊毒的排泄。
2.姜良铎诊治经验
(l)排泄浊毒,打通人体排毒管道姜教授认为,痛风病属于中医学的“白虎历节”,以关节肿大变形以至僵硬不得屈伸为特点,其发病主要因于以下几点:或禀赋不足,或调摄不慎,嗜欲无节,过食膏粱厚味,导致脾胃功能紊乱,积湿生热生毒,滞留血中,不得泄利。初期未甚,可不发病,然积渐日久,愈滞愈甚,或偶逢外邪,气血闭阻,突发骨节剧痛,或痰瘀胶结,渍浸关节以致僵肿畸形,或有湿浊蕴热,流注下焦,可见石淋、尿血。浊毒久稽,中焦失司,下焦失化,上焦失宣而成关格。凡此种种,皆浊毒瘀滞为殃,故治疗上当以排泄浊毒,打通人体的排毒管道为法。姜教授治疗时采用萆薢、蚕砂、猪苓、茯苓为主药清化湿热、浊毒,辅以虎杖清热解毒,乳香、没药活血化瘀止痛,路路通以开闭通络。
(2)灵活辨证,调整人体状态姜教授认为,痛风发病与人体不同状态特点相结合可以演化出具有多种不同个体特点的表现,在治疗上应针对不同病程、不同症状、不同偏重、或实或虚的个体特点,进行总体原则上的个体化辨证施治。在排泻浊毒的基础上,针对个体特点辅以利湿、清热、化瘀、消痰、清肝、养阴、益气等诸法。如本病初期以浊毒湿邪蕴阻关节,局部红肿热痛,关节不可屈伸多见,治法以泻浊排毒为主,以萆薢、蚕砂、猪苓、茯苓为君药;兼见湿邪重浊,舌苔厚腻,肢身困重,泛泛欲呕者,加用土茯苓、苍术、薏苡仁;兼有湿热之邪壅滞三焦,舌红苔黄厚腻,口腻甜不欲饮,纳呆腹胀者,加以滑石、虎杖、黄柏、知母以清泄湿热、通利三焦;兼有瘀血内停,症见舌质紫暗有瘀点或瘀斑,脉细涩,局部疼痛剧烈,固定不移,皮色紫红色暗者,加以制乳没、路路通、泽兰、丹参之属以通络活血、
化瘀止痛;兼有痰浊内盛,症见喉中痰鸣,时有气短,胸胁胀满不舒,泛恶欲呕,舌苔白腻,脉滑者,佐以象贝母、炒杏仁、制半夏、牛蒡子以清化痰浊、利湿通经;兼有腑气不通,胃气不降,症见便干、使出不畅,纳呆不欲食,呃逆暖气,腹胀不舒,舌苔黄厚者,加以瓜蒌、虎杖、酒大黄以通腑降气、泻下排浊;若兼有外感之象,症见关节疼痛伴有咽痛、咽痒,口干恶寒,周身疼痛不舒者,多加连翘、忍冬藤、炙麻黄等以疏风解表、清热解毒。日久关节症状反复发作,正气耗伤,并可有气短、乏力,腰脊酸软,口干不欲饮,腹胀纳呆,大便溏薄不化,肢体肿胀困重,舌淡暗苔少脉细的脾肾虚水湿内停之象,治疗当加以扶正之品,如杜仲、巴戟天、黄芪、石斛等;如见肝气失于疏泄、肾虚兼有肝旺之象,症见肝区隐痛不舒,伴口苦咽干,泛酸嘈杂,腰膝酸软,舌淡少苔,常加以黄精、赤芍、白芍、麦芽、延胡索等以柔肝养阴、行气止痛;若有便秘口苦,胁痛攻撑,头晕耳鸣,急躁易怒等肝经火旺的表现,亦可加入炒山栀、生石决明、羚羊角粉、茵陈等品以清肝泻火、利湿降浊。
(3)内外合治,协同发挥作用姜教授分析本病病机主要为痰湿浊毒内阻血脉、四肢以致络脉不通,通则不痛,故治疗上除以排毒利湿的中药内服外,还配以外洗之方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常用羌活、独活、乳香、没药、红花、白芷、鸡血藤、当归、大黄等药,并常加以芒硝一味,姜教授谓其性味咸苦寒,除内服能泻下通便外,外用还可清热泻火、软坚散结。药浴后可使毛细血管扩张,促进炎性产物的吸收,加快局部组织的新陈代谢,起到消肿止痛、通络排毒的作用,更能产生直接的治疗作用。
3.胡玉灵诊治经验
(l)湿毒瘀滞为患胡老师据多年临床观察,痛风性关节炎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渐增,且多有阳性家族史,乃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老体衰、脾肾亏虚;病久耗损人体正气,损伤脾肾,脾失健运,升清降浊无权,肾乏气化,分清别浊失司,水谷不归正化,湿毒随之而生,滞留血中,终则瘀结为患,不通则痛。且此类患者多体型肥胖,嗜酒,喜食肥甘厚味,亦易导致湿毒内蕴。另外,关节发病亦多在半夜,且主要位于下肢末端,乃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之候。总之,本病病机是以湿毒瘀滞为标,肾虚为本。
(2)标本缓急,分期论治胡老师根据本病基本病机,健脾益肾治其本,清泄湿毒、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治其标,并审证权变,加减用药,多可获得浊瘀逐渐泄化,血尿酸持续下降的佳效,进而促使脏腑清浊新陈代谢功能恢复。痛风发作时,患者关节红、肿、热、痛十分明显,苔白或黄腻,脉弦滑或数而有力,主要表现为湿热内蕴。治法为清热利湿,祛风通络。方用三妙散加减。后期久痹人络,瘀血凝滞,络脉阻塞,关节肥厚、畸形、僵硬、活动渐受限制,治疗除利湿通络外,还必须佐以活血祛瘀。痛风关节炎发作后临床症状控制者应温肾阳、健脾阳、化瘀通络以治其本。基本方为苍术、黄柏、土茯苓、萆薢、赤芍、泽兰、红花、金银花、蒲公英、僵蚕、地龙、川牛膝。若关节红肿明显,伴有发热者,加生地黄、知母、虎杖等清热通络,消炎止痛,控制发作;若疼痛甚者,加延胡索、全蝎以通痹止痛;若腕
指关节疼痛者,酌加桑枝以通利关节;若痰瘀交阻,关节僵肿畸形者,则加炮山甲、僵蚕、露蜂房等破结开瘀,消痰软坚,或辅以补骨脂、肉苁蓉、骨碎补等补肾健骨,填益精髓。
(3)平素调护,尤为重要胡老师非常注重痛风患者的调护,认为止痛只能解除一时之苦,为治标之举,要减少痛风的急性发作,关键是注意合理安排生活起居。因此,预防发作应做到以下几点:①戒酒;②避免过度劳累、着凉;③虾、蟹、动物内脏含嘌呤高的食物应少食,菠菜、豆类等食物应少食;④大量饮水,促进尿酸排泄;⑤牛奶、蛋类,大部分蔬菜、水果可不限;⑥发酵的面食及放碱的粥类,因含碱性物质可促进尿酸排泄,保护肾脏,倡导食用⑦肥胖者应积极减肥,减轻体重对于预防痛风发生颇为重要。
4.李富玉诊治经验
李教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推崇毒病理论,并创立了毒病学说,遵循“解毒、排毒”的治疗原则,主张无论处于病程何期,利湿解毒泄浊法宜贯串始终。
(1)清热利湿解毒法症见关节红肿热痛明显,夜剧昼轻,关节活动受阻,伴发热烦渴、口苦而黏、大便不爽、小便黄赤,舌苔薄黄或腻,脉弦滑。此乃正气不足,湿毒浸淫,壅滞关节,阻遏气血;或湿浊化火,火性急暴,熏灼筋脉。急性发作期血尿酸常大于420μmol/L,但也有在正常范围者,多于症状缓解后才见升高。治疗多选三妙散加秦皮、土茯苓、忍冬藤、防己、丹参、赤芍等。
(2)活血化瘀解毒法症见受累关节漫肿疼痛或畸形,关节僵硬,屈伸不利,夜间痛剧,痛处不移,或胁痛胸闷,腰膝坠胀,舌苔薄白或腻、舌质暗、有瘀点或瘀斑,脉沉细或涩。此见于痛风反复发作者,为毒邪渐积,迁延日久,久病人络,内滞脏腑,化火为瘀。常选身痛逐瘀汤加减:川芎、地龙、桃仁、红花、当归、三棱、莪术、地鳖虫、香附、羌活、独活、秦艽、蒲公英、败酱草、金银花。
(3)通腑泄浊解毒法症见炎症多首发于第一跖趾关节、足趾关节,红肿热痛,伴腹胁胀满,饮食少进,呕恶痰涎,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厚腻或黄、舌质暗淡,脉弦滑。此乃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致代谢产物蓄积,痹阻气血,风寒湿诸毒邪乘虚而乱。治疗多选小承气汤加减:大黄、厚朴、枳实、土茯苓、虎杖、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当归、瓜蒌皮、木香、地龙、秦艽、桃仁、红花、郁李仁等。
(4)补肾益肝解毒法症见反复足趾疼痛肿胀,局部有压痛,关节屈伸不利。偏阴虚内热者,见局部漫肿热痛,口干咽燥,大便秘结,或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红脉数。方选知柏地黄汤加减:知母、黄柏、山茱萸、茯苓、土茯苓、山,药、女贞子、秦艽、半枝莲、露蜂房、牡丹皮、白芍、川芎、赤芍、泽泻。偏阳虚者,见畏寒肢冷,胁腹胀痛,关节僵硬,难以屈伸。方选四逆散加味:柴胡、枳实、白芍、甘草、附子、肉桂、淫羊藿、枸杞子、细辛、秦艽、威灵仙、鸡血藤、土茯苓、山慈姑、当归、红花、桑寄生、莪术等。
(5)疏肝调脾解毒法 症见关节痛而漫肿,或见关节畸形成为痛风结节,伴暖气吞酸,纳食不香,胸胁胀满,倦怠乏力,头眩目昏,舌苔薄白,脉沉弦。此多因中年形体肥胖或嗜食肥甘,加之人过中年,肝气始衰,湿浊久滞,脾虚失运,木虚不能疏土,经脉失养,外邪
内毒相互引动,循经侵犯关节,痹阻气血而成。治疗多选用柴胡疏肝散与平胃散加减:柴胡、枳壳、陈皮、香附、川芎、厚朴、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秦艽、败酱草、土茯苓、虎杖、当归、丹参等。
(6)健脾和中解毒法症见关节肿胀疼痛,屈伸受阻,或僵硬畸形,伴面色不华,乏力倦怠,不思饮食,甚则呕恶腹胀,胸脘痞塞,舌苔薄白或腻、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细或无力。此乃长期饮食不节,脾胃受损,运化无力,湿浊毒邪内停,代谢产物蓄积,痹阻气血而成。方选异功散与温胆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陈皮、枳实、半夏、竹茹、赤芍、当归、茯苓、红花、虎杖、僵蚕、败酱草、豨莶草、威灵仙、炮山甲、秦皮等。
因多数患者伴有脂代谢障碍,临证宜详察,酌加制首乌、山楂、泽泻、桑葚、女贞子、桑寄生、决明子等。在治疗过程中忌空腹饮酒,宜低蛋白、低嘌呤、低脂肪饮食;适当控制体重,有助于稳定病情,减少发作和缩短病程。
5.张吉诊治经验
(1)针灸治疗痛风本于脾肾二经 张老认为,痛风性关节炎属于足太阴脾经病,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与脾肾二经的关系密切,尤其与足太阴脾经关系最为密切,如临床上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常常出现从第一跖趾关节开始的循足太阴经的刺痛。故张老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多取脾肾二经的穴位:行间、大椎、解溪、太白、太溪、丘墟、三阴交、阴陵泉。在主穴的基础上,还要注意随症加减。如第一跖趾关节肿痛可配隐白、大都、太冲等;踝关节肿痛者加绝骨、昆仑、商丘、足三里等;膝关节肿痛加血海、犊鼻、鹤顶、梁丘等;肘关节肿痛加曲池、尺泽、少泽、手三里、合谷等;累及腕关节者加剌阳池、外关、阳溪、腕骨等。张老用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一般用泻法,每次留针30分钟,隔日1次。
(2)中药治疗重在利湿热分清化浊 张老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一般采用经验方:萆薢、瞿麦、萹蓄、酒大黄、泽泻、茯苓、猪苓、车前子、制黄芪、香附、郁金、延胡索、炙甘草。如反复发作,局部色暗,夜间痛重,瘀毒为甚者,重用酒大黄,加赤芍、牡丹皮、虎杖、鸡血藤等;肿胀明显,酒食诱发,苔厚腻,脉滑,湿毒偏重者,重用萆薢,加土茯苓、黄柏、防己等;疼痛剧烈者,加制川乌、制草乌等;痰毒为著,关节畸形、结石者,加白芥子、皂角刺、夏枯草、牡蛎等;湿甚纳呆者,加苍术、砂仁等;夹瘀,肌肤甲错者,加泽兰、丹皮、川牛膝等;局部色红灼热,舌红,脉数,热毒明显者,加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漏芦、山慈姑、白花蛇舌草等。
(三)内服效验方
1.痛风汤
(1)处方忍冬藤、土茯苓、萆薢、蒲公英各20g,当归1 5g,玄参、黄柏、牛膝、泽泻、丹皮、寻骨风各10g,甘草5g.本方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活血止痛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至疼痛热肿消失后停用。症状缓解期用土茯苓、石苇各20g,开水浸泡当茶喝;知柏地黄汤6g口服,每日2次,治疗6个月。
2.平痛汤
(1)处方麻黄6g,细辛、制川乌、制草乌、甘草各10g,生黄芪30g,当归、熟地黄、白芍、白术各12g,汉防己15g.若上肢疼痛者,加桂枝10g;下肢疼痛者,加怀牛膝12g;关节肿甚者,加白芥子10g;腰膝酸软者,加桑寄生30g.本方有温经散寒,益气养血,消肿止痛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武火煎开,文火再煎30分钟,水煎2次,每次取汁200ml,每日2次口服。
3.司爷汤
(1)处方血见飞、白三七、千金藤各15g,腹水草、豨莶草、忍冬滕、寻骨风、苍耳子、松针、懒泥巴叶各10g.局部红肿较甚者,加知母、石膏、姜黄;局部肿胀皮色不变者,加萆薢、薏苡仁、车前子;关节变形或有结节者,加炮山甲、全蝎、法夏;上肢痛加羌活、桑枝、连翘;下肢痛加独活、防己、牛膝。本方有祛风除涅,行气通络,清热化瘀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4.附红汤
(l)处方熟附子10g,桂枝、延胡索各15g,当归12g,红花、防风各9g.湿热者,加金银花、连翘、黄柏;肝肾亏虚者,加独活、寄生、杜仲;痰湿者,加滑石、薏苡仁、白芥子。本方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熟附子用开水先煎2小时,再下其他药合煎20分钟。
5.宣痹汤
(1)处方防己、连翘各12g,苡仁20g,海桐皮、滑石、桑枝、牛膝、山栀子、丹皮各15g,晚蚕砂、当归各10g.湿浊重,苔厚腻者,加苍术10g,茯苓15g;血瘀明显,局部皮肤紫暗而红,脉舌或见瘀斑者,加丹参20g,地鳖虫10g,红花8g;痛甚者,加全蝎10g,蜈蚣3条,延胡索15g.本方有清热利湿,活血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7天为1个疗程。
6.痛风散
(l)处方金钱草、海藻、生薏苡仁各30g,土茯苓、防己各20g,地龙、泽兰、苍术、白术各15g,知母、黄柏、炮山甲、川牛膝、木瓜各10g.热重者,加生石膏25g;痛甚者,加细辛3g;患病关节部位皮肤颜色暗红者,加紫草15g.本方有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对缓解期关节酸胀肿痛,皮色不红,皮温正常,步履不坚,甚者不能着硬底鞋者,以金’钱草20g,海藻10g,每日煎汤频服。
7.痛风煎
(l)处方防己、石膏、蒲公英各15g,苍术、知母、连翘、萆薢、金钱草、秦艽、川芎各10g,薏葭仁30g.,生甘草6g.红肿热痛甚者,加炒黄芩8g,制乳香、制没药各10g;关节肿甚僵硬者,加地鳖虫lOg,蜈蚣l条;上肢关节痛甚者,加桑枝15g,羌活10g;下肢关节痛甚者,加川牛膝15g。本方有清利湿热,通络消肿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早晚各服1次。
8.痛风饮
(l)处方虎杖、灯笼草、掉毛草、九空子、苍术、牛膝各15g,土茯苓、萆薢各20g,薏苡仁30g,甘草6g.热甚者,加大虎杖用量,并加黄柏、知母;湿甚者,加大萆薢、苍术用量,并加防己;肿甚者,加大灯笼草、九空子用量;痛甚者,加七叶莲;腹胀、纳差者,加马蹄香、臭参。本方有清热除湿,通络止痛之功。
(2)方法先将诸药用水浸泡30分钟后,加水至300ml,煎30分钟取汁150ml,2煎加水300ml,煎沸30分钟后取汁150ml,两煎混合,分两次温服,每日1剂,饭后1小时服,日服两次,10天为1个疗程。服药时忌饮茶。
9.痛风宁
(l)处方苍术、黄柏、防己、当归、车前子、木瓜各10g,金银花、延胡索、滑石各20g,赤芍15g,土茯苓、忍冬藤、薏苡仁各30g,炙乳香、甘草各6g.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加生石膏60g,知母15g,三棱、莪术各10g;并发肾脏尿酸结石,加金钱草30g,海金砂、石苇各10g.本方有祛风通络,清热利湿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10.神犀丹
(1)处方浓缩水牛角粉(代犀角)4g,甘草(代金汁)、黄芩、鲜石菖蒲、豆豉各10g,鲜生地25g,鲜金银花、板蓝根各30g,玄参20g,连翘、紫草各15g,天花粉12g。病兼湿热甚者,合宣痹汤加减。本方有清热解毒,凉血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2周为1个疗程6对中期关节肿胀渐消,疼痛有所缓解,皮色暗红者,宜改用凉血和营、祛风通络的药物治疗(生地、连翘、豆豉、玄参、紫草、菖蒲、当归、赤芍、丹皮、炮山甲、炙乳没、鸡血藤、地龙、僵蚕等),连用2周;对后期偶见关节酸痛,劳累时关节不适,用养血祛风、活血通络、健脾益肾之品巩固,服用2~3周。
11.痛风合剂
(1)处方苍术、羌活、独活、黄柏各10g,生薏苡仁、土茯苓各30g,制川乌、制草乌、木通各5g,金钱草、生地各15g,车前子(包煎)12g,生甘草3g.上肢关节痛甚者,加桑枝15g,姜黄lOg';下肢关节痛甚者,加川牛膝15g,木瓜10g;病情反复发作者,去桑枝,加黄芪15g,白芍、桂枝各10g;多个关节受累者,加蜈蚣1条,灵仙10g;缓解期者,去黄柏、木通,加六味地黄丸1 0粒。本方有清热利湿,消肿止痛,祛风蠲痹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12.痛风宁汤
(1)处方黄柏、苍术、茵陈、白术、云苓、苦参、桂枝、猪苓、泽泻、栀子各10g.本方有清热解毒,利尿渗湿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两次服,1周为1个疗程。
13.利湿活通汤
(1)处方土茯苓、萆薢各30g,川牛膝、苍术、黄柏、威灵仙、地龙、赤芍、生甘草各10g.湿热痹阻型者,加忍冬藤30g,虎杖15g,汉防己IOg;痰瘀互结型者,加泽兰、丹参、半夏各10g,薏苡仁30g;脾虚湿阻型者,加生黄芪、薏苡仁各30g,白术10g;痛甚者,加制乳香、没药各lOg;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10g(后下)。本方有清热利湿,活血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10天为1个疗程。
14.新木防己汤
(1)处方防己、石膏各30g,滑石、苡仁各20g,桂枝、通草各10g,杏仁12g.疼痛剧烈者,加姜黄、海桐皮;热重者,加知母、桑叶;肿甚者,加萆薢、苍术、甲珠;无汗者,加羌活、细辛;汗多者.加黄芪、炙甘草;兼痰饮者,加半夏、厚朴、广皮。本方有通络止痛,泄浊利湿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7天为1个疗程。
15.海桐寻骨汤
(1)处方海桐皮18g,寻骨风25g,黄柏、木瓜、车前子、玄参、牡丹皮、生地黄、延胡索、泽泻各10g,白芍药、土茯苓各15g,川黄连、通草各6g,薏苡仁30g。本方有清热利湿,舒筋活络,散瘢止痛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早晚空腹温服;1周为1个疗程。
16.清利通络汤
(1)处方党参、怀牛膝各20g,土茯苓30g,薏苡仁60g,防己、秦艽、苍术各15g,黄柏、车前子各12g,忍冬藤、海桐皮各18g.肾虚者,酌加续断、杜仲、山茱萸、枸杞子;血瘀甚者,加赤芍、丹参、泽兰;合并高血压者,加泽泻、茯苓;高脂血症者,加山楂、茵陈、三七、虎杖;冠心病者,加丹参、葛根、蒲黄、郁金;糖尿病者,加山药、玄参、黄芪、地骨皮。本方有清热利湿,健脾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17.痛风定痛汤
(1)处方金钱草、生石膏各30g,生地、赤芍各15g,泽泻、车前子、防己、知母、黄柏、地龙各10g,生甘草5g。急性期后减石膏、知母,加苍术、苡仁、白术;病程长者加海藻。本方有清热利湿,活血定痛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18.当归拈痛汤
(l)处方当归、黄芩、苦参各12g,羌活、防风、苍术、葛根各lOg,防己、黄柏各15g,茵陈20g,泽泻18g,甘草5g.痛甚者,加田三七、乳香、没药;大便干结者,加大黄;反复发作者,加黄芪、白芍。本方有清热利湿,祛风胜湿,和营通络之功。
(2)方法急性期每2天3剂,每剂2煎,分早、中、晚3次服用。缓解后每日1剂,早、晚煎服。
19.石膏土苓汤
(1)处方生石膏、土茯苓、生薏苡仁各30g,生地、麦冬、丹皮、威灵仙、秦艽、黄柏各12g,苍术、牛膝、玄参各9g.红肿明显者,加大丁癀、山栀子、车前子等;疼痛剧烈者,加乳香、没药、延胡索等;腹胀便秘者,加大黄、厚朴等。本方有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20.萆薢化毒汤
(1)处方萆薢30g,薏苡仁20g,秦艽、当归尾、丹皮、牛膝、防己、木瓜各10g.急性期加地龙15g,忍冬藤30g,泽兰、泽泻各lOg;缓解期加仙灵脾、菟丝子各10g,茯苓、猪苓各12g;关节僵硬畸形者,加炮山甲I5g;病在上肢者去牛膝,加桑枝20g.本方有清热利湿,化瘢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21. 三妙宣痹汤
(1)处方防己、赤小豆各15g,黄柏、苍术、怀牛膝、地龙各10g,连翘8g,薏苡仁20g,甘草6g.关节痛甚者,加海桐皮20g;热甚者,加蒲公英I5g;肿甚者,加金银花10g.本方有清热除湿,通络止痛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22.泄浊化瘀汤
(1)处方土茯苓、山慈姑、泽泻、生薏苡仁、车前子(包煎)各30g,地龙、秦艽、泽兰各15g,威灵仙、全当归、桃仁、红花各10g,萆薢12g湿浊重者,加苍术、蚕砂;血瘀甚者,加赤芍、廑虫、丹参;湿浊蕴热者,加汉防己、寒水石、生地、知母、虎杖、忍冬藤、水牛角;兼夹寒痰凝结见关节漫肿、结节质软者,则加僵蚕、白芥子、陈胆星、炙川乌、炙草乌、炙附子、川桂枝、细辛、仙灵脾、大熟地;痰瘀交阻,深入骨骱者,可加蜣螂、僵蚕、蜂房等。本方有泄浊利湿,化瘀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23.桂芍知母汤
(1)处方炙桂枝、知母、生麻黄、熟附子、汉防己各10g,赤芍、白芍各30g,白术20g,炙甘草、生姜各6g。寒盛痛剧者,加制川乌、细辛;湿盛肿甚者,汉防己增量,加泽泻;热盛者,桂枝、麻黄、附子减量,知母增量,加黄柏、秦艽;瘀盛者,加丹皮、桃仁;尿结石者,加金钱草、鸭跖草;发于下肢者,加川牛膝;发于上肢者,加羌活。本方有温经通络,活血化瘀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1周为1个疗程。
24.运脾渗湿汤
(l)处方萆薜、白术各20g,土茯苓50g,猪苓、滑石各15g,川牛膝、瞿麦、萹蓄、车前子、制大黄各10g,桂枝5g,生薏苡仁30g.急性期,关节红肿热痛者,加生石膏、制苍术各10g,生知母、黄柏各15g;慢性期,关节畸形僵硬,有痛风石者,加桃仁15g,红花、炮山甲、当归各10g,蜣螂6g,去车前子、白术;体虚者,加党参、黄芪各20g;伴尿路结石者,加石韦、金钱草各20g.本方有健脾渗湿,通络止痛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20天为1个疗程。
25.消痛护胃汤
(1)处方 当归、赤芍、丹皮、防风、松节、苍术、枳壳各IOg,川牛膝、萆薢、泽泻、党参各15g,忍冬藤30g,桂枝、甘草各5g.关节红肿热甚者,加黄柏、知母;痛剧者加三七、全蝎(研末装胶囊吞服);急性期过后,关节畸形,痛风结节形成者,加炮山甲、浙贝母;间歇期或伴尿路结石者,加薏苡仁、金钱草、鸡内金;伴高血压、冠心病者,加双钩、丹参、郁金;慢性期者川牛膝改怀牛膝,加熟地。本方有清热利湿,祛风活络之功。
(2)方法上方药冷水浸泡30-60分钟后,文火煎煮,每日l剂,每剂煎2次,分2次温服,每次取药汁不得少于200ml.
26.参苓米术汤
(1)处方党参、独活各15g,茯苓、威灵仙各20g,薏苡仁30g,苍术12g,黄柏、泽泻、当归各10g,桂枝9g.痛甚者,加延胡索15g,制川乌、细辛各10g;兼肾虚者,加杜仲、枸杞各15g;夹瘀者,加丹参30g,赤芍15g.本方有健脾除湿,泄浊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27.附桂温阳汤
(1)处方熟附子、苍术、当归各9g,桂枝、生甘草各6g,萆薢、仙灵脾、川牛膝各12g,土茯苓、生黄芪、生薏苡仁、虎杖、鸡血藤各15g.关节变形且僵硬者,酌加威灵仙12g,五加皮、海桐皮、僵蚕各9g;有痛风石者,加金钱草30g.本方有温阳益气,除湿泄浊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1个月为1个疗程。待病情稳定后以上方研末为丸,每日129,分2次吞服。
28.知柏地黄汤
(1)处方熟地、黄芪、山药、茯苓各30g,赤芍、泽泻、车前子各15g,丹皮10g,山萸肉、黄柏各20g,金钱草60g,牛膝、知母各12g.本方有清热利湿,凉血散瘀,通络止痛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500ml,早晚各服1次,10剂为1个疗程。
29.五藤五皮饮
(1)处方青风藤、海风藤、双钩藤、夜交藤、天仙藤、海桐皮、白鲜皮、牡丹皮、地骨皮、桑白皮各20g。关节红肿热痛者,加用生石膏、蒲公英、虎杖;肿甚者,加川萆薢、汉防己;痛甚者,去青风藤,加白芍、生甘草;伴肾结石者,加鸡内金、金钱草;有痛风石者,加山甲、地龙、当归尾。本方有化湿行气,清热解毒,凉血止痛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200ml,分2次温服,7天为1个疗程。
30.辨证分期方
(l)处方急性发作期药用防己、苦杏仁、连翘各15g,蚕砂、薏苡仁、滑石、赤小豆各30g,法半夏.12g,栀子10g.风重者,加防风、羌活、独活;关节痛甚者.加全蝎、蜈蚣、地龙、延胡索;热盛者,加黄柏、蒲公英;湿盛者,加苍术、川萆薢;上肢痛甚者,加桑枝;下肢痛甚者,加川牛膝;兼瘀者,加桃仁、丹参、赤芍。药渣再煎熏洗患处。缓解期药用党参、茯苓、丹参各25g,全蝎、炙甘草各8g,白术、覆盆子、补骨脂、防己、威灵仙各15g,赤芍12g,黄芪、川萆薢、海风藤各30g.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四)中药外治方
1. 慈军散
(l)处方山慈姑、生大黄、水蛭各200g,玄明粉300g,甘遂100g. (2)方法上方诸药共研细末,过100目筛,消毒,混匀,装瓶备用。用时每次3—5g,以薄荷油调匀外敷患部关节,隔日1次0 10天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l-2个疗程。
2.金黄散
(1)处方大黄、黄柏各20g,姜黄、白芷、南星各18g,陈皮、苍术、厚朴、天花粉各15g,冰片8g.
(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水调外敷患处。每日1次,3次为1个疗程。
3.三色散
(1)处方蔓荆子(炒黑)、紫荆皮(炒黑)各15g,丹参、赤芍、川牛膝、木瓜、威灵仙、当归各30g,天花粉、独活、羌活、川芎、秦艽、连翘各12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用蜂蜜或凡士林调匀后敷于患部,每日换药1次,3次为1个疗程。
4.消瘀散
(1)处方蒲公英500g,没药、地鳖虫各200g,苏木100g,泽兰、刘寄奴、当归各250g,乳香、大黄各220g,蒲黄、三七、五灵脂各650g,老鹳草、丹参各300g.
(2)方法 以上诸药,烘干研粉,过80目筛,装瓶备用。治疗时以冷开水调成糊状外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7次为1个疗程。
5.芙蓉散
(l)处方鲜芙蓉花叶50g,黄柏、苦参、山豆根、地骨皮各10g,冰片6g,萆薢、赤芍、络石藤、薏苡仁各15g。
(2)方法上方诸药共为细末备用。用时取适量加适量水调匀,外敷患处0 12小时后去敷药,常规消毒后,皮肤针叩刺患处,用火罐拔出少许血液,无菌纱布包扎。隔日1次,7次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清淡饮食,忌食辛辣、炙煿之品,多饮开水。
6.司爷膏
(1)处方血见飞、白三七、千金藤各15g,腹水草、豨莶草、忍冬滕、寻骨风、苍耳子、松针、懒泥巴叶各10g.
(2)方法以上方药共放入铁锅内煎1—2小时,去渣,将药汁进一步火煎,浓缩至滴药成珠之时捞入罐中待用;冬天不用加防腐剂,春夏潮湿季节可按比例加入少量防腐剂,不影响疗效。治疗时将药膏视其部位大小直接涂于患处,外加一般白纸覆盖即可。活动大的部位可加用纱布固定。冬天可在涂药处加放热水带,使局部血管扩张,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7.野葛膏
(1)处方野葛、蛇衔、桔梗、茵芋、防风、川芎、川椒、羌活、川大黄、细辛、当归各60g,乌头、升麻、附子各30g,巴豆30枚。
(2)方法上方共研细末,过100目筛。另取生姜汁、大蒜汁、食醋各500ml,混匀后浓煎600--700ml,离火加上药末,调成糊状。用药时置膏药于夹棉消毒纱布上,厚约0.5cm,敷于患处,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30天为1个疗程。
8.虎杖膏
(1)处方虎杖、樟脑、医用凡士林;按100:16:280配方。
(2)方法先将虎杖打粉过80目筛,樟脑用适量50%乙醇溶化后倒入虎杖粉中。凡士林加热融化成液状,把虎杖粉倒入,同时不断搅拌均匀,加盖放置冷却成膏状即成。同时依据患关节的大小形态,裁剪合适的敷料,将药膏涂在敷料上约2~3mm厚,敷在患处,纱布绷带包扎,隔日换药1次,直到痊愈。同时可内服降低血尿酸类药物,并节制饮食。
9.青敷膏
(1)处方青黛、生大黄、生半夏、生南星、生川乌、生草乌各30g,川月石210g,风化硝、大贝母各60g,天花粉90g.
(2)方法将经上药物研细末和匀,然后用药末与凡士林以1:4的比例调匀成膏,存罐备用。治疗时清洁皮肤后,视患部大小,用青敷膏摊涂于纱布或棉垫上,厚度约0.5cm,敷于患处并固定,每日换药1次。
10. 熏蒸方
(1)处方湿热为主者(关节猝然红肿热痛,口渴,溲黄,舌红,苔黄,脉滑数或沉涩):苍术、薏苡仁各30g,川乌、威灵仙各15g,红花、艾叶、木瓜、牛膝、茯苓各20g;痰浊为主者(关节肿胀,酸麻疼痛,舌胖,苔腻,脉缓或滑):苍术、生半夏、制南星、艾叶各20g,红花15g,王不留行40g,大黄、海桐皮各30g,葱须3根。
(2)方法取上药使用熏蒸机熏蒸患部,每日2次,疗程为1周。
11.乌附洗剂
(1)处方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生半夏、艾叶各30g,生附子15g.关节红肿热痛甚者,可加乳香、没药各15g.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外洗患关节,关节红肿热痛甚者,亦可外敷双柏散。
12.解络洗剂
(I)处方苦参30g,当归、乳香、没药、地丁、黄芩各15g,海桐皮、乌梅、土茯苓各20g,栀子15~20g,青矾、白矾各6g。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冷敷或浸泡患处,每次30分钟,每日3次。
13.蠲痹洗剂
(1)处方泽兰叶、片姜黄各20g,当归、防风、五倍子、黄柏、苦参、土茯苓、白藓皮、急性子、透骨草、蒲公英、侧柏叶各15g.
(2)方法 以上方药水煎40分钟,滤出药液800ml,于35℃左右时浴洗疼痛关节.每次l小时,每日3次。
14.中药酊剂
(1)处方山慈姑250g,细辛200g,川芎300g,泽兰500g,冰片100g.
(2)方法 以上五味中药经75%乙醇浸泡3个月,滤汁备用。先用浸泡中药酊剂的棉片外敷曲池(双)、太溪(双)、血海(双)、阿是穴。然后再采用中南微波应用研究所研制的MFMT-Ⅱ型多功能微波治疗仪,输出功率0—200W,可调,输出频率2450±50MHz,波长12.5cm,将直径8cm圆形辐射器置于外敷中药处,辐射距离5cm,治疗输出功率20W.每日1次,每次20分钟,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天。
15.栀黄芒硝散
(1)处方生栀子100g,生黄柏60g,生大黄、生黄芩、秦艽、独活各50g,威灵仙、汉防己各30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备用。治疗时以水调匀外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7次为1个疗程。
16.黄柏二活散
(l)处方黄柏90g,延胡索、血通各30g,白芷20g,血竭9g,木香24g,独活、羌活各16g,生大黄、蒲公英各60g,丹皮40g.
(2)方法以上诸药共粉碎研细,过80目筛备用。用时取适量,加水、蜂蜜各等份,煎煮约4分钟,呈稀粥状,摊纱布上外敷,每日1次。
17.痛灵湿敷贴
(1)处方独活、苍术、黄柏、丹皮、泽泻各15g,白芷、郁金、当归、大黄、牛膝各10g,板蓝根30g.
(2)方法上方药按常规制浸膏,用3层无纺布浸渍成湿敷贴,每贴约含生药10g.外贴患处,绷带包扎,忌用塑料薄膜包裹。每日1次,1周为1个疗程。
18.复方蚂蚁膏
(1)处方蚂蚁、秦皮各100g,萆薢、虎杖各50g,六轴子、川芎、赤芍各30g,桂枝20g,甘草10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加醋调成糊状,外敷红肿痛处,每日1次。
19.痛风止痛膏
(1)处方川乌、黄柏、青黛、川芎各100g,白芷50g,冰片30g.
(2)方法将上方诸药分别研成细末,过100目筛,备用。先将基质(凡士林500g,羊毛脂25g)溶解,再分别加入药末,制成膏剂,罐装备用。治疗时将痛风止痛膏外敷于患处,敷药厚度约0.3—0.5cm,每天更换1次。
20.加味四妙膏
(1)处方苍术、黄柏、川牛膝、独活、生大黄、当归各15g,生薏苡仁、丹皮、泽泻、郁金、白芥子各10g,板蓝根30g,忍冬藤20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以蜜水各半调拌备用。每次取药适量,摊于棉纸或纱布上,绷带包扎,隔日换药1次,3~5次为1个疗程。
(五)针灸治疗法
1. 毫针法
(1)取穴 急性期取隐白、大敦、太冲、三阴交、太溪、照海、阿是穴;恢复期取太冲、三阴交、太白、太溪、照海、足三里、肝俞、肾俞。
(2)操作诸穴局部皮肤常规消毒,用28号毫针针刺,得气后,急性期患者施泻法,恢复期患者施平补平泻法。留针15~20分钟,每日1次。
2.温针法
(1)取穴患者取坐位,在第1跖趾关节处取太冲(或行间)、大都、太白、公孙;在第2跖趾关节处取内庭(或陷谷),以及触痛最敏感点的阿是穴。
(2)操作常规消毒后,用28号1.5寸不锈钢针灸针针刺上穴。阿是穴以扬刺法针刺。针刺得气后留针,然后在针柄上插入已点燃的长1.5cm的艾卷,燃烧面朝下,一般灸2—3次后出针。出针时摇大针孔,在针孔处流出暗红色血液。每天治疗1次。同时注意在温针灸时,不要烫伤皮肉;若出针后出血量超过3ml以上者要止血;针刺部位应严格消毒,以防感染。
3.电针法
(l)取穴合谷、三阴交、太冲、足三里。配穴随各个关节病变不同而有所改变,踝关节疼痛加照海、丘墟、申脉,手及腕关节疼痛加阳池、阳溪、外关,膝关节疼痛加膝眼、鹤顶、血海。
(2)操作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以毫针针刺,主穴以平补平泻法,配穴以泻法,得气后接G6805电针治疗仪,选连续波,频率为200~300次/分钟,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好,留针20~30分钟。每天1次,5次为1个疗程。
4.齐刺法
(1)取穴 以病变部位为主,第一跖趾关节肿痛以疼痛中心取穴周转穴,配合太冲、三阴交;膝关节肿痛以疼痛中心取1穴周转穴,配穴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上肢关节肿痛以疼痛中心取1穴,周围2穴,配穴曲池、外关。
(2)操作主穴采用齐刺法,直针刺人,旁二针刺入,得气后留针,每次留针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5.浮针法
(1)定位病人仰卧位,在其病变痛点处作一记号。
(2)操作常规消毒,采用中号浮针在痛点旁开6-lOcm处与皮肤成15~25角快速刺入皮下(针尖向痛点),然后运针,单用右手沿皮下向前缓慢推进,可作扫散动作(即以进针点为心,针尖划弧线运动),操作应柔和,不致引起强烈刺激。当痛点疼痛消失或减轻后抽出针芯,用胶布固定皮下的软套管,留至24小时后拔出。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
6.耳针法
(1)取穴阿是穴。
(2)操作在耳郭上找到明显的压痛点,严格消毒耳郭,快速捻入进针,得气后,施泻法,每次5—10分钟,每日1~2次。
7.刺络法
(1)取穴照海、太冲、丘墟、地五会、足临泣、解溪、委中、阿是穴及足背部瘀阻比较明显的络脉。
(2)操作皮肤常规消毒,在红肿周围上下寻找上述穴位暴露于皮肤浅表之脉络。每次选2—3穴,用三棱针快速点刺1~2mm深度,出血约5~20ml不等,若出血量小于3ml,针后加拔罐,并留罐15分钟。治疗后的针孔消毒,敷以消毒纱布固定。 3天刺络1次,5次为1个疗程。如不愈者,休息1周后进行下1个疗程。若出血量多,大于30ml,可用乙醇棉球按压止血。
8.梅花针法
(1)取穴患者取卧位,选阿是穴(疼痛局部),五输穴。
(2)操作局部以2%碘酊常规消毒,再用75%乙醇脱碘。医者右手持消毒好的梅花针,以腕力进行叩刺,直接经过患处的经脉及其表里经脉的五输穴重点叩刺,至点状出血。同时左手揉按叩刺部位旁侧皮肤,以减轻局部肌肉的痉挛疼痛和促进瘀血的排除。隔日1次,急性期关节红肿热痛主症基本消失后、慢性期和间歇期,1周2次。
9.针刀阻滞法
(1)定位选择红肿压痛明显处(避开重要神经、血管)作为进针刀点,用甲紫标记。
(2)操作按骨科无菌手术要求消毒铺巾,用0.5%利多卡因作痛点阻滞,每点注射1~2ml. 5分钟后行针刀松解术。用朱氏型4号针刀,针刀体与治疗部位体表垂直,刀口线与神经血管及肌腱走行方向平行。纵行刺切3刀,深达骨面,再纵行剥离1次,横行剥离1次即可。在关节囊处调转刀口90 °,横行切开关节囊2~3刀,不进入关节腔。出针后让血液及关节积液自行流出,再对患部作向心性推揉手法,纵向牵拉和推压关节3次,压迫针眼3分钟后,贴创可贴。术后卧床休息12~24小时,垫高患肢45°。5天1次,2次为1个疗程。
10.火针放血法
(1)取穴行间、太冲、内庭、陷谷。湿热蕴结者加丘墟、大都、太白;瘀热阻滞者加血海、膈俞;痰浊阻滞者加丰隆、脾俞;肝肾阴虚者加太溪、三阴交。均取患侧穴位。
(2)操作足部腧穴用粗火针,踝关节以上腧穴用细火针。患者取直立位或坐位,双足垂地,在足下垫几层草纸。穴位常规消毒后,将火针在乙醇灯上烧至由通红转白亮时对准穴位速刺疾出,深度为0.3—1寸。每穴l—3针,足部腧穴以出血为度。每次治疗总血量控制在lOOml以内,每周治疗1次。术后嘱患者在48小时内保持针孔清洁干燥。
11.火针围刺法
(1)定位患者取舒适体位,让病变部位充分暴露。
(2)操作局部常规消毒,根据病变部位、性别、年龄、体质强弱的不同选用粗细不同的火针,将火针置于乙醇灯上烧红至白亮时快速准确地在病变部位进行围刺,然后在病变部位散刺数针,针刺深度视病变部位不同而深浅不一,一般0.3--1寸。隔日1次,lO次为1个疗程。针后嘱患者在48小时内保持病变局部清洁干燥,以免局部感染。
12.穴位埋线法
(1)取穴 以局部邻近穴为主。风寒湿痹加风门、曲池、阳陵泉、风市、足三里、阴陵泉;热痹加大椎、合谷、内庭;血瘀痰阻加血海、膈俞、丰隆;久病气血两虚加肝俞、脾俞、肾俞、三阴交、关元、悬钟。在痛风发作部位附近选穴,如跖趾关节选公孙、八风;掌指关节选阳池、八邪;内躁选太溪、照海;外踝选昆仑、丘墟;膝关节选阳陵泉、膝阳关;腕关节选外关、养老;肘关节选肘谬、曲池等。
(2)操作用注线法。局部常规消毒后用装有l号羊肠线1cm的9号穿刺针刺于穴内,注入羊肠线,配穴则根据穴位位置,用穿刺针埋人1~2号羊肠线。红肿疼痛局部则用隔姜灸法每天灸治10分钟0 15天埋线1次,5次为1个疗程。
13.腹针治疗法
(1)取穴主穴取引气归元(即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中极)。急性期加腹四关、水分、上风湿点(双侧),肿胀可加局部剌络放血;慢性期加气旁(双穴)、气穴(双穴)o足部及踝关节疼痛者,加下风湿下点;膝关节疼痛者,加下风湿点;手指和肘等部疼痛者,取上风湿外点。
(2)操作根据体型胖瘦采用30号1~1.5寸一次性不锈钢毫针针刺,进针后不行针,每日1次,留针30分钟。
14.穴位注射法
(1)药物抽取当归注射液4ml,地塞米松5mg充分混合。
(2)取穴 阳陵泉、太冲配阿是穴。
(3)操作穴位局部消毒后,用7号针头快速刺入皮下,然后缓慢进针,得气后,回抽无血,即可将药物注入,每穴注射1~2ml。
15.姜炷灸治法
(1)取穴 以局部取穴为原则,跖趾关节病变取大都、太白、太冲、行间、内庭、足临泣;踝关节病变取太溪、商丘、丘墟、照海、申脉。
(2)操作将纯净艾绒用手搓捏成1.5~2cm大小圆锥形艾炷;新鲜生姜切成厚度0.2cm薄片,大小面积2×4cm左右,中间以针刺数孔。将艾炷置于姜片上,穴区常规消毒后,将姜炷置于穴上,点燃艾炷,急吹其火,待患者灼烫难以忍受时(以不起泡为原则),用镊子持姜炷在病变关节部位缓慢移动,待艾炷熄灭后,易换姜炷,每穴3壮。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