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名字来源考
九国(朝)故都(商都、井方国、苏氏国、邢国、襄子赵国及“复辟”的赵歇赵国、常山国、张耳赵国、汉皇子赵国、后赵国)的历史文化名城邢台,西依太行,东滨大陆泽,故张宾曰:依山凭险,形胜之国(《太平环宇记》卷五十九)。自古称为“畿南名郡”。邢台自古称“邢”,邢字在甲骨文和西周金文中写作“井”与“丼”。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文字,将之规范为“井+邑”(左井右邑),后来“邑”简化为“阝”,古人从“井”从“开”之字假借,并逐渐将“井+邑”规范为“邢”。这应该是“邢”字的来源。古“邢”、“耿”通用,故有称邢为耿之说。历史上邢台曾几易其名,最早在唐代就有“邢台”之名。这在胡湛主编的《邢州金石萃编》中就可见到。如唐宝历二年(826)唐故衙前副将儒林郎试左(龙)武卫兵曹参军陇西李公墓志铭并序有“邢台私第”、“鸳水之滨,邢台之下”;大和三年(829)唐故清河张府君巨鹿时氏夫人墓志铭并序有“先代平乡,因祖徙到邢台”。这比我们一般认为将“邢”与“台”二字合在一起称为“邢台”是自宣和年间宋徽宗赵佶为始的说法要早二百多年了。邢台金石传拓研究所安学军所长说:根据古碑铭记载,其实在隋代就有邢台这个名字了。既然在隋唐时或商代就有“邢台”合称,那么,在宋以前的一些史书上称邢台为“邢(最早的如:祖乙遷于邢)”、“襄国”、“龙岗”,为什么无“邢台”二字连称呢?按照历史朝代变迁,看看邢台之名的改易也就明白了。商周时,应该是因为在商代邢台曾是商都,周代曾是邢国,故简称“邢”。至春秋战国至秦时期,因为趙孝成王在趙别都邢台造檀臺,“有宫為以朝諸侯”,史记曰:赵成侯以邢为信都,筑檀台,于是邢台更名曰“信都”。至楚汉相争时期,项羽因邢台为襄子采邑之故,于是邢台又由信都更名曰“襄国”。后来汉、三国、晋至隋初,因其旧一直称邢台为“襄国”。至隋、唐、五代至宋初之间,《隋书》载:隋开皇九年改襄国为“龙岗(县)”,十六年,于邢台置“邢州”,故此期间,邢台便又由“襄国”改为“龙岗”。至宋宣和二年,于邢台置信德府,改龙冈为邢台,有宋一代之后再未更名,故“邢台”之名一直沿续至今。至于邢台或曰郡、或曰州、或曰县,因为古制有“春秋之时,郡属于县”,“战国之时,县属于郡”的变更之故。附历代邢台名称变更表:朝代年代郡属主宰名称来源备注前17世纪井或丼《左传》说文解字商祖乙元年祖乙邢·耿史记方舆纪要地方志周古苏国苏候柏杨说史邢台通史邢国邢候邢·耿史记竹书方舆纪要封建考方志战国赵国襄子邢·耿同上秦汉始皇36年巨鹿郡信都同上邯郸郡信都同上二世元年张耳赵歇襄国·赵都同上汉汉元年项羽张耳襄国·常山国同上陈余赵国赵歇襄国·赵都同上高帝四年赵国张耳襄国同上广平郡襄国同上高帝九年赵国如意恢友 遂襄国同上注:赵凡四王五十六年。广平国平干国襄国同上景武哀魏广平郡襄国同上三国太兴元年广平郡襄国同上西晋太兴二年襄國郡石勒襄国·后赵都同上东晋永和八年刘显襄国同上隋开皇五年洺州襄国同上开皇16年邢州龙冈同上大业三年襄國郡龙冈同上武德元年邢州总管府龙冈同上唐天宝元年巨鹿郡龙冈同上乾元元年邢州龙冈同上宋宣和二年信德府邢台同上金邢州同上元初置元帅府后改安抚司总管府邢州同上中统三年顺德府邢台同上至元二年中书省顺德路邢台同上明直隶顺德府邢台同上顺德府邢台同上清顺德府邢台同上注:1、高帝九年,贯高等谋逆发觉,逮捕高等,并捕赵王敖下狱。十年春正月徙代王如意为赵王,王赵国。孝惠元年十二月,吕后使人毒死趙王如意。於是乃徙淮陽王友為趙王。七年正月丁丑,吕后又幽死趙王友,二月,徙梁王恢為趙王。吕后以吕产女为赵王后微伺赵王,趙王恢悲痛欲绝,六月即自殺。吕后立武信侯吕禄為趙王。八年辛巳,高后崩,八月戊辰,立趙幽王子遂為趙王(一说赵王遂都邯郸)。这就是史上吕后比杀三赵王(赵隐王如意,赵幽王友,赵王恢)之说。2、吕禄虽立为赵王,但没有至国,且是异姓王,故表中无。3、后赵世系:石勒16年——石弘——石(虎)季龙—石世33天—石遵183天—石鉴103天——石祗退位—刘显18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