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御医的百病皆重调肝的理论及用药经验(上)
一、肝为脏腑病之贼
肝为脏腑病之贼,主要是因为肝主疏泄,对全身气机的调节起着关键的
作用。中医认为,肝脏,为风木之脏,风善行而数变,为百病之长。木其母为
水,其子为火,水为阴,火为阳,水火为阴阳之征兆,木介于水火之间,有汲
水纵火之能,所以有阴尽阳生之象。肝藏血调气机,体阴而用阳,也就是说,
肝气冲和则气机流畅,其气升发而诸脏生化,可保证津、血、精液等生命物质
的流通,阴阳才可得到平衡,才能保证生命力之旺盛。基于以上原因,肝被
为“阴阳统一体”。中医强调人体阴平阳秘,可见肝在协调人体阴阳平衡中
重要地位和作用。
《张氏医通》指出:“肝藏升发之气,生气旺则五脏环周,生气阻则五脏
留著。”肝主疏泄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津液流通顺畅,经脉通畅,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就能保持协调,从而维持机体正常的功能。若气机受阻失于调畅,则会影响其他脏腑功能。
如肝失疏泄,导致气机郁滞,不但表现为肝脏本身的病变——肝气郁结和肝
气上逆,而且影响气的运动,导致血液运行失常,出现血瘀或者出血;还可影响肺、脾、肾和三焦的气化功能,导致津液的代谢障碍,凝聚成痰或者发为水肿,而见梅核气、瘰疬、瘿瘤、臌胀等。清代名医林琴曰:“肝木性升散,不受遏郁,郁则经气逆,为嗳,为胀,为呕吐,为暴怒胁痛,为胸满不食,为飨泄,为颓疝,皆肝气横逆也。”
另外,肝为五脏病之贼,还指的是肝对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有重大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可涉及乘土、刑金、冲心、耗肾之变。如肝气横逆
克脾土太过,肝火过盛而侮于肺金,成木火刑金之势,或乘浮游相火之上冲,
会致心肾不交,肝亢日久,耗伤肾阴等。而且肝主藏血,脾主统血,故肝若有
病,可妨碍扰乱月经,出现经期不准、闭经、崩漏等变化。
在临证中观察发现:肝脏为病,不但表现为本脏出现病变,并能累及他脏,导
致其他脏腑也出现病变。如肝病后除出现克脾、乘胃、冲心、侮肺、耗肾诸变外,甚至,有时肝病本身的症状表现不明显时,其他脏腑已经出现一些征候表现。《知医必辨》日:“人之五脏,唯肝易动难静。其他脏有病,不过自病……唯肝一病可延及他脏”,正所谓“肝为内科万病之贼,肝和则其气生发为诸脏生化”。
总之,不论是肝病影响到其他脏腑,还是其他脏腑病变影响肝脏;不论是内伤,还是外感,有将近60%~70%的病都与肝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在临床中,佟老非常推崇“肝为万病之贼”的观点,强调治肝的重要性,通过治肝而和五脏。
二、佟御医从肝论治
佟老与其父亲长期在宫内担任御医,面对的病人是帝后嫔妃,深知他们虽地位高贵,受人尊仰,整日衣食无忧,贪于膏粱厚味,但因身陷朝廷、后宫禁戒森严之地,几乎天天都要经历种种钩心斗角,看似奢华的生活背后,是残酷的清
戒律和枯燥紧张的氛围,人人自危,难以有片刻的宁静。官员之间派系冲突,明争暗斗,争权夺利,只求自保而不能,为一些虚无缈的东西闹得天翻地覆,走错一步,则满盘皆输,必须谨小慎微,提心吊胆,如履薄冰。后宫嫔妃们则因为深宫怨梦,惆怅满怀,却无从倾诉,往往身不由己陷人复杂阴暗的后宫争宠旋涡,甚至沦为权势党派的棋子。而在等级森严的那年代,普通百姓的生活同样并不舒心,整日为生活操劳奔波,心情也时常处于抑状态。
佟老在其父亲的引领下,经过多年在宫廷的御医生活,结合其祖父在民间行医积累的经验,抓住肝主疏泄,主藏血,肝与人的精神情志以及各个脏腑器官之间存在紧密关系的特点,深刻地认识到心情过度紧张和长期压抑,势必导致肝郁气滞,并最终酿成各种疾病。正如《珍本医书集成·医经类》所言:“(肝)然于其五脏为独使又为将军之官,则于一身上下,其气无所不乘,和则为诸脏之赡养,衰与亢则为诸脏之残贼。”佟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摸索,逐渐形成了治疗百病皆重调肝的思维模式。
(一)肝的正常生理功能表现
1.肝主藏血调节血量
肝主藏血而调血运,在全身血液贮藏、调节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内
经·五脏生成篇》中云:“故人卧,血归于肝,目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
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说的就是卧则养肝,肝能藏血以支持全身多器官、多组织的功能。古人认为肝为藏血之脏,藏血这一生理功能对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唐容川说:“'补血者,总以补肝为要’,
'治一切血症,总不外乎理肝也。’”
肝为血脏之一,调节全身之血,以气为用,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有赖于肝
藏血以濡养。肝脏调节血液在人体内保持一定的分布,以供机体不同器官组织的各种需要,当人体进行剧烈活动或白天从事其他活动时,机体需血量就相对增多,肝脏就排出储存的多余血液,分布到各个器官组织,进行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动;而当夜间睡眠或休息时,机体需血量相应减少,多余血量又回归于肝脏。“肝藏血,心行之,人动血流诸经,人静血归于肝藏,肝主血“。
所以王冰日:
海故也。”李挺在《医学人门》中也提到“人动则血运行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
·川脏”。这些都说明肝脏对于人体血量的调节作用。如若肝脏不能居中协调,各之功能必然受到损害。
2.肝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
肝主疏泄的理论最先在《内经》中论及,其后汉、晋、唐、宋诸代名医均有
论述,至明清时此理论有了较全面的发展,受到诸多名医重视,并在临床中不断应用与完善,有很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和价值。
我们都知道,华夏民族智慧的祖先早就从对阴阳五行藏象学说的探索中发
现,在一年四季中,春天万木复苏,一派欣欣向荣之象,是花草树木生根发芽,木气主令的季节。根据心、肝、脾、肺、肾五脏中,只有肝具有像树木一样喜疏展条达升发,而恶抑郁压制的特点。在与五行木、火、土、金、水相配当中,将春季与肝脏五行相配,肝和于春气,归属于木,以木气的冲和条达之象,类比肝的疏泄功能,提出了“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的理论。所以中医认为,肝具有喜疏通、条达、升发、畅泄,而厌恶被压抑、郁滞的生理功能特点。
古人通过不断实践观察研究认识到:肝居左侧,其气在人体从左侧向上升散,肺为华盖,居于膈上,其气从人体右侧向下肃降——肝脏与肺脏相配合,如
此一升一降,循环往复,全身气机方可调畅。而肝脏依靠其升发,喜条达的特
性,在调节人体气机中的作用尤为重要。所以,我们要注意保持肝气升发正常,使气机条畅无碍。
肝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的含义也非常广泛,非是专指气机的调畅,它还涉
及人体内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如推动津、血、液等物质的流通,调节精神活动,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调节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帮助消化吸收,调节和控制月经周期等,都需要肝的疏泄功能。肝藏血主疏泄,藏血是疏泄的基础,疏泄是藏血的功用,故曰“体阴而用阳”。体阴指能藏血,用阳指主疏泄。
(二)肝与其他脏腑及器官组织的关系
1.肝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中医强调整体观,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气血津液靠相互协调和制约
维持其生理功能正常进行。五脏六腑、经络系统相互连贯,相互协作、维持气血津液在人体内的正常化生、运行、代谢,并保证脏腑功能的协调正常。从整体上讲,若失其一,兼或气血代谢、运行失调,皆可变生疾病。
肝脏正常的生理功能与心、肺、脾、肾,气、血等关系密切。从五行关系上
讲,木(肝)之生发,有赖于水(肾)之滋养和土(脾)之培植,肝赖肾阴以涵
养,依脾土以培养;受金(肺)之控制,以制其太过,得为柔和之体,而为无病之肝。通俗地讲,肝与心的关系为:人身之血,肝藏之,心行之;肝主疏泄,心主神明,共同调节人的情志活动。肝与肺的关系为:肝居隔下,其气升发上行,肺居上焦,其气清肃下行,肝升肺降以调全身气机运行,肝影响着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及肺所主司的气血津液输布运行。肝与脾的关系为:肝主疏泄,为藏血之脏,脾主运化而生气血,任统血之职,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可使气机的升降得以帮助脾胃对饮食的消化吸收,化生气血津液,两者共司人身气血之生化收藏。肝与肾的关系为:肝为乙木,肾为癸水,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相互滋生,故称“乙癸同源”;肝主疏泄,肾主闭藏,共主男子生精排精和女子月经妊娠的生理功能。肝与胆的关系为:肝藏血主疏泄,胆贮精汁主升发排泄,肝的疏泄功能还有助于胆汁的排泄,以助人体消化功能;“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两者共同影响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肝在君主之官心的英明统治之下,受为相辅之官肺之有效治节,赖于作强之
官肾之水的充分滋养,靠仓廪之官脾胃化生之营血濡润培育,并在能贮精汁不偏不倚的中正之官胆的果决之下,行使藏血、疏泄调畅气机的功能,当好司谋略的将军之职。
2.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筋,即筋膜、肌腱。筋膜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
是联结关节、肌肉,主司运动的组织。《素问·经脉别论篇》说:“食气人胃,
散精于肝,淫气于筋。”《素问·痿论篇》说:“肝主身之筋膜。99《灵枢·九
针篇》说:“肝主筋。”筋膜有赖于肝血的充分滋养,如肝血充盛,筋膜濡养充
分,肢体才能强健有力,活动自如,屈伸灵活。而且因为肝以爪甲为其外华,故肝之功能强弱与否,可从人的指甲好坏加以推断。
3.肝主目窍在液为泪
《素问·经脉别论篇》说:“肝开窍于目。《灵枢·脉度论》也说:“肝
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肝开窍于目,目即眼睛,又称为“精明”
有视物之功能。《素问·经脉别论篇》说“肝受血而能视,肝的经味上,肝的经脉上联下、
2正所谓肝受到血的滋养而能视物。此外,五脏人之相气、血脉运达皆、
注于目。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说:
“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长。”眼睛的视力正常与否,有赖于肝气之疏泄和肝血之荣养。
旺开密干目,泪为两目正常分泌的液体,具有润浑和保护眼睛的功能。泪
肝的关系密切,故《素问·宣明五气篇》说:
“肝为泪。”在正常情况下,泪液是濡润目窍而不外溢的,但在异物侵人目中时,泪液即可大量分泌,起到清洁配睛和排除异物的作用。
肝主藏血调配血量,又主疏泄,性喜条达,恶抑郁,以调畅气机。肝虽为刚
脏,却喜柔而恶刚。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和血,皆属于肝的生理功能控制范畴,影响了神经、内分泌、循环及消化系统等一些器官的生理功能,同时肝的功能对其他脏腑功能影响很大,下面将在肝的异常功能表现中予以说明。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中医所谓的“肝”并不完全等同于西医学中的肝脏。中西医学对肝的认识,有着本质的区别。西医学强调对肝作实质性的了解和认识,从解剖学人手进行细胞组织分析,来证明肝的生理作用,并通过生化检验及影像检查发现肝脏的病理变化,寻找治疗肝脏疾病的途径、制定具体的方法。
相对西医学而言,中医学并不是对肝脏这一具体器官本身进行实质性的研究,更重视的是对肝的生理功能及其与其他脏腑之间的联系,认识面更为宽阔。我们的祖先在天人相应的主导思想指引下,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通过取象比类的方式,将肝与自然界四时中木旺所主的春气相合,根据树木花草具有向上升腾发散,性喜条达,不喜欢被压抑、抑制的特性,推演肝的功能属性,发现肝“主藏血”,不仅能贮藏血液,且能调节血量,维护有效的血液循环。
“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能主宰体内气机的调节;“肝主谋虑”、“肝藏魂”能协调精神情志活动;“肝主筋”、“肝开窍于目”、“肝在液为泪”,肝有藏血以养筋润目的本领。古医家依照肝的生理功能特点表现,及其与其他脏腑之间的五行生化制克关系,进行理性的推导,特别重视肝自病对其他脏器的影响,以及他脏之病累及于肝,从病症表现出发,把握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即为病机,经过辨证思考、探求发病之因,即辨证审因。在治疗时慎守病机,勿失气宜,以病急则治其标,病缓则治其本为原则,采取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补虚泻实的方针,选用疏气宣散、行气开郁、理气调中、化气导滞、通腑安脏、消瘀散结等治法,治疗肝病以及因此引发的其他脏腑病症,抑或治疗其他脏腑不舒累及于肝的病症。
1.疏泄不及而生抑郁
著名医家张子和曾说,“诸病皆生于气,诸病则因于气”,指出气机的失调是疾病产生的重要因素。
肝主疏泄,与全身气机关系密切,而每个脏腑的生理活动都必须通过气机升降才能完成。中医理论把气机升降摆到极其重要的位置,把气机升降视为生命存在的特征与根源。气机升降是人体气化功能的基本形式,是脏腑生化、阴阳平衡、气血通畅、经络运行的基本保障。
在正常情况下,肝会根据其自身特性,保持着气机运行通畅,如因各种原因
导致肝气郁结,尤其是情志方面的刺激和影响,使情绪过于压抑或焦虑,会妨碍肝的疏泄功能,进而影响气血津液的运行,甚至会波及其他脏腑,导致各种疾病第发生。肝涉及的疾病范围广,病理变化复杂多样,对人体的影响也体现在很多方章面。其中肝气的异常变化及演变对各种疾病的影响尤为重要。
中医把肝比作刚强躁急的“将军”,《素问·灵兰秘典论篇》说:“肝者,将
军之官,谋虑出焉。”《宣明五气论篇》也说,“肝藏魂”,“谋虑”和“魂”
都是肝调节精神情志的反映。对肝疏泄功能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精神刺激。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肝气疏泄与人的精神情志的关系。
清宫佟御医其人及医道肝性喜条达、舒畅,忌压抑,故肝气条达则可舒发心中的郁气、气血运行通畅。若肝失疏泄就会导致气机紊乱,脏腑功能失调。人若遇忧思郁闷、心情不舒之时,肝气升腾发散不及,则情志受损,郁郁不乐。当肝的疏泄功能失常时,肝气不能条达,不得疏通,而生郁滞,郁为结而不散,滞为涩而不行,故致血行不畅,所发生的一系列病症,通常称之为郁证,郁证皆生于气。肝气郁结,可致痰血瘀涩难行,形成痰核、癥瘕、积聚、臌胀等症;郁滞出现于肝的经脉循行路线上,则胸胁、两乳、少腹等某些部位胀痛不适;如肝气上逆于咽喉,则咽中似有异物梗阻的感觉。因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而产生的脏腑部位及经络循行的肢体疼痛麻木,还可随情绪变化的好坏而有所增减。
肝之有余,皆气之余也,气之有余,则气机紊乱失于流畅、故郁证因之而生,故有“万病不离于郁,诸郁皆属于肝”之说。
中医根据肝有易郁、上扰、下迫、横乘、流窜之生理特性,发现肝之病理改变有肝气郁结、肝阳上亢、肝血亏虚、肝风内动几种。
肝气郁结,肝失疏泄,郁于本经, 可有胸胁满闷、乳胀乳痛、少腹胀痛等气郁结之症。
肝气上扰:肝属风木,善动,尤易向上侵扰,肝阳肝火上扰头目,可导致晕眩,如高血压病。
肝气下迫:肝气扶湿热或寒湿下注,可导致如疝气疼痛、积聚淋带之表现。
肝气横乘:肝木克脾土太过,则有纳少,脘腹胀满,呕吐恶心,大便异常等表现
肝气流窜:可上至巅顶,下至足跟,无处不到,周身痛无定处,乍痛乍止。
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位于中州,交通周旋,承担着升降出入的枢纽作用,升降出入有序,则阴平阳秘,形神健康;如气机出入紊乱,则必然导致人体的内外环境因平衡失调而发生种种病理变化。
病有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之不同,病理上自有内外出入、寒化热化之变。基于肝之生理特性,肝之疏泄也必有太过与不及之分。因此,当气机不调时,必须依照“气升当降、气逆当调、气郁当疏、气盛当平”的原则进行辨证施治,巧妙地采用疏肝、调肝、平肝、镇肝、柔肝、养肝、暖肝等多种治肝方法进行治疗,效果自然倍增。
中国封建时代的婚姻是不自主的,被配给谁就要跟谁,不管是公主还是皇亲国戚,一旦成了别人的媳妇,就得听从人家的安排。历史上嫔妃公主的寿命普遍较短,可能和心情抑郁有关。
佟老和其父在宫中充任御医多年,他们发现后宫佳丽三千人,绝大多数一辈子也得不到皇帝的宠幸,但她们却注定要将自己生命中最美丽的时光寄托于渺茫的机会。有偶然得宠的,也有失宠的,有欢乐的,也有痛苦的,后宫便成了无数女人争宠的无声战场。在人前要强颜欢笑,背地里却于漫长的等待中愁眉苦脸、郁郁寡欢,导致肝主疏泄的功能不足,肝气不得条达,气机不畅,从而形成气滞郁结的病理变化。通过对封建时代女性婚姻情况的侧面了解,人们可以看出情志因素对肝脏和人体健康的影响作用。
佟老认为,不论内伤、外感,均要重视与肝之关系,肝郁以致内伤,在临证时较易察觉,而外感兼有肝郁时,往往容易被忽视。从情理上讲,人患疾病后,身体上的不适,或多或少会对人的情绪带来消极影响。因此佟老在临证时,无论内伤外感都要观察询问有无情志因素,注意有无肝郁现象。佟老在许多治疗外感
的处方中,每每佐以调肝舒郁之药物,效果之理想往往出人意料,证明这种观点有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
2.疏泄太过:肝在志为怒,大怒伤肝
值得注意的是,肝主疏泄,肝喜条达恶抑郁,那么是不是说肝气生发越强越好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肝气的升发不及或者升发太过,都是不好的,即所谓“过犹不及”,这是中医很高明的地方,凡事讲求中庸之道。
俗话说“一碗饭填不饱肚子,一口气却能把人撑死”。怒,是人们受到过度精神情志刺激时,爆发出的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著名的“诸葛亮三气周瑜”讲的就是周瑜在恼恨暴怒之下,口吐鲜血而亡的故事,可见怒对人体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在五脏中,怒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灵枢·本神》篇云:“肝气虚则恐,实则怒”,故称肝“在志为怒”
这里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人们常说的“火大伤肝”“怒伤肝”“肝火太旺”,即在情绪过激时,会使五脏之气平衡协调的关系受到破坏。大怒可伤肝,导致肝气疏泄功能失常,就易形成肝气上逆的病理变化。肝气亢奋,血随气涌,逆乱上行,因此,常易发怒的人,往往有口苦、头目胀痛、心烦易急、面红耳赤、两胁胀痛等症状;如血随气逆则出现吐血、咯血等血从上逆的病理变化。如《素问·举痛论篇》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飨泄,故气上矣。甚则猝然昏倒,不省人事。《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第二层含义是,如肝主疏泄的功能太过,反过来会引起情志失常,表现为情绪不稳,心烦易怒。《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亦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怒与肝失疏泄二者互为因果。如受情志因素影响,肝气升发太过,进而发展为高血压病的人,要特别注意调畅情志。情志不遂,喜怒太过常常会影响肝木之疏泄、肾水之涵养。高血压病的患者、平时脾气大的人,或者年纪大的人,更要注意保持情绪稳定,不要过于冲动。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肝气过旺、肝气上亢,甚则可使大脑的血流量骤然增多,易诱发高血压,突发脑出血、中风。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减少,缺乏一定的信任和宽容,常常会为一点小事而怒上心头,十分不利于身体健康。要想避免大怒造成的身心伤害,保持肝的正常疏泄功能,除了各方面的营养保健外,更需要修身养性,调摄情志养肝,学会制怒,遇事要尽力做到心平气和、乐观开朗,使肝火熄灭,肝气正常生发、顺调,不至升发太过。同时,练习动作柔和、动中有静的太极拳,通过平稳的呼吸调节放松精神,有助于保持心情舒畅。
3.肝气异常之演变
在临床诊治过程中,肝失疏泄,可累及他脏而使之功能失调,情况更为复杂多变。如肝郁可致其他四脏出现郁证,五脏之郁皆以肝郁为病理基础。肝气郁久又可化火,生风,其影响则更为严重。同时,肝有疏利三焦(上、中、下三焦)、通调水道的作用,如果疏泄功能失常,则三焦通利受阻,出现水液代谢障碍的水肿、腹水等病症。气滞则水湿不行,气郁则生火,火盛易生痰;或肝木乘土,则饮食停滞,即形成气、血、痰、火、湿、食六郁之证。
肝气异常之演变有肝郁气滞、肝火炽盛、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肝气厥逆。肝之疏泄太过,功能亢进之病理改变,可演化为肝火上延、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肝气厥逆。
肝内寄有相火,肝郁日久易化火,可导致肝经气火上逆所致的病症。临床以气火上逆热象明显为特征,如头热昏眩、目赤咽痛、颜面红肿热痛等。
若肝火得不到遏制,则阳亢无制,耗劫肝阴,引动肝阳上亢而成肝阳化风证。也有因肾阴虚而肝阳偏亢者,进而形成肝风,严重则为肝阳逆乱而致肝厥。
肝之疏泄不及,疏泄功能减弱,会产生衰败之象。以肝失疏泄对血的运行影响为例:郁闷忧愁易导致肝的气血瘀滞而成疾。在佟老诊治的后宫嫔妃中,大多数都有月经不调、癥瘕积聚等病症。这是因为女子“以血为本”,有“月事以时下”的生理特点,而肝气对血的运行有重要的影响,所以肝气郁滞可致血瘀形成癥瘕积聚。
《仁斋直指方·血荣气卫论》说:“盖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讲的就是气与血运行的关系。气是血的统帅,只有在气运行正常的时候,血才能运行正常,气稍有不畅或受到了阻滞,则血不能正常运行,重则甚至产生血瘀的后果。
中医的理论精髓“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更加形象地概括了两者的关系。气率领血运行周身四肢,使气血充满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使人体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正气充盛。所以我们说肝气疏泄与血的运行尤为密切。
3.肝气异常之演变
在临床诊治过程中,肝失疏泄,可累及他脏而使之功能失调,情况更为复杂多变。如肝郁可致其他四月出现郁证,五脏之郁皆以肝郁为病理基础。肝气郁久
可化火,生风,其影响则更为严重。同时,肝有疏利三焦(上、中、下三焦)、通调水道的作用,如果疏泄功能失常,则三焦通利受阻,出现水液代谢障碍的水肿腹水等病症。气滞则水湿不行,气郁则生火,火盛易生痰;或肝木乘土,则饮食停滞,即形成气、血、痰、火、湿、食六郁之证。
肝气异常之演变有肝郁气滞、肝火炽盛、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肝气厥逆。肝之疏泄太过,功能亢进之病理改变,可演化为肝火上延、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肝气厥逆。
肝内寄有相火,肝郁日久易化火,可导致肝经气火上逆所致的病症。临床以气
火上逆热象明显为特征,如头热昏眩、目赤咽痛、颜面红肿热痛等。
若肝火得不到遏制,则阳亢无制,耗劫肝阴,引动肝阳上亢而成肝阳化风证。
也有因肾阴虚而肝阳偏亢者,进而形成肝风,严重则为肝阳逆乱而致肝厥。
肝之疏泄不及,疏泄功能减弱,会产生衰败之象。以肝失疏泄对血的运行影
响为例:郁闷忧愁易导致肝的气血瘀滞而成疾。在佟老诊治的后宫嫔妃中,大多数都有月经不调、癥瘕积聚等病症。这是因为女子“以血为本”,有“月事以时下”的生理特点,而肝气对血的运行有重要的影响,所以肝气郁滞可致血瘀形成癥瘕积聚。
《仁斋直指方·血荣气卫论》说:“盖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
......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讲的就是气与血运行的关系。气
是血的统帅,只有在气运行正常的时候,血才能运行正常,气稍有不畅或受到了阻滞,则血不能正常运行,重则甚至产生血瘀的后果。
中医的理论精髓“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更加形象地概括了两者的关
系,气率领血运行周身四肢,使气血充满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使人体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正气充盛。所以我们说肝气疏泄与血的运行尤为密切。
如肝失疏泄,导致血不能运行达到相应的部位,四肢、脏腑得不到充盈而
失养,轻则“肝气窜痛”,心烦、气憋、胁痛等,重则有耳不聪,目不明,手不
能握,足不能行等全身功能下降表现。如肝气郁结而致气滞血瘀,则胁部刺痛不移,或逐渐产生癥瘕积聚,也就是常说的肿瘤。可见肝硬化、肝癌等疾病发生、发展与肝失疏泄,肝气运行失常关系极为密切。
在佟老多年的御医生涯中,诊治过的帝后嫔妃,多因久居高墙深宫之内,身处朝廷及后宫是非之地,或精神上极为空虚而焦虑;或无所事事,忧郁寡欢;或
钩心斗角,暗藏杀机,以致肝气郁结,气失条达,情志抑郁,引发脾胃病、妇科病,甚或暴躁癫狂等诸疾。在这样的背景下,佟老更加深入地研究肝的相关精髓理论,并在临床中反复验证实践,将从肝调治的方法灵活运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理想的疗效。
4.肝血易虚虚则月经不调筋目失养
肝实证多于肝虚证,且实证多因于气。然而肝血易虚,血虚则筋目失养,在女性则可出现月经不调。谈及肝虚,首当其冲的是肝阴虚、肝血虚。如脸色发黄发白,唇色发乌,以及面部长斑,都是肝血虚引起的。
佟老在宫中诊治疾病时,经常会遇到肝血虚的嫔妃贵人。虽然她们是皇帝的
妃子,享尽荣华富贵,不乏滋补美容养颜之品,但是由于女性本有经、带、胎、产耗血伤阴的体质因素,加之谋划盘算气郁过度,忧思伤脾,而导致气血生化之源失职,气郁长久而难免造成血行障碍,瘀血不去则新血不得生,或因年老肝阴肾精不足,往往容易出现一些肝血虚的症状表现。
肝血虚证是肝血不足所产生的病症,以肝血的调节功能失常及相关脏器失养为特征。肝血虚多因生化之源不足,或失血过多及慢性病耗伤肝血所致,一般以
筋脉、爪甲、两目、肌肤等失于血的濡养以及全身血虚的病理现象为辨证要点。
肝血虚不能滋养筋脉爪甲,则手足麻木震颤,筋脉拘急,肌肉润动,爪甲不荣,《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也说:“肝气衰,筋不能动。”
李挺说:“人身运动皆筋力所为,肝养筋。”
若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可见筋力衰惫,肝病中经常见到这些症状,四肢酸软无力,体倦身懒,肢体麻木,伸屈不利等,若火热之邪,热灼肝经,劫夺肝阴,津血耗损,血不营筋,可见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等“肝风”之象。故《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中医认为,爪乃筋之廷伸到体外的部分,故称“爪为筋之余”,爪即爪甲,包括指甲和趾甲。通过观察指甲的好坏,可以推断肝的功能。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说:“肝者…其华在爪…以生血气。血以养筋脉而充润爪甲。爪甲的荣枯,可反映肝血的盛衰,故《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肝血充足,爪甲坚韧明亮,红润光泽,若肝的阴血不足,爪甲失养,则爪甲软薄,颜色枯槁,甚则变形脆裂。
望眼神是中医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形成了五轮学说,记载最早的为《太平圣惠方》。《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大家都知道眼睛不好要补肝,其中的道理是因为肝开窍于目。临床上也常通过看眼睛颜色等方面的变化,判断肝脏功能正常与否。同时,由于目与五脏六腑均有内在的联系,故观察眼睛的变化,即可了解全身机能的盛衰。
比如当人的肝脏发生异常时,会从眼睛表现出来。如肝经风热,目赤肿痛;肝火上炎,或高血压病的患者常可见两目红肿热痛。正如《气变大论》所言“肝木受郁……目赤痛皆疡”。目受肝血的涵养,而能视物,如果肝血不足,非但目失所养,而且肝风乘虚上扰,就会导致头晕目眩;肝风内动、两目斜视、上吊,多由肝阴虚而致肝阳亢奋引起;肝胆湿热可导致黄疸,两目发黄等,足见肝与二目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补养的办法之一是常吃动物肝脏。当然一次不能吃多,否则胆固醇会升高。
在病理情况下可出现泪液的分泌异常。肝不好的人,眼睛也受到连累,容易出现双眼干涩等。《黄帝内经》认为人五十岁,肝气始衰,年过半百的人,眼睛就开始不好了。肝血不足常见夜盲、视物不明、昏花、痛胀、干涩,实质是泪液分泌不足;肝阴不足,两目干涩;如肝经风热,则可见两目红赤,羞光流泪;肝经湿热,则可见目哆增多,迎风流泪等症状。
此外,在极度悲哀的情况下,泪液的分泌也可大量增多。《灵枢·口问》说:“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则宗脉感,宗脉感则泪道开,泪道开,故泣涕出焉。”
总之,肝阴、肝血不足,则不能濡养清窍,故见眩晕耳鸣;肝开窍于目,肝血亏虚不能上注于目,则目糊干涩、视力下降或夜盲;肝血不足不能上荣于头面,则面色淡白无华或黄,唇舌淡;肝在体为筋,其华在爪,肝血虚不能滋养
筋脉爪甲,则手足麻木震颤,筋脉拘急,肌肉蠕动,爪甲不荣,脉细;肝血虚,冲任失调,则月经量少,色淡或经闭。若肝血虚得不到及时纠正,则血虚症状加剧,肝血的濡养功能进一步减弱,可变为血虚生风证。
5.肝与胆的相互影响关系
在五脏六腑中,肝与胆的关系最为密切。肝与胆,一为脏,一为腑,各有经脉、经别、经筋等,并彼此通过络脉相连,互成表里关系。从人体内脏位置上看,胆位于肝的短叶之间,与肝相连。早在《灵枢》就有记载:“肝左者胆也”,意思是位于肝左侧的就是胆。《难经》则更明确地提出:“胆在肝之短叶间……盛精汁三合。”指出胆的主要功能为贮存和排泄胆汁。中医认为胆汁来源于肝,为肝之余气所化生。胆汁排泄是否通畅,是由肝的疏泄功能是否正常来决定的,肝气条畅是胆汁正常排泄的动力和条件,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胆汁排泄通畅,从而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肝一旦疏泄不利,则胆汁排泄失畅,而形成胆汁郁积,易出现胁下胀痛、口苦,甚或外溢而发为黄疸等。
现代西医解剖学也早已证实,肝胆位置邻近,生理关系密切。胆囊内贮胆汁,胆汁注于小肠中,帮助小肠消化吸收。《脉经》有言:“肝之余气溢于胆,取而成精”,这里,精就是胆汁,说明胆汁源于肝而藏于胆,这与现代医学的观点是非常一致。
6.肝与脾胃的相互影响关系
脾胃之气的升降和胆汁的分泌均须依赖肝的正常疏泄。老百姓都知道,脾胃是饮食消化的主要脏腑。正常情况下,我们吃进的食物都要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才能变成为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而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是通过脾升胃降来完成的。中医看脏腑,看的不仅仅是某个器官的作用,而且要注重看它与其他脏腑的功能联系。所谓脾升胃降,是说脾的功能正常,脾气健旺,就可以将我们吃人的食物,变成可以吸收的营养,向全身输送;胃的功能正常,胃气和降,则能纳谷,使食物经过消化,为脾运化吸收作好准备,然后将剩余的糟粕传输到肠道,继而排出体外。
在消化方面,肝与肺对脾胃的升降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若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脾气能升,胃气能降,饮食人胃后既能受纳,又能消化,从而保障精微物质向生成气血转换;若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正常,则精微之输布,津液气血之运行无碍;而物质之代谢,又必须借助肝的疏泄和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才能完成。
我们知道,五脏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肝木和脾土之间
的关系传变中,根据木(肝)、火(心)、土(脾)、金(肺)、水(肾)依次相生,间隔相克的五行生克关系,有“木旺乘土”(肝旺乘脾)和“土虚木乘”(脾虚肝乘)的区别。
一般认为,由于抑郁、暴怒等情志刺激导致肝气郁结太甚或肝气横逆,可犯
脾胃,脾胃运化功能因之而气滞,出现胃部疼痛,胸胁满闷,脘腹胀痛,口苦吞酸,嗳气泛恶,大便溏泄等症状时,称作“木旺乘土”。若先有脾胃的虚弱,如脾失健运,脾湿内生,不能耐受肝的相克,会出现肝脾不和,胸胁胀满或窜痛,时欲太息,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食欲不振,腹胀便溏,或发作性腹痛腹泻,或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胃脘痞满,恶心呕吐,胸胁灼痛,食欲不振,常吐涎沫,大便不畅,称作“土虚木乘”。两者皆为肝木克脾土之证,但在治疗上略有“抑木”与“扶土”侧重之不同。
如在临证遇到胃病,单纯使用治疗胃病的药物效果并不理想,经过检查有时
会发现患者有慢性无症状性乙肝,这时需要重新辨证来从肝进行论治。同时,肝与胆相表里,胆汁的化生和排泄由肝的疏泄功能控制和调节。胆汁由肝之精气所化生,汇集于胆,泄于小肠,以助饮食物质消化吸收。若肝失疏泄,则可导致胆汁生成和排泄异常,影响饮食消化吸收,则可出现多种消化不良症状,如厌食、腹胀、便溏等;胆汁外溢则发为黄疸,表现为目黄、身黄和尿黄等。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