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者的偏差
我有两个学生,在同一所学校任教,其中一位在开学前夕的教案检查中,因为教案写的项目不完整、不够清晰,并且字迹潦草,被给予停课待岗的处理;而另外一位因为教案都是用电脑打印而成,特别清晰工整,教案中所要求的项目面面俱到,没有任何一点遗漏,被校长在大会上给予表扬。而实际上,前一位虽然教案写得不够规范,但他的教学很有吸引力,也很受学生们的欢迎,且每学期都有几篇教育方面的论文或者教育随笔在报刊上发表;而后一位从事教学3年来,没有一篇论文或者随笔发表,教学水平也一般。 学校管理少不了评价,但对于处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说,评价的最重要指标无疑应当是看他的教学效果如何,而他的教案写得是否工整、是否详细甚至项目是否齐全,恐怕都不能够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 如果一位教师教案写得无可挑剔,抽查某一堂课也堪称优秀,但从一个较长时间来看,他教的学生对学习兴趣不大,知识掌握不准、不牢,成绩也较差,这位教师肯定不能被认为是一名好教师。但就是这些看起来很简单的问题,不知为什么,到了教育管理者的手上,就变得非常复杂了,变成了一大堆指标或者什么指标体系,诸如作业批改了几次、批改得是否详细、板书是否系统和工整、讲课是否运用了启发式、是否有师生互动以及是否运用了多媒体,等等。表面上看起来是面面俱到、毫无遗漏,可往往是标准越多,距离科学的评价就越远,最终难免流于形式,把教学这个本来是兴趣无限的创造性的活动,变成了一种枯燥简单的机械运动。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而长处往往是决定教师水平的关键。假若授课言之有物,对用不用多媒体、教案和板书是否工整又何必作硬性规定呢?反之,假若教学了无新意,纵然符合所有的条条框框,也定然不会有好效果,也不会是好教师。我们总是在追问,我们的教育为什么难出出类拔萃的创新型人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为什么远远不如我们所希望的那样?虽然现在教师的待遇提高了不少,为什么那么多优秀的学子还是不愿意从事教师工作?其实,正是这种简单机械的管理,压抑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误导了教师的努力方向。因此,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学校管理者一定要好好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在制订管理规章制度的时候,应以是否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为准绳,而不是以管理起来是否方便为主要参考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