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山 刘志勇//端午“粽心”的文化味儿
感恩相遇 后稷文苑
2021新年来临之际,我们初步总结整理了七十余位写作爱好者的作品链接,以丰盈后稷文学宝库!点击下面加粗字链接,品读《后稷文苑》宝葫芦:
端午“粽心”的文化味儿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大街小巷,棕子飘香。男女老少,喜气洋洋。
粽子,做为特定的文化符号,古往今来,满足了人们口腹之欲,“年年端午粽,岁岁味不同”。
最早的粽子源于上古盛大的龙图腾祭祀习俗,关于这一说法在《诗经》中有详细记载。现在一般认为,粽子起源于战国时期,因楚国诗人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汩罗江畔纵身一跳,以身殉国。“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出于对爱国精神的褒扬和高尚人格的敬仰,为了不让屈原遭受鱼虾啃噬,纷纷把糯米撒入江内,为了“不屈的清魂”不再孤独,自发地在端午节龙舟竞渡,用溅起的浪花陪伴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祭奠爱国的他那斑驳而瑰美的理想。
大化无形,大音希声。诗意厚重的端午节,其中包孕的爱国主义精神,千百年来,在人们亘古不变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懈追求奋斗中,得到了赓续传承。
北宋名将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怒发冲冠”大喝一声:“还我河山!”。
民族英雄文天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高声呼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
于是乎,有了邓世昌“致远号′的悲壮一撞,有了林则徐虎门销烟敌熊熊怒火,有了毛泽东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了陈然的“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有了董存瑞临危不惧的一举,有了黄继光毅然决然的一扑,有了罗盛教的奋不顾身,有了在“敉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纷至沓来的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棕叶的清香,更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清芬。小小的粽子,如文化的使者,精神的精灵,它包容了文化基因,包容了家国情怀,包容了发展变化,包容了幸福生活,包容了美好愿望……
有“摘来半户青芦叶,香里晶莹玉一团”的其乐融融;
有“屈平乡国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盘”的思乡思亲;
苏轼夸它:“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欧阳修赞它:“五色新丝缠角粽,昌蒲酒美清尊共”;
从闻一多《端午考》到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印象,再到汪曾祺笔下的高邮咸鸭蛋,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沉淀着端午节带来的家国情怀。
总之,中国人吃粽子,吃的就是一个“情”字。
新时代的“端午粽”,不止于满足口腹之欲,它还是情感沟通的载体,“粽陷”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消费趋向多样化,不只局限味蕾,还辐射到度假和观光。人民不断提升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三维立体,是那样的可见可触和可感。
细心观察,我们能触摸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融汇结合的清晰脉络,侧耳静听,我们能听到幸福生活被“粽心”点燃的“啪”“啪”之声。
而且,在两个一百年交接的关键节点,在我国倡导的全球一体化“一带一路”的实践中,小小“粽子”代表的端午情结方兴未艾,大有当年乒乓球扭转乾坤之势,一款包粽子神器在电商平台供不应求,卖爆了!连带着赛龙舟的习俗在许多国家开展得如火如荼,这些都意味着什么?不言自明,实在是大快人心、可喜可贺呀!
激活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可以加深人们对历史的理解,在品味端午“粽心”的文化味儿的同时,你看,奋进新时代的澎湃动能正在冉冉升起!
2021.6.13
后
稷
文
苑
专业定做校服、制服、西服、工服
联系人:张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