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上)
历史故事新编-24
梁 祝(上)
文/墨吟 夏天
一
东晋太和年间,浙江上虞有个祝家庄,庄主祝员外乃上虞首富,膝下只有一女,名英台。英台出生时遭遇难产,母亲产下英台后大出血,不幸离世。祝员外视女儿为掌上明珠,既当爹又当娘,悉心抚养。
祝英台五岁生日那天,傍晚时分家里来了一个老婆子,亲手为英台洗脚,将她的小脚丫在温水盆里泡了一个时辰,然后用干布抹净,让英台闭上眼睛。老婆子抓起右脚,除了大拇趾之外,将四个脚趾拗扭到脚底下,从衣兜里掏出一卷裹脚布,一圈又一圈把脚丫裹得严严实实,而且越裹越紧。
英台疼得大叫一声,睁开眼睛看到自己的右脚,哇哇大哭起来,连蹬带踹,死活不肯再让老婆子缠左脚。
祝员外在旁看着也心疼,他对女儿说:“乖孩子,女孩儿到了五岁,是一定要缠足的,将来就是三寸金莲,好看着呢。你要听话,最多两个月,就好了。”
英台哭叫道:“爹爹,我不要三寸金莲,不要啊!”
老婆子说:“员外,你看咋办?”
祝员外说:“难为婆婆了,今天就先缠右脚吧,明天再缠左脚。”说着抱起女儿,让她去睡觉了。
老婆子摇着头,走了。
这一夜,祝英台哭叫不停,把嗓子也哭哑了。第二天祝员外去看女儿,只见她右脚的裹脚布早已散落在地上。他听着女儿沙哑的哭诉声,终于打消了为女儿缠足的念头。心想:罢了罢了,生成的天足,何必强要缠成三寸金莲?
祝家家养的丫鬟银心比祝英台小两岁,主仆二人情同姐妹。银心学小姐的样,也不缠足。她们还商量好,都不穿耳环洞。
二
祝英台心灵聪慧,从五岁起,祝员外手把手教女儿读《诗经》,只要略加点拨,便能心领神会。到十岁上,一部《诗经》就读得滚瓜烂熟,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特别崇拜班昭和蔡文姬,于是就选择班昭的《续汉书》和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自学,深为班昭和蔡文姬的才情所折服,发誓要成为她们一样的才女。
转眼到了十六岁,祝英台出落得亭亭玉立,父亲之所学已经无法满足她的求知欲了。她向父亲提出要到杭城求学,遭到祝员外极力反对:“自古女儿无才便是德,哪有女儿离家出外读书的道理?”
祝英台一时也难以说服父亲,于是在一段时间里,她和银心私自换上男装,满街去疯逛。甩开大脚在街上飞走,加上沙哑的说话声,竟然不露半点破绽。
这年元宵节,银心突然慌慌张张回家向祝员外报告:“老爷,今天和小姐上街观花灯,不想街上拥挤不堪,一时疏忽,竟和小姐失散了!”
祝员外又气又急:“你这个奴才,怎么将小姐丢啦?这可如何是好?你还不快去找,找不回来,唯你是问!”
说话间,一个留着山羊胡子的老者,举幡摇铃,翩然而至,开言道:“适才见员外对这位小姐动怒,想必定有疑难之事,何不卜上一卦?”
祝员外说:“我女儿走丢了,也能卜么?”
老者说:“凡事皆能卜也,倘若不准,分文不取。请员外抽一签。”
老者摇晃着卦筒,让祝员外抽出一枚竹签,然后对着竹签看了半晌,突然言道:“有了!”
祝员外迫不及待:“快说,我女儿今在何处?”
老者慢条斯理说:“看这卦上,令媛欲上杭城读书,可有此事?”
祝员外焦躁起来:“哎呀,谁问你此事来?”
老者依然不慌不忙:“以我之见,令媛志向远大,员外当让其赴杭城深造,方为正理。”
祝员外怒道:“你这个骗子,我在火里,你却在水里!我女儿人都不见了,还谈什么杭城深造!”
老者说道:“至于令媛么,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呀!”说罢,除掉算卦衣装,扯下山羊胡子,露出祝英台本相,与银心一起哈哈大笑。
祝员外又惊又喜,嗔怪道:“你们这两个死丫头,拿老夫寻开心啊!”
祝英台说:“爹爹,连你也分辨不出我是女儿身,总该放心让女儿去杭城求学了吧?”
祝员外经不住女儿和银心胡搅蛮缠,终于答应了。
三
春暖花开,桃红柳绿,好一派江南田园风光。银心挑着箱笼,紧随祝英台,踏上了赴杭州求学之路。祝英台摇着折扇,一路上赏花扑蝶,犹如逃出笼子的小鸟,飞翔在自由的天空,心情格外舒畅,情不自禁吟哦起诗经里的佳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银心笑道:“小姐诗兴大发呀!依我看,小姐就是窈窕淑女,我们此去杭城书院,那可都是风流君子啊,也不知哪个好逑者是小姐的意中人,小姐可要留意啊!”
祝英台一把扭住银心胳膊:“你个死丫头,尽胡说,看我不撕烂你的嘴!你左一个小姐,右一个小姐,还不改口呀!”
银心笑道:“是,小姐!不,祝公子!”
祝英台叮嘱道:“这可大意不得,万一露馅,可就糟啦!我反复教你的招数,可都记住啦?”
银心说:“放心吧,公子,银心全记在心里呢。”
此时,岔道上有两个人走来,前面一个风度翩翩的书生,后面紧跟着一个挑着担儿的书童。那书童招手喊道:“喂!你们是去杭城读书么?”
银心招手回应道:“是啊!你们呢?”
书童说:“太好啦,这下我们有伴啦!”
说话间,两人已赶了上来,书童和银心都放下担子,祝英台与那书生施礼相见。
祝英台:“有幸得遇仁兄,敢问仁兄尊姓大名?”
那人道:“吾乃一介寒士梁山伯也。看仁兄气度不凡,定是名门之后吧?”
祝英台:“仁兄说哪里话来,吾乃上虞祝家庄人氏,一介布衣祝英台是也。未知仁兄从何处而来?”
梁山伯:“我家在会稽小山村,家父早亡,无兄弟姐妹,全靠家母含辛茹苦抚养我长大。”
祝英台:“如此说来,你我都是苦命的孩子,我母亲早亡,亦无兄弟姐妹,全靠老父亲一手抚养。我们同命相怜,正可一路同行。”
梁山伯:“好啊!”
于是他们结伴同行,一路说文论诗,可谓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银心和那个书童也交谈甚欢,银心告诉祝英台:“公子,那个童儿叫四九,比我大一岁,我就叫他四九哥啦。”
四九也告诉梁山伯:“那个银心聪明伶俐,比我小一岁,我们已经称兄道弟啦。”
两个小家伙的话触动了祝英台和梁山伯的心事:是啊,何不结拜成异姓兄弟呢?
前面到了草桥,桥上有座草亭,他们就在亭中休息。祝英台说:“仁兄,此去杭城已不远,今天就可以赶到了。”
梁山伯说:“仁兄说得是,我们歇息片刻,赶路要紧。”
祝英台忽然叫道:“哎呀,我称你仁兄,你也称我仁兄,岂不没大没小?你我途中邂逅,乃天赐缘分,何不就在这草桥上义结金兰?”
梁山伯欣然相应:“仁兄此言正合我意,草桥甚好,在此结拜正当其时也。”
银心、四九都拍手欢呼:“好啊!好啊!”
祝英台伸出右手,让梁山伯在手心写上生辰八字。梁山伯用右手食指在祝英台手心比比划划,写出了生辰八字。祝英台即刻也在梁山伯手心上比划出生辰八字。
两人跪地,撮土为香,先后拱手对天盟誓。
祝英台说:“苍天在上,自今日始,祝英台认梁山伯为义兄,此生当以同怀视之,生死同心,决无反悔。”
梁山伯说:“会稽学子梁山伯,自今日始认祝英台为义弟,我当担负起兄长之责任,凡事必先弟而后己,此心天地可鉴,若有二心,天诛地灭。”
盟誓毕,继续赶路,当天到达万松书院。