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小组)备课模式创新研究阶段计划

集体备课小组作为学校教学研究和教师专业研讨的共同体,是学校实施教学管理,落实课程目标,开展校本教研的基本单元。备课组的建立为同年级学科教师之间同伴互助、分享经验搭建了一个平等沟通、双向交流的互动平台。它要求同科或相关学科的教师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和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通过相互讨论、集体研究等形式制定出统一的教学计划和问题解决的方案。这种集体备课活动对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师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与方法、考核内容等各教学环节上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共同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推进和创新学校的备课小组管理,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不仅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载体和主渠道,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重要手段。由于以往多年教育思维惯性和管理模式的影响,学校教学管理的方式还有一个转型期。为此,积极推进集体备课的方法变革和实践创新,重点落实到课堂上,向单位时间要质量,保证“减时不减效”,教学质量不“滑坡”,既是当前学校教学管理新的聚焦点,也是学校教研管理中学科指导的着力点。

如何改变中小学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无效或低效的现状,实现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由外延型向内涵型的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确立课堂教学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落实“以学定教”的理念,从学校的教学管理发展需求看,进一步突出学科备课组的建设,改进和优化集体备课的方式,努力遵循课堂教学活动过程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显得十分的迫切和必要。

以往备课组活动遇到的难题:

1.评价方式单一导致教师不愿意与同学科教师进行经验分享。从学校层面看,一些学校对备课组工作没有针对性的指导,缺少细化的要求和考核。学校一般根据考试成绩对同学科教师进行比较,这样同学科教师就成了竞争对手,因此不少教师不愿意将自己的经验与别人分享,单打独斗,疲于应付。

2.备课制度缺失导致活动成效低下,流于形式。部分学校备课组管理滞后,有些学校根本没有制定集体备课评价制度。只重视形式与流程,“挂羊头,卖狗肉”,有形无实。有的学校备课仅仅检查教师在不在,人齐不齐,不关注备课过程中集体成员的自我评价,一些备课组活动内容随意化、活动形式简单化、活动主体单一化。出现“五多五少”的现象,即一是常规事务多,探索实际问题少;二是统一安排多,考虑教师需求的内容少;三是研讨共性内容多,满足教师各层次教师的需求少;四是关注经验较多,反思性的实践研究较少;五是组长和少数老师讲得多,成员彼此交流的机会较少。

3.应付检查,备课活动不深不透。有的教师为了应付学校和上级的检查,只看重了备课的书写和格式,而忽略了备课的精髓和目的;学校管理者在检查备课笔记时,也是只看书写、看结构、看规范,大家都犯了买椟还珠的错误。部分老师凭经验备课,不认真研究学生和教材,有的网上下载一份教案了事,有的去年的教案今年还在用;集体备课缺乏内容和资源的选择,导致备课成了“教案书的翻版”。

4.学校缺少平等沟通、合作包容的文化氛围。备课组活动时,经常由少数教师掌握着话语权,其他教师要么不敢发表意见,要么不愿意发表意见。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缺乏合作与包容的文化氛围,教师缺乏主动表达的习惯。

5.备课组长缺乏专业引领,活动呈现组织行政化倾向。部分备课组组长组织的备课活动缺乏专业引领与学科示范水平,备课组组长只是单纯的布置学校教研组或教务处的事务性工作,使得备课组长成为上传下达的传声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