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巴金的藏书
在我常去的旧货市场,有一家旧书摊的主人既卖书也藏书,所以他的书要价比别人高,生意很不好。他对面的老头子则对书没有感情,只凭书的厚薄出价,生意很好。有一天,老头子笑着对我说:“总有一天他儿子会把他藏书卖光的,那时卖得更便宜。”顿时我看到了自己的愚蠢。
巴金先生的子女都是文化人,他们对巴老的藏书很珍视。最近有人在旧书摊买到巴老捐赠的藏书,据说还有可能是从国家图书馆流出的。这一消息马上引起巴老子女的重视,他们很快给国图写了一封信,要求从该馆要回巴金捐赠的手稿《春》、《秋》、《寒夜》、《憩园》、《随想录》第五集及《家》的散页,再转赠给“能善待它们的地方”。
信中说,十年“文革”结束后,父亲深感“散布知识、散布文明”的重要,为了使他的藏书能充分发挥作用,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不顾年迈体衰,作为他的“身后事”之一,他亲手将劫后幸存的书刊一本本分门别类地整理出来,分期分批赠送给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国现代文学馆、南京师范学院附中(他的母校)等地,希望能“为我们国家的图书馆建设作点贡献”。
现在,虽然巴金已做了他所能做的事,把书捐了,但这些书能否真正发挥“散布知识、散布文明”的作用呢?看来还有一段路。鲁迅先生早就说过,中国公共的东西不容易保存,懂行的人会把它偷光,不懂行的人则把它糟蹋光。作为鲁迅的忠实学生,巴老对老师的先见之明大概也只能报以会心一笑吧?
我不知道世界上有多少本书是叙述书和人之间的缘分的,我只知道这是个很大的数目。书是很脆弱的,大火、洪水、蠹虫都是它的敌人。人也脆弱,再强健的人也禁不起岁月的折磨。强强可以联合,弱弱也会互相吸引。也许正因为这个原因,爱书人和书之间的感情只有恋人可以相比。如此强烈的感情,若能做到收放自如,无疑是伟大的。巴金先生正是这样伟大的人,他捐书的心情,我想每一个读书人都能体味得到,我们实在没理由再让这位可敬的老人失望。另一方面,如果巴老万一得知他的藏书没有得到妥善保管,也请不必太伤心,那位卖旧书的老头子说的话不也是很有智慧么?
小编注:此文刊发于2002年12月26日《检察日报》书里书外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