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医考过关就能看病吗?
日前,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发布了“2017年国家执业医师考试临床综合笔试”合格线,皖企科大讯飞和清华大学联合研发的“智医助理”机器人取得了456分的成绩,大幅超过360分的合格线,标志着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首次通过医考笔试。
“智医助理”通过了医考笔试,就难免让人产生猜想,这是否意味着它已具备了从医的资格、可以为病人提供诊疗服务了呢?
远远没有。它之所以能够通过考试,无非是它的数据处理中心已被存储进了大量的医考题目,且这些题目能够轻易被它调阅,仅此而已。说穿了,它还只是个“考试机器”,虽然具备一定的调阅和综合能力,但创造性思维和看病能力远远不足。
人工智能的强项是记忆,它可以将医学教科书和医学论文都熟记在心,它甚至能够综合过去的诸多病例,给出一个它认为最正确的诊疗方案。但这样做只是在“吃老本”,假如医生普遍依赖于此类产品,医学前沿科技就会出现萎缩。可见,这类人工智能产品即使有实用价值,它们的运用规模和深度也应该得到控制。
在看病过程中,医生总是不断调整和改变诊疗方案,在患者看来,这是不断追求最佳效果的一个过程。但仅凭经验给出建议的人工智能,答案总是比较刻板,难以应对各种新情况。
由此看来,在科研人员教会人工智能医疗产品创造性思维之前,它只能作为医生的助手或“工具书”而存在。至于医患沟通中的情感和温度,它更是永远无法企及,连做助手的资格也不会有。□罗志华(医生)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