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何以“真”?

真理之口【意大利】

“真理是对观念而发生的。它之所以变为真,是被许多事件造成的。它的真实性实际上是个事件或过程,就是证实它本身的过程,就是它的证实过程,它的有效性就是使之生效的过程。” ——詹姆士


在人类孜孜以求的“真、善、美”中,“真”始终是排在第一位的,有时甚至被认为是后两者的前提与基础。我们总想听见“真话”,得知“真相”,揭开“真面目”,追求“真理”。

今天就聊一聊关于真理的一些事。

高中时,政治老师就教导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是,实践真的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

其实除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真理观。最主要的有三个:符合论(严格来讲,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就属于符合论的范畴)、融贯论和效用论(即实用主义真理观)。

一、符合论

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怎样判断一句话是对还是错呢?最简单的做法就是:用事实去验证这句话,如果这句话符合事实,那么它就是正确的,反之则反。其实这就是所谓的符合论,即观念的真或假在于他是否与事实相符合。这种检验真理的标准看上去平淡无奇但无懈可击,而且我们绝大部分生活经验就是在符合论的反复考验下形成、并帮助我们应付生活难题的。

可是我们需要从哲学的角度来反思一下:这个符合论凭什么能够作为一个验证真理的方法呢?

符合论之所以能被我们所信赖,是基于一个假设:真理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即主观和客观是可以相符合的。

但是主观与客观真的能够符合吗?这个问题是一个“越想越不对”的问题。客观事实与主观意识根本就是不同质的东西,而我们知道两个不同质的东西是无法作比较的——请你比较一下风和马的关系:什么时候一阵风和一匹马是相符合的?你很容易发现风、马、牛是不相及的,所以二者根本就没有符合不符合的关系。

如果风和马之间很难谈得上符合,那客观事实与主观意识怎么谈符合关系呢?

当然了,我这里是将主客观的差异放大到了比较极端的情况,所以显得有点像诡辩。我只不过是想说,符合论所依赖的“主客观可以一致甚至吻合”是一个没有根据的理想状态。如果符合论是用来检验真理的,那么这个前提就是它最大、最基本的真理,但可惜的是这个真理却无法用符合论给予验证。

其实除了上面的问题外,符合论还有一个尴尬的缺陷,那就是:我们永远无法得到客观事实,这就使得我们永远无法得知自己的观念是否符合事实。

这是怎么回事呢?如君所见,事实每时每刻在我们身边上演,我们眼睁睁的看着它们发生。但是我们要知道,进入我们眼里、记在我们心中的那些事实,是已经经过感性处理、知性描述甚至理性分析的事实。我们眼里、心里、嘴里所有的事实都是经过了好几道主观程序的东西,它们都是主观化了的客观事实,总之,它们早已不是纯粹客观的了。所谓符合论,就是拿着一些主观观念去对照一些主观化了的“事实”,用后者去判断前者的真假——这跟让父亲做法官审判儿子有什么区别?

当然,看到这里,可能又有人说我在吹毛求疵,因噎废食,但是哲学本就如此。而且我只是想说,真理的获得并不像符合论说的那么简单,有时候我们可能连判断真理的标准——客观事实都得不到(这也正是很多科学理论发生错误的原因)。

二、融贯论

正是因为符合论对于主客观的符合过分自信,所以引起了很多哲学家的不满。于是就有人提出新的判断真理的标准:融贯论。

为了避免符合论中主客观异质性问题,融贯论很聪明地只讲主观,不讲客观。这样就不用再费尽心思跨越主客观之间的危险鸿沟了。

融贯论是怎么说的呢?它认为真正的真理根本不需要经验事实去验证,它是天生正确的。是任何有理性的人都无法怀疑的,是自明的。比如我可以怀疑一切都不存在,但我却无法怀疑“我正在怀疑'一切都不存在’”这件事,我可以怀疑我看到的这盆花是真花还是假花,但是我无法怀疑“我以为自己看到了一盆像花一样的东西”。而这两个确信无疑的东西都不是由经验证实的,而且它们都与经验没有直接关系。

坚持融贯论的哲学家们主张一切真理都要从这些最确信无疑的基本真理出发推导出来,最终形成一个确信无疑的真理系统。这一系统中的真理不仅不会彼此矛盾,而且还会彼此证实。所以我们判断一个新的观念是否真实,只需要看它可不可以顺利地和真理系统中的其他真理相融贯(即互相证实,而不是互相矛盾)就行了。

融贯论虽然避免了符合论主客关系的尴尬,但是它却产生了新的问题。

最大的问题就是:它失去了追求真理的初衷。我们人类追求真理最初就是为了用它来指导生活,以便我们在这个地球上顺利生存,这就使得真理必须和客观事实、和经验产生联系。但是融贯论真理观却为了追求真理的纯粹性,将经验从理论中剔除了出去,只追求自明的真理(即不需要经验验证的真理)和真理之间的互证(即不需要用经验证明)。既不需要经验来证实,也不想为经验服务。不可否认,如果操作得当,融贯论确实可以得到无可辩驳的真理,但是这些与经验世界断了联系的真理就算再真实,又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与其它真理互相融贯”只能是一个观念作为真理的必要条件,而不能被当作真理的充分条件。宗教神话就有一整套解释万物起源和世界运行的“真理系统”,每个神灵、每个故事都在神谱中有自己的位置,并且可以被其他神话故事印证,但是我们当然不会认为它们是真理。

三、效用论(实用主义真理观)

符合论与融贯论都表现出很大的缺陷,问题到底出在了哪?是不是我们对真理的态度本身出了问题?

实用主义认为以前的真理观之所以走进了死胡同,是因为我们把追求真理的活动当成了终极活动,既然是终极活动,当然就很难再找到一个对她进行判定的权威标准了。所以,我们不能把追求静止的真理当做认识活动的目的,真理只是一个为了达到活动目的的工具或方法。既然只是一个方法,那么真理就应该为人类活动的效用服务,而不是相反,这就是所谓的效用论。

既然真理是为活动效用服务的,而不同人、不同时代的活动目的是不同的、变化的。真理就不应该是绝对的、客观的,它应该是相对的(不同的人、不同的活动就有不同的真理)、动态可变的(活动目的变了,真理也应该变)。

总之,有用的就是真理。

这样一个真理观总是让人感觉不舒服,但是到底是哪里不舒服呢?

在实用主义理论中,有一个东西是居于真理之上的,那就是人类活动的效用,也就是“目的的实现与否”——我们用它来判断一个观念正确与否。

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活动目的本身是不接受任何正确性审判的。

敢这样吗?

站在效用论的立场上,对于一个心思缜密的罪犯来讲,他滴水不漏的作案手法和逃跑路线规划就是真理;对于希特勒来讲,发动一次又一次成功的闪击战,保证自己的战争机器顺利运转就是真理;对于东条英机来讲,不择手段成功占领中国就是真理。

在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惩戒下,我们尚且滋生出如此孽障,何况在不受任何监视和审判的情况下?

就像我们永远无法企及终极真理一样,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得到一个十全十美的真理判断标准。但是只要我们没有停止讨论,没有停止对真理的追求,我们就无愧于人性的伟大与悲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