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应该“制而有度”
有一次,我在一所学校调研时,看到各项工作的秩序井然,看到校容校貌的整洁美观,学校的每个细节都透出的文化氛围,我深有感触,于是问校长:“你是怎样把学校管理得这样好?”校长说:“我依靠的是严格的制度管理。”
这话我只信一半。
不过,由此也引发了我对制度管理的一点思考。
“制”的释义主要是“规定”和“限定”。比如,在学校管理中的薪酬制度、工作职责、考勤制度、备课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共同特点是有明确、到位的“度”,它是体现制度的指导性原则的所在。又如,班主任一日工作常规,大型活动管理常规、教师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等,这类制度的特点就在于其限定性,或者叫做约束性。我们还可以简单归结一下,如果前者属于静态的“点性制度”的问题,那么后者就属于动态的“面性制度”,前者的“度”定位很准确,后者的“度”就是一个范围。
问题的关键就在“度”的把控,我的观点是,好的制度必有基于科学并透着人文的“度”。
例如,某学校考勤制度中有一条:“教师在上班时间内不论任何原因,都不准离开学校,否则,按旷职一天处理。”而该校职工旷职一天就得扣除当月的200元满勤奖。这所学校的管理者用“严格”来解释这一条款,但我以为,这属于苛刻。试想,如果某位教师家里临时出现急事,不得不请假去处理,那么,200元就此没了,岂不冤枉?而类似的问题谁又能保证不会遇到?所以,这一制度条款其实冲犯了所有教师,当然会遭致教师的抵制——至少心里不服。我认为这样的制度即便能把教师们管住,也绝不能把学校管好,因为这是看守所对罪犯执行的制度。
还有这样一位校长,把企业的程序管理全盘移植到学校管理中,凡事都由校长和管理组织制定很细腻的程序来操作,并冠以精细化管理的说解。结果,在校长的“轨道约束”管理模式下,大家都不再主动想事儿,也不动脑思考。用校长的话讲,“我就要执行力,只要老师们听话就没有做不成的事”。但是,我认为“做成”和“做好”并非一回事,这里的问题就是使学校变成了“生产车间流水线”,工作成了“标准模式”,而极具变数的教育工作由此失去主动性、创造性和灵动性,这是很可怕的管理,属于制度中的“度”在范围上控制过小。这样的校长给老师们的是一张“小楷方格本”,用很小的格子限定和约束了教师的发挥空间。而真正懂得管理,善于发掘教师的工作能动性的校长,一定会给教师尽情开展工作的“大框框”,而不是“小格子”。
回到前面“只信一半”的话题,我肯定了好学校必有制度管理,但同时我也认为,绝非只要有制度,就可以管出好学校。那么,这位校长所言的“依靠制度”是什么样的制度呢?问题关键就在这里。我想,如果认真研究一下这所学校,我们一定会从他们的管理制度中找到两样东西,一个是“人文”,另一个是“文化”。
正如上面的案例,如果制度没了人味,制度就是“治人”。而受制者在缺乏心灵舒展的状态下,如何积极工作?如何发挥创造性来做好教育教学?反之,如果制定制度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以人为本,考虑到给人以有尊严的工作环境,这样的制度就是把“度”控制在科学、人文的范畴了,就是最好的制度。另外,透过制度看本质,我们一定还能够从学校的制度管理中找到一种校本文化。比如,在制度出台的过程中,优秀的校长不会“政出帷幄”,而是通过民主过程,让教师参与制度建设。这就是民主理校的文化,就是从制度的理性内涵中渗透的健康文化。
总之,学校离不开制度管理,但若只依靠简单、生硬的制度来管好学校,就是问题。而问题的关键点就在于对制度中的“度”如何界定,包括制度的多与少的问题。我以为,制度应该是精而不滥,应该是制而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