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来围观:阅读这篇文章了解六合建城史!

甘棠之歌

——献给六合区建城2590年华诞

当2016年新世纪第一缕曙光洒在祖国美丽的版图上的时候,南京市的江北门户——六合区,将迎来她2588年华诞。

六合县古称棠邑,一个渐渐远去的,却充满诗情画意的美称;一个越过长长的时空,还在不断透出幽香的芳名。

棠邑,最早见诸史籍,约是周灵王元年(公元前571年),《春秋左氏传》有确切记载:“襄公十四年(前559年)楚子为庸浦之役故,子囊师于棠,以伐吴。”

棠邑,因何得名,无文字可考。从古棠所处优越的地埋位置看:临江孕滁,亦岗亦圩,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适合各种植物生长。据传,古棠境内甘棠遍野,故得其名。想来有一定道理,直至如今,六合区境内丘陵林带次生林中,棠利树十分常见。在竹镇镇欧营村,现存古棠树一株,胸围2.5米以上,树龄达二百多年。

大约在棠邑得名的同一时期,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编成并流传开来。一部诗经305首,借助棠梨展开比、兴表现方法的就达五、六首之多,其中最有意义的当数《召南·甘棠》: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挺拔高大,枝繁叶茂的棠梨树,请大家千万不能去砍伐它,不要去弯曲折断它,也不要攀爬损伤它,因为召伯曾经在此树下住过、停留和歇息过。

人们爱戴召伯,因而爱屋及乌,对召伯曾在此歇息过的棠梨树也特别爱护了。这不是泛泛的传说,更不是臆测,而是有正史可考的。

《史记·燕召公世家第四》载:“召公奭与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候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詠之,作《甘棠》之诗。”此后,世间多了一条“甘棠遗爱”的成语,这成语不仅成了歌颂吏治勤政、仁政、廉政的赞美诗,也树立了一个老百姓心目中的好官形象。

笔者推断,召公卒时,约在公元前1000年,与周灵王元年时隔约430多年,其间《甘棠》之诗载着召公的事迹流传于棠,邑人又见棠树遍域,二者叠加,引发邑人神思,赋名于这块美丽的地方为棠邑,是完全有可能的。

棠梨树在中国植被很广,整个长江流域各省都有分布。随着诗经《甘棠》乘着诗歌的翅膀,在中华大地上传扬。人们对“甘棠遗爱”的推崇,甘棠便成为命名的首选词。即使三千年过去了,直到如今,在全国各地以甘棠命名的如:甘棠镇、甘棠乡、甘棠村、甘棠学校、甘棠馆等,数不胜数,在六合亦有古棠社区、古棠桥等命名,甘棠之美,人心所向,可见一斑。

自古以来,人们借物抒情,托物寄怀,常常借助于棠梨树。比如说世上哪种花最有姿色,必答棠梨花其白如雪。(见《小雅·采薇》,彼尔维何,维常之华。)人们还常常把棠梨与最美好的人和最完美的事联系起来。比如人们在渴求贤才的时候,做起了《有杕之杜》。

“有杕之杜,生于道左。彼君子兮,噬肯适我?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首求贤的诗(亦有认为是求爱之诗)大意是:高大的赤棠树独立在路边,贤明的君子可否来相见,心中既喜欢,什么时候来相聚呢。

人们在追求家庭和睦的时候,想起了棠梨树,见《小雅·常棣》;人们在羁旅天涯,飘零无援的时候,更会感叹出诗,见《唐风·杕杜》;在征战频繁,人们怀念征战的亲人,亦会以棠起兴,作诗寄怀,祈盼亲人平安归来,见《小雅·杕杜》。

自从《诗经》开一代诗风,历代文人墨客看好棠梨的“诗材”。唐代诗人王翰所题《棠梨墓歌》:“棠梨花白春似雪,棠梨叶赤秋如雪。春来秋去棠梨枝,长夜漫漫几时彻。……”此诗描绘了棠梨树春夏秋冬的四季特征,让棠梨树在我们心中更丰满了起来。著名诗人刘禹锡可以说对甘棠是情有独钟的。春天里,与友人唱和写下:“白芷江边分驿路。山桃蹊外接甘棠。”不由让人眼前一亮,分明看到江水清清,溪水潺潺,阡陌芳径,桃红李白。似乎感觉到日畅风和,幽香沁肺,令人陶醉。在秋天感念亲人时也会写道:“蔓草佳城闭。故林棠树秋。今来重垂泪。不忍过西州。”刘禹锡不是悲秋派诗人,而是秋天的赞美者。在诗中发出这样的伤感是不多见的。同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寒食野望吟》中题道:“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冥重泉哭不闻,潇潇暮雨人归去。”诗人见到纯洁的棠梨花与白杨,睹物思人,表达对故人的思恋,与刘禹锡《棠梨秋林》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刘禹锡在另一首写紫薇花十四韵诗中最后是这样落笔的:“与生红药后。爱与甘棠并。不学夭桃姿。浮荣在俄倾。”而唐代诗人吴融《追咏棠梨花十韵》则有:“蜀地从来胜,棠梨第一花。更应无软弱,别自有妍华……”足见诗人们对棠梨树的钟爱。

在上一个千年将开始的时候,北宋诗人王禹偁,写下了一首借景抒情的好诗《村行》。其中,“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尤为出色。你看,荞麦花开如白雪一片,不寒而香;宋王安石《甘棠梨》:“甘棠诗所歌,自是夸众果。爱其凌秋霜,万玉悬磊呵……”。棠梨成熟后果实累累,色泽殷红,装点枝头。多彩的深秋大地,叶红果香,预示着新的丰收。同是宋代诗人宋祁《野路见棠梨红叶为夕阳所照尤可爱》中写道:“叶叶棠梨战野风,满枝衰意为秋红……”。歌颂了棠梨树不畏萧瑟秋风,把最美的色彩装点秋天的大地。如此美景,真叫人不仅把身心全部地溶入自然之中,还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棠梨在秋季有上佳表现,那么在春天,又如何进入诗人的视野呢。宋代著名散文大家欧阳修也写了《归田园四时乐春夏》之两首,其二中写道:“野棠梨密啼晚莺,海石榴红啭山鸟。田家此乐知者谁?我独知之归不早。”著名诗人辛弃疾,诗词以豪放悲壮为主,偶见风格婉约的词作,《念奴娇·书东流村壁》是这样开头的:“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这是诗人不多见的描写自己爱情经历的诗,作者借助野棠花落,叹惜时光的流逝,更主要的是引出对美好事物消失的感叹。

而南宋以田园诗著称的四大诗人之一的范成大,棠梨之花在他笔下又有了绝妙的表述,他在以《碧瓦》为题的七绝中写道:“碧瓦楼前绣慕遮,赤栏桥外绿溪斜。无风扬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作者笔下的暮春小景是那样的色彩徇烂,生趣盎然。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让人赏心悦目。但从诗题目看,诗人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画外有音,意余象外,暗喻南宋小朝庭偏安局面的岌岌可危,可谓用心良苦。

棠邑作为县名在历史上长达1156年之久,难道就没有邑人写过棠梨树的诗作吗?笔者遍阅县志,得诗两首。元代县尹张以宁(历升翰林学士)在离任之时赠诗接任县尹徐君美,诗云:“山县棠梨树,题诗动忆君。尊前俱白发,马首又青云。春郭千花合,秋庭一鹤闻。公余好心事,令子以能文。”另一首为《棠梨幽鸟》。诗云:“扬州旧梦隔天涯,曾醉春风阿那家。幽鸟岂知人事恨,依然啼杀野棠花。……”可见棠邑的棠梨对县尹影响之深远。

那么,是什么超凡的魅力使棠梨树同美好的人和事联系起来,甚至是一种神圣的象征,从而引发人们歌而咏之呢。经查资料,棠梨树生存力极强,对土壤要求不高,不仅耐旱,而且耐湿,不仅是培植上等梨的优良砧木,而且一身是宝:材质细腻,可做雕板、制印、制作家具;花可充饥、果实可食、荒年能渡人饥荒;而且果实、根、叶都有药用价值;对生态的作用更是不可小觑。过去,六合人民就曾在棠梨树上嫁接出六合木梨,龙袍、玉带等乡镇、街道,沿江、沿滁大堤多有种植,五十年代尤盛。每年春至,一夜春风吹过,万树梨花带雨,香漫百里长堤,过客如入仙境。秋来则果实累累,万户木梨飘香。此梨外观略为粗糙,去皮则雪白粉嫩,甘甜多汁,十分可口。因此,人们戏言:梨亦如人,六合人大都外在朴实,内则聪惠,想到此我顿有所悟。在新的一年来到的时候,我们满怀着对棠梨树的美好想象,怀带着对未来的无限希冀,在江北新区即将大展宏图的时候,愿我们能与棠梨树一样,扎根六合大地,经水不腐,历旱不枯,永远生机勃勃,为了生存与发展,敢于亦甘于再开自己一刀,嫁接出新时代的丰硕之果!

注: ①蔽芾:(fei)高大茂盛貌。

②茇:(ba)在草舍住宿。

③尔:花盛的样子。

④常:即常棣(di)下同,即棠梨树。

⑤杕:(di)独立。杜。杜梨,即棠梨树。

二0一六年元月改写于古棠(公众号略有改动)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