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讯 | 欧路花雨——吕江欧洲行写生创作展即将开幕!
欧路花雨
吕江欧洲行写生创作展
The Search for the picturesque in Europe
策展人:武 林
Curator:Wu Lin
参展艺术家:吕 江
Artist:Lv Jiang
学术主持:刘 筱
Academic Adviser:Liu Xiao
艺术总监:皮志伟
Exhibition Director:Pi Zhiwei
展览统筹:顾延森 孙雅璇
Exhibition Co-ordination:Gu Yansen Sun Yaxuan
主办单位:南京旅游集团秦淮河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Hosted by: Nanjing Tourism Group Qinhuai River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Co., Ltd
承办单位:海棠艺术馆
Contractor: Haitang Art Space
开幕时间:2021年3月31日 下午3点
Opening time: 31st March 2021, 3 p.m
展览时间:2021年3月31日 - 4月25日
Exhibition time: 31st March - 25th April 2021
展览地址:中国 南京 石头城路95号 水木秦淮艺术街区B栋
Address: Building B Shuimu Qinhuai
Art Block, No. 95 Shitoucheng Road, Gulou District, Nanjing,China
前言
斑斓影像 彩虹天上
文/ 刘筱
这个展览,让我们从颜色说起。
据说,英国画家透纳有许多颜料盒,现在分别保存在英国泰特博物馆、牛津阿什莫尔博物馆和伦敦皇家艺术学院,还有一些为私人所收藏。在他的颜色“弹药库”中,红色是他最为喜爱的,除了极易褪色的胭脂红之外,还有许多从泥土里直接挖出来的天然红赭,他至少有12种从茜草根部提取的茜红,通过加热白铅的方法得到的红铅,还有罗马人最为喜爱的朱砂红,等等。透纳对于红色的痴迷并非西方画家的特例,事实上,在中国古代,我们现在所称的中国画被叫做“丹青”,其中,“丹”指朱砂,“青”则指石青,丹青一词最初便意指可以制作成颜料的矿石,仅就矿物质颜料而言,就约有3000多种。无数艺术家终其一生探寻色彩的密码并试图掌握和使用这神奇密码在艺术实践中的伟大效力。
吕江先生的欧洲旅行写生创作系列给人的第一个震撼便是他对色彩的使用,他使用中国画颜料与墨水打破了我们对于传统水墨的固定看法,他毫不掩饰中国画颜料的鲜艳天性,也不去试图用墨色抚平其身上的光芒,而是利用颜色本身的细微差异,层层浸染、层层叠加,去塑造、去表达,这使得他的作品极其富有本真的层次感,同时兼顾了整体观赏性和局部的精彩变幻。
然而当我们再次深入去对其作品进行二次欣赏,我们会发现,画面丰富层次感和绚烂视觉效果并非仅仅来源于他对自己调色盘的喜爱,对于空间概念的突出把握正是他托住虹彩的颜料盒:在“云端里看厮杀”般的视角中,那鳞次栉比的屋檐、教堂圆顶、街道门面中,一块块色彩被一条条飒爽干练的墨线分开又融合、相接又分离、互撞又相谐,而那零星散落在画面上的宛如繁星又好似繁花的色点,让我们如坠醇酣之境不愿自拔;亦有孩童般从后台拨开帷幕观看舞台的好奇视角,那隐藏在巨大斑斓背后的小景,色度相依,难分难舍,却又给人“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共一之感。
与此同时,吕江作品里的色彩还具有特别明显的地域特质,这是我从他所描绘的某些我曾经去过的城市的作品中感知到的。有很多人把旅行作为收集创作素材的途径,最终却只流于对景写生,在吕江的作品中,我却看到他对于所至每一处的深沉领悟和感受,这种感受既是个人化的却又具有通感性,他赋予他所描绘城市以名片般的颜色,而在我看来,又是特别准确的,仿佛看着他的画便能想象出他背着画具、夹着画夹,走街串巷寻找灵感,随处街边信手画来的身影,他表达的不止是美景,他的作品也不只是花雨,更多的是面对风景产生的审美冲动与想要分享审美冲动的冲动,这便是他的作品给我的第二个震撼。
“在一个漆黑的房间,我在关闭的窗户上开了一个三分之一英寸的圆孔。在这个圆孔上,我放上一个三棱镜,通过小孔射进来的太阳光被这个三棱镜向上折射至屋子对面的墙上,这样就形成一个太阳的彩色影像。”牛顿《光学》早期版本的序言如是说。吕江先生的欧洲之旅写生创作,就像是一个珍贵的三棱镜,为我们折射出一片斑斓的彩色影像,仿佛遥挂在天空之上的彩虹一般令人心旷,让人神往。
部分作品
圣家族教堂
145X238CM
罗马假日
145X198CM
德累斯顿-惊鸿满天
50X50CM
布拉格-红顶绿光
50X50CM
云上巴黎
198X145CM
萨尔茨堡-春光渐远
50X50CM
布雷西亚-紫光
50X50CM
逆光-布达佩斯
50X50CM
罗马-夏花间隙
50X50CM
布拉格-玫瑰色的回忆
50X50CM
瓦伦西亚狂想曲
38X13CM
巴黎!巴黎!
97X60CM
布拉格-黄昏之恋
50X50CM
艺术家自述
孤独的画家
文/ 吕江
有一部热播的日剧《孤独的美食家》,探索市井美食,讲述都市快节奏之下一个人也可以通过个体体验获得自愈,从而追求自在和幸福。在日本这种集体意识强烈特别注重他人眼光的氛围里,孤独稍显得疏离可悲,所以像一个人的餐位,一个人的卡拉OK,一个人的胶囊旅馆才会成为既另类又必然的对应和补偿,显得那么寂寥孤独又自由温暖。这部热剧的畅销不仅印证一种悄然弥漫的独享追求小确幸的当代生活方式,更是社会化自我心灵愈疗的显性乌托邦。《孤独的美食家》中有这样一句话对我触动深刻——“毫无顾虑地享受美食这种孤高行为,才是平等地赋予现代人的最大程度的治愈。”——于我而言,把美食替换成远行和画画,一样精确契合。
“一个人”,这其实是多么美好的字眼,我喜爱这种充满本我意识和自由亲切的状态。人总是容易裹挟在集体的洪流中,稍无定力就随波逐流,于我而言,仍然“惯性”的依照着周边众人的轨迹行动,艺术创作也或有被风潮影响。在近年来国内美术界掀起的“写生热”中,流行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外出写生,充满喧嚣和仪式感,前呼后拥和交流互动也是一种乐趣,凡是国人崇尚的活动往往规模巨大,参与过,也会心生抵触。我更向往一个人孤身上路,漂泊流浪具有一种别样的浪漫,这是我逃离常规现实生活而又自我释放救赎的治愈之旅,轻松自在的快乐都是自己的。
我偏爱一个人孤身上路的写生旅行。
画画是一件很私人的事,对绘画真诚的热爱,注定是孤单而纯粹的。多年来的画室生活教会我怎样与自己独处,习惯、沉浸、懂得并享受寂寞。在南艺工作期间有幸数次随同邬烈炎教授组织的暑期欧洲艺术考察活动,开拓眼界的同时,抑制不住创作欲望,但在这样的团队活动中没法自主安排时间和行程,那种爆棚的作画冲动被压抑着,旅行经历增加了我独自赴欧洲写生的决心,我会在每次旅行中标注重点,计划自助行程,注意收集有关国外写生实施的资源,在欧洲长期驻访的朋友和同事给予我联络、通讯和衣食住行的诸多帮助。近年来网络通讯日渐发达,国际间日益开放的旅行政策和院校间相互交流频繁,使我在欧洲的旅行创作成为可能,这是我在学生时代不能想象的。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从此之后我常专程独自赴欧洲,在经年累月的旅行和写生创作中,获得满满的回报。在欧洲的旅行写生,与我每年赴日本进行访学考察和绘画创作的经历大为不同,协助和支援比较有限,对时间、财力、精力、身心安全等都需更多费心,要克服的困难很多,一旦有了外出的念想,具体到一地鸡毛的杂事就立刻摆在眼前,假期、签证、机票、住宿、交通、气候、保险、画材携带和运输……人就是这样,一旦有了明确的执着理想,凡此事中种种困难都变成了甜蜜的苦恼。至今,我仍然觉得每次远行之前的纠结忙碌甚至慌乱紧张是一种美好的经历,那种憧憬、挑战、冒险的忐忑感觉很有趣。一个人的旅行少了很多对集体的迁就和限制,多了大量须亲历亲为的细碎细节,这些细枝末节,假以艺术实践的名义,我喜欢这种掌控全局的感觉。
画画也是一件很自我治愈的事,它可以表达、疏解、缓冲和调和情绪和心灵。我用去陌生的地方行走和画画这两件又逃离又释放的事来远离平日的枯燥工作,寻求快乐,还能留下一幅幅画作这样的“副产品”——这些欧洲主题的写生和创作,不经意的成了我近年来特别具有鲜明风格的系列代表作品,受到认可,也更巩固了我的信心。这些年中,我自觉地放弃了很多杂事,主动远离交际应酬,过着断舍离的简单生活。周密的计划每次假期的出行,除了每年与家人外出度假和去日本定期短期创作之外,赴欧洲写生创作是每年的大事。画画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很专业性的借口,有点唐吉可德式的情怀和专业归属感在作祟,为我的每次远行赋予理想主义的光彩。我当然不能否认骨子里有文艺青年那种诗和远方的酸腐,更重要的是很享受只身上路的坦然寂寞和独自美好,不惑之年的我,用这种方式逃离我对中年的无奈和恐惧,“ON THE WAY”的一路绘画让身心重回少年。
疫情以来,无法出国旅行写生创作成为痛苦,再出发之日或会遥遥无期,也正是在这种遗憾中,事关旅行主题的绘画和创作成为一项适时内心补偿的自我修行,聊慰身心,我在这些充满回忆和幸福的笔画行动中,眼看云卷云舒花落花开,静待大地回春。
艺术家介绍
吕 江
艺术学博士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江苏省动漫艺术家协会顾问
江苏省漫画家协会副会长
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江苏省美协综合画种艺委会秘书长
中法艺术交流协会会员
日本东京平川艺术基金会访学家
作品入选九至十二全国美展
迄今出版学术撰著及个人作品集五十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