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孢子虫

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n Tyzzer,1907)为体积微小的球虫类寄生虫。广泛存在多种脊椎动物体内,主要为微小隐孢子虫,引起隐孢子虫病( cryptosporidiosis),是种以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人畜共患原虫病,被列为世界最常见的6种腹泻病之列,WHO于1986年将人隐孢子虫病定为艾滋病怀疑指标之一,隐孢子虫是重要的机会致病性原虫。

形态

隐孢子虫于1907年首次在小鼠胃肠黏膜切片中发现,定名为鼠隐孢子虫(C,muris),1912 年又报道了微小隐孢子虫,直到1955年才确定此虫为引起动物腹泻的重要病原。隐孢子虫在分类上属原生动物界顶复门(Apicomplexa)、孢子虫纲(Sporozoa)、球虫亚纲(Coccidia)、真球虫目(Euceidioride)、艾美耳球虫亚目( Eimeriorina)、隐孢科(Cryptosporididae)、隐孢子虫属(Cryptosporidiom),已在哺乳动物、禽类、爬行类和鱼类等体内发现了15个有效种,包括安氏隐孢子虫(C.andersoni),贝氏隐孢子虫(C.baileyi)、犬隐孢子虫(C.canis)、猫隐孢子虫(C.elis)、鸡隐孢子虫(C.galli)、人隐孢子虫(C.huminis)、火鸡隐孢子虫(C.meleagridis) 、摩氏隐孢子虫(C.molnari)、小鼠隐孢子虫(C.muris)、小球隐孢子虫(C.aroum),魏氏隐孢子虫(C.urairi),蜥蛇隐孢子虫(C.saurophilum)、蛇隐孢子虫(C.serpentis)、猪隐孢子虫(C.suis)、牛隐孢子虫(C.bovis)。

生活史

隐孢子虫生活史简单,繁殖方式包括无性的裂体增殖和孢子生殖及有性的配子生殖,两种方式在同一宿主体内完成。卵囊随宿主粪便排出后即具有感染性,被人和易感动物吞食后,在消化液的作用下,子孢子逸出,侵入肠上皮细胞,发育为滋养体,经3次核分裂发育为含有8个裂殖子的工型裂殖体。裂殖子释出后侵入肠上皮细胞发育为第2代滋养体,经2次核分裂发育为Ⅱ型裂殖体。成熟的Ⅱ型裂殖体内含4个裂殖子,此裂殖子释出后再侵入上皮细胞发育为雌、雄配子体,进一步发育为雌、雄配子,两者结合后形成合子,合子发育成卵囊。成熟的卵囊含4个裸露的子孢子,卵囊有薄壁和厚壁两种类型。薄壁卵囊内子孢子逸出后直接侵入肠上皮细胞,进行裂体增殖,形成自体感染;厚壁卵囊(约占80%)在肠上皮细胞或肠腔内经孢子化(形成子孢子),在囊内形成4个子孢子后,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完成整个生活史需5~11天。

致病

本虫主要寄生于小肠上皮细胞的刷状缘纳虫空泡内。空肠近端是虫体寄生数量最多的部位,严重者可扩散到整个消化道。亦可寄生在呼吸道、肺脏、扁桃体、胰腺、胆囊和胆管等器官。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与病程长短亦取决于宿主的免疫功能状况。免疫功能正常宿主的症状-般较轻,潜伏期一般为3~8天,急性起病,腹泻为主要症状,大便呈水样或糊状。严重感染的幼儿可出现喷射性水样便,而且粪便的量多。常伴有痉挛性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或厌食、口渴和发热,少数病人迁延1~2个月或转为慢性反复发作。  

隐孢子虫病呈世界性分布。迄今已有74个国家,至少300个地区有报道。各地感染率高低不一,一般发达国家或地区感染率低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与病人、病牛接触的人群和在幼儿集中的单位,隐孢子虫腹泻暴发流行时有发生。其中,2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率较高,畜牧地区多于非牧区,旅游者多于非旅游者。

隐孢子虫病

隐孢子虫病是一种世界性的人畜共患病。它能引起哺乳动物(特别是犊牛和羔羊)的严重腹泻和禽类的剧烈的呼吸道症状;也能引起人(特别是免疫功能低下者)的严重疾病。本病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同时也可给畜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临床表现

人的临床症状

人隐孢子虫病的病情与宿主免疫功能有关。免疫功能正常时,主要表现为急性胃肠荧症状排带黏液的水样便,有的伴有明显腹痛,此外,尚有恶心、呕吐、低热及厌食。水泻1周即可恢复。当免疫功能抑制时,则表现为慢性腹泻,水泻难以控制,病程可长达数月,并伴有呕吐、上腹痉挛、体重减轻等。儿童患者还表现为生长迟缓和发育不良,此类患者从类便持续排出大量卵囊,部分患者可表现为胆囊炎,出现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同时伴有严重肠炎。值得注意的是,隐孢子虫是艾滋病病人合并肠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感染后常常危及患者生命。  

动物发病表现

各种动物,尤其是新生或幼龄动物,对隐孢子虫呈高度易感性,但并非所有感染都引起急性发病。正常机体,常呈自限性或亚临床感染或无症状感染,但在免疫功能低下或受损患者,其可迅速繁殖,使病情恶化,成为死因。犊牛感染时呈暴发式流行,表现为一种轻度至重度的腹泻,严重时厌食,脱水,死亡。绵羊羔发病常在7~10日龄,甚至4~5日龄的小绵羊羔,病程7d,康复后的盖羊常复发,病情严重者则在发病后2~3d后死亡.发病率为37%~83%,死亡率为2%~40%。禽类主要是鸡、鸭,表现症状为精神沉郁、张口呼吸,伸颈、胸腹起伏明显,气喘、咳嗽、腹泻、重者饮食欲废绝,发病后2~3d内死亡。

实验诊断

病原学诊断

肠内感染患者的诊断关键依靠粪便中找到卵囊。粪便(水样或糊状便为好)直接涂片染色,检出卵囊即可确诊。肠外感染的诊断通常需要活检,但胆汁、痰液及支气管灌洗液染色也有一定的帮助。急性患者类便中卵囊数量多,易检出慢性患者及隐性感染者,其粪便标本可先采用浓集技术处理,然后再染色镜检,以提高检出率。常用的检查方法有金胺酚染色法、改良抗酸染色法及金胺-酚改良抗酸联合染色法。此外,采用PCR和DNA探针技术检测隐孢子虫特异DNA的基因检测,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的特点检测的底限可降至单个卵囊。  

免疫学诊断

隐孢子虫病的免疫学诊断近年发展较快,具有弥补粪检不足的优点,可提高检出率。粪便标本的免疫诊断法采用ELISA技术检测粪便中的卵囊抗原,具有特异性高、敏感性好的优点,适用于对轻度感染者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此外,血清标本的免疫诊断尚可检测隐孢子虫特异性抗体。在症状发作的2周内,大多数患者的血清中IgM或IgG滴度升高,一般可持续很长时间,流行区患者IgM持续升高提示反复暴露。

流行病学

流行环节

(1)传染源:隐孢子虫病人的粪便和呕吐物中含大量卵囊,多数患者在症状消退后仍有排出,可持续数天至5周,是主要的传染源,而健康带虫者和恢复期带虫者也是重要的传染交叉试验证实,牛、羊、猫、犬和兔等动物的隐孢子虫卵囊亦可感染人,成为畜牧地区和农村要动物源性传染源。  
(2)传播途径:隐孢子虫病的传播主要是经“粪→口”途径,通过人→动物,人→人和人境(包括水源、食物源和空气源)之间的接触而误食了隐孢子虫卵囊而受到感染。在病人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的卵囊,含有卵囊的粪便通过污染水源、食物和环境等经口进入人体而感在拥挤的家庭、幼儿园或托儿所以及医院接触传播率也很高,同性恋者口交、肛交行为(特别是在艾滋病患者)也是感染隐孢子虫的重要途径,痰中有卵囊者可通过飞沫传播。  
隐孢子虫对臭氧和加氯消毒有很强的抵抗力。一般自来水厂的加氯消毒基本无效,隐虫比其他寄生虫更易突破供水系统的过滤和消毒环节而造成隐孢子虫病的水源性暴发。英等国均有水源污染引起暴发流行的报道,如只有6万人口的美国佐治亚州的一个小镇,有1人发生了胃肠炎,其中39%的人粪检卵囊阳性,1993年威斯康星州161万人的密尔沃基市40.3万人感染,旅游者亦常通过饮用污染的水源而造成暴发流行。  

流行情况

隐孢子 虫呈全球分布,我国黑龙江陕西北京、安徽、湖南、广东、四川、新疆、上海、天津、河南等地均已报道了畜禽隐孢子虫感染。在禽类中以贝氏隐孢子虫流行最为广泛,尤其在肉用仔鸡群中流行更为严重。Goodwin等(1989)和Tzipori 等(1981)报道,鸡在自然感染的情况下,其感染率为6.4%~88.0%。  

易感宿主

隐孢子 虫的宿主范围很广,可寄生于46种脊椎动物,包括7个目的哺乳类、4个目的鸟类、2个目的鱼类,1个目爬行类的多种动物中。除感染人外,已报道的有黄牛、水牛、奶牛、马、绵羊、山羊、猪、犬.猫、鹿、猴、兔、大鼠、小鼠、豚鼠等哺乳动物均可感染。血清学检查表明,猪100%阳性,马94%.牛92% .绵羊84%、兔40%、豚鼠30%阳性。在禽类中的宿主也很广泛,已报道隐孢子虫寄生于鸡、鸭、鹅、火鸡、乌骨鸡、鹌鹑、珍珠鸡、鹧鸪、雉、孔雀、鹦鹉、金丝雀天鹅和情鸟等。  

季节性

本病的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每年的春夏和初秋为流行的主要季节。隐孢子虫病亦被作为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的常见病症面引起重视,本病潜伏期为36~48h至7~12d,病程2~14d能独立发病,也能与轮状病毒、冠状病毒、大肠杆菌混合感染。  

感染性和抵抗力

隐孢子虫卵囊在外界具有较强的存活力。只要卵囊的双层厚壁保持完整,在外界可存活9~12个月,且对多数消毒剂有抵抗力,但干燥1~4d可失去活力,0℃以下或65℃以上灭活30min也可将其杀死,也可使用10%福尔马林和5%氨水或工业用漂白粉,5%氨水加热65℃30 min可有效杀死卵囊。

防治方法

为防止病人、病畜及带虫者的粪便污染食物和饮水,应注意粪便管理和个人卫生,同时保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的人,增强其免疫力,避免与病人病畜接触,凡接触病人病畜者,应及时洗手消毒。隐孢子虫病至今尚无特效治疗药。一般认为,对免疫功能正常患者,应用对症和支持疗法,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对免疫功能受损者,恢复其免疫功能、及时停用免疫抑制剂药物则是主要措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