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子豪:长平之战的思索
前情
第47集 新长平之战:博弈
长平之战的思索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2LzE2MTgvMjI0Mjk5MTM1XzJfMjAyMTA2MTYwNjQyMjUxNzc=.jpg)
夏子豪
笑李飞叨的《博弈》篇,很出彩。笔者忍不住也小试牛刀,草就一篇供大家品头论足。
开篇,秦赵前线就被渲染得酷热难当,长期对峙,双方将士皆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似热锅上的蚂蚁。
谁会在这场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博弈中取胜?我们把时间拨回那个血与火的年代……
秦兵压境,韩答应割上党媾和,孰料郡守冯亭是根“硬骨头”,不但拒不降秦,还把上党拱手送给赵国(拉赵国下水)。秦赵毫无悬念地开战,秦攻下上党后,秦赵在长平陷入长期对峙。
其实,即便赵国不被上党拉下水,估计秦军也会与之一战。上党之战,对赵国而言,是“山雨欲来风满楼”而已。
“赵国大将廉颇是'十三生肖 ’中属驴的,犟脾气上来连石头都跟着头疼。”秦王信上的字迹如同枯草,别人模仿不了他的“神韵”,“歪歪扭扭,像被踩到半死不死正在挣扎着的蜈蚣。”笑说历史,诙谐中透着睿智,既尽量尊重历史又能在言谈中保持独有的幽默,同时注意到背景的渲染和细节的刻画,这恐怕就是这部戏说历史系列之所以吸引人的缘由。
被塑造成“吃货”的秦昭襄王,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他深知前线白起正在“锅”里团团转。他眼珠一转,密派范雎向赵国权臣行贿,用离间计,促使赵孝成王把老成持重、久经沙场的廉颇换成了赵括。
赵王究竟是中了离间计,还是他不懂数学算错了题?只有去问他本尊。
笔者揣测,赵王曾在公元前270年,果敢任用赵奢,在“阏与之战”中大败十万秦军。赵奢与其子赵括谈论兵法,奢多不及括。数学推算:秦<赵(奢赢),奢<括(括赢),推断:秦<赵(括赢)。赵王想到此,会心一笑,仿佛已胜券在握一般。
据专家考证,秦赵丹河对峙三年,而秦军国力三倍于赵,赵王深刻地感到经济难以支撑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急于与秦军速战速决,故铤而走险,以赵括替换下“不主动出击”的老将廉颇。
《战国策·齐策二》载:“秦攻赵长平,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战略相持中,赵出现粮荒,无法支撑,赵王才不得不孤注一掷。
而此时,秦国也悄悄换上战神——白起担任主帅。秦自商鞅变法后实施军功爵位制,将领大都出身士卒,根据战功逐级提拔,皆身经百战,具有丰富的战场经验。相较而言,赵国任用贵族出身的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已为胜负预埋下不幸的种子。
赵括走马上任后,果然没辜负秦昭襄王的“厚望”,进行了“挥刀自宫性的军事改革”,搞得赵军内部怨声载道,官兵敢怒而不敢言……
老奸巨猾的白起东瞅西瞅,见时机成熟,便准备大干一场。他命蒙骜打“王”字旗诱敌深入,许败不许胜;派王龁率军布了一个环形口袋,只等赵括钻进来;又遣奇兵一支奔袭赵军身后,等赵括出击后突袭其后防线“百里石长城”……
排好兵布好阵后,白起让人泡了一大碗“统一”方便面,“不一会儿营房里便传出雷鸣般的呼噜声,不知道的还以为谁家的猪跑出来了。”轻描淡写间,大战一触即发。在这个节骨眼上,秦军主帅尚能鼾声如雷,其自信可见一斑。
文中还塑造了一个小人物——赵括的军师,忠言逆耳反遭毒打,直到赵括战死,方被释放。他放声大哭后,又不由得暗自庆幸:“要不是得罪了赵括,现如今我这脑袋早就不在脖子上架着了。还得感谢这张嘴,救了我的脑袋啊!”
这段故事,和《三国演义》中的辅佐袁绍的监军沮授的故事,颇有几分相像。
再说战争的结局,赵括成就了成语“纸上谈兵”,后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时,很少有人想到他还替赵王背了“决策不当”的“锅”。白起居然坑杀了投降的四十多万赵军,让山河变色,天地动容。自此赵国一蹶不振,走上穷途末路。再后来,功高震主、口无遮拦的白起得罪了大BOSS——秦昭襄王,以及权臣范睢。公元前257年,战神白起被赐死于杜邮(今陕西咸阳市东)。
史学界对白起当年这场超大规模的“杀降”,有着众多的非议和说辞。笔者认为有一种说法比较靠谱,战俘一旦被秦放归,就又会被赵国组织起来对付秦国。要想削弱赵国的有生力量,在当时恐怕也只有“杀降”这一条路,因为既不能放虎归山,秦军也没有余粮可养着俘虏。即便能养着,久则生变,那时军队中也没有专门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有人或许说,为什么不“屯田”?毕竟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屯田制”开始于汉代。
看来时代的局限性,才是导致“长平之战”后“杀降”悲剧的主因,非白起一人之罪也!
刊发于2021.6.17《劳动时报》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